转自:整合心理咨询中心 主讲丨徐勇 (还有咨询师的节制) 徐:什么叫做节制? 徐:最初弗洛伊德提出三个基本态度:中立、节制、匿名。他的精神分析师被他培训的各个像个雕塑一样,病人也在他那里受了伤害,因为治疗师像雕塑一样没反应的。因为要中立、节制、匿名所以治疗师不知道要干嘛,就得像个雕塑一样。 (这个中立不是说咨询师一点不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而是说当咨询师带有主观色彩自己的主观意识出来的刹那间高度的自我观察,确定这是自己的主观色彩,是病人带给你的一个主观色彩,然后他就能控制住。) 徐:所以我们不可能没有主观色彩,关键是要觉察,这还不是节制。节制是指我们不满足来访者的移情性愿望。弗洛伊德以前是不满足病人的所有愿望,所以弄得病人很沮丧。在我看来是不满足病人的移情性愿望,但是我们满足来访者成长性愿望,不一样。 徐:什么叫“移情性愿望”。 徐:什么叫“成长性愿望”。 徐:比如你一天最后一个咨询结束后,当你开车要离去的时候,发现你的来访者在你车前等着你说:某某老师,您能方便把我带到地铁站吗?面对这个要求很难拒绝,但是如归不拒绝就要承担后果。病人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不想和你分开。这叫移情性愿望。 徐:再一个例子,有的病人从来不对别人提出要求的,这是他的模式。而有一天下大雨,他小心翼翼地说:徐医生能不能带我一程(这是他头一次,也很担心被拒绝)。作为治疗师我认为他这不是移情性愿望,因为他从没不这样,这是碰到特殊情况。也许该满足他这个愿望,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开口提出这样的愿望,和他过去一贯的模式不一样。 徐:成长总是冒着风险的。不管是个别治疗里面还是团体治疗里面,病人总是涉及到一些暴露。但是你会看到有些病人讲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对他没太大帮助,似乎也没什么情感。这种所谓的暴露仅仅是提供信息而已,帮助不大,某种程度上叫情感隔离。 徐:什么叫做暴露? 徐:我有个来访者,会发现他怎么这么多梦,他每次来都讲很多梦——有的来访者就从来不讲梦——但是也没有时间讨论这个梦。后来我就问他为什么讲这么多梦,人怎么这么多梦;我们也没时间去讨论梦。这个病人后来说:徐医生,因为前面的治疗师一直说我阻抗的很厉害。他被批评了,所以他用讲梦的方式来表示他多努力。在我看来他这些梦也是阻抗,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去对这些梦工作,所以他讲再多的梦对我来说依然是阻抗。 徐: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是好的暴露。好的暴露最起码具备几个特点:第一是自发,他感觉到他有这种需要。像刚才这个病人暴露梦,是迫于压力的表现。他是担心我批评,有阻抗的情绪,所以他讲很多梦。还有的病人他会告诉你很多经历的,但是发现他们都不带情感。所以它应该是自发的,不是迫于压力的。第二势必要充满情感。自我暴露的人是带着情感的,而不是情感隔离。第三个在我看来就是成长性愿望。往往这种暴露势必会有风险的,势必会焦虑,势必会担心说了做了以后别人怎么看自己,治疗师怎么看自己,担心会不会被误解等等,所有的成长性愿望都是要冒风险的。 徐:刚才讲的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日常帮助和专业帮助之间的差别,理解为什么要坚持设置,为什么要反思自己的感受。 徐:还有没有差别? (咨询师提供的比如说倾听、支持、理解,然后抱持的一个环境;再比如一些解释,可以帮助来访者在咨询室内退行,呈现出他的一些既往的模式。) 徐:这个“抱持”和我前面讲过的是一样的。如果有人向朋友去说痛苦,朋友受不了的话,要么逃掉,要么拒绝你,说明他容器不够大,或者没法抱持,可以这么理解。难道治疗师和其他人就不一样,天生的抱持能力比较强? (他(治疗师)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受过专业训练的。) 徐: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显然我们比较专业,但专业在什么地方?所谓专业就是外行人看不懂,外行没有能力监督我们。以前医患关系不好的时候,要做一个尸体解剖,最后还是医生来弄。南方某地为了平息众怒,他们建立一个医疗小组,里面有临床医生、法医还有一些律师和一些老百姓,后来在解剖过程当中无论医生怎么讲,其他人还是听不懂,这就叫做专业。 徐:所谓专业人士的话,势必接受过理论培训,这是很重要的。今天在座的很大一部分是精神动力学,这个是我们和日常的亲人朋友助人的关系不一样的地方。一般日常助人大部分是用个人经验帮助别人,所以容易提建议。局限性是对这个人有效,但对那个人就不见得有效,那个人自我功能可能和你不一样。所有的心理治疗指导实践的都有一套理论,理论指导我们实践;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理论为我们理解来访者提供了一个框架。所有的心理治疗第一步都是评估,第二步是案例假设。势必要评估收集的信息,势必要在开始治疗之前先要建立一个对这个来访者的案例假设,即他的发生发展,哪些因素导致了问题,哪些因素维持发生发展,也就是路线图,以后的治疗都要在这个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案例假设的话,或许就是撞大运。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治疗方向到最后都不知道跑哪去了,因为你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病人的问题是什么。 徐:理论很重要一个是可以指导我们实践,因为理论都是经过检验的;还有一个是他提供一个我们理解来访者的参考框架。在我看来什么在心理治疗中起作用,那就是“领悟”。 徐:心理治疗之所以能够帮助来访者其中有一点就是他必须获得领悟。什么叫做领悟:就是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没有这一点话就跟祥林嫂一样。我们知道病人有的是到治疗师这里哭一番,然后舒服一点就走了,以后又不舒服了就又来,如果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的话,来访者根本没变化。所以有的来访者在治疗里待了很长时间却没变化,是因为并没有领悟,他对自己的问题并没有新的认识。但是光有领悟是不是就够了?我们有很多来访者来找你的时候对自己的问题已经领悟很深,弄得我们治疗师都很紧张:他怎么对自己的问题这么清楚。来访者知道自己的早年经历,创伤等等,这算不算领悟?这是领悟,不过是假性领悟。 徐:弗洛伊德说精神分析为什么可以帮助来访者,因为在他看来让病人获得帮助获得噶变有一个前提是“让潜意识变成意识”,这是他最重要的一句话,当潜意识变成意识后,我们就领悟了,我们知道是什么东西在背后影响我们了,我们的问题自然而言就解决了,是不是这样?不是的。这还不够,还需要什么? (体验。) 徐:对还需要“体验”,什么样的体验?就像我说的我到你这表达一下我很痛苦,想哭,像祥林嫂一样,其实祥林嫂一点不缺体验的,她每天都在体验痛苦,那她为什么好不了?我们有很多这样的病人的,天天到你这诉苦的,但是你发现他们不变。 (需要新的体验。) 徐:对,新的体验,而不是强迫性重复,也叫“纠正性情绪体验”。这两个(领悟和纠正性情感体验)在我看来是特别特别重要的,这是心理治疗为什么可以帮助来访者,而且是所有的心理治疗的共同特点,所有心理治疗必须包括这两部分。 徐:心理治疗中来访者势必要对自己的问题有个领悟,如果他没有领悟的话改变是不持久的。往往许多假性领悟都是理智上的,而不是情绪领悟。都是认知领悟,很多人都擅长对自己做理性分析,分析的透彻的不得了,但不会改变,为什么,因为他缺少纠正性的情绪体验。 徐:什么东西在心理治疗里面最有价值,在我看来就是在纠正性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获得的领悟,这是最具有治疗价值的。 徐:就像我前面说到的,如果一个人讲故事不带情感的话,叫做情感隔离,那只是在提供信息,他也会去反思,但是那种领悟没有情绪体验,对他来讲不会真正带来帮助。 徐:为什么纠正性情绪体验对来访者有帮助,那什么叫做纠正性情绪体验? (很大程度上它像一个联系反应,我感觉应该是潜意识里面的一个反应,你本身对这个反应有个负性的体验,当把它纠正成一个正性的体验时,他就不一样了。) 徐:客体关系或精神分析里面有个前提概念,之所以来访者在精神分析里面会获得好转,是因为在精神分析或者心理治疗里面获得了一种新的客体关系。换句话说,这种新的客体关系模式就是为他提供这种纠正性情感体验的,因为这个纠正性情感体验不是强迫性重复。 徐:我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帮助大家来理解,比如边缘性人格结构有一些特点: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差。看问题比较分裂,往往冲动控制方面有问题,这样的人特别害怕分离,担心别人不爱他,担心会被抛弃。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人往往在亲密关系里有很多的困难和麻烦,一旦有了这种亲密关系就开始担心对方不爱他或者抛弃他,所以会激起他很强烈的焦虑,然后他的反应方式势必会付诸行动会不断检验对方,不断确认不断给对方施加压力,直到对方离开他为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不断向对方确实是不是爱自己,上班也给你打电话,很焦虑很不安全的。然后对方哪一天受不了了离开,然后再次证明没有人爱他,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前面讲到为什么心理治疗有可能帮助这样的人? (心理治疗师是稳定的) 徐:是我们治疗师天生的容器大吗? (我们治疗师可以用语言,把他那想付诸行动的东西语言话,把他说出来,然后就不必要用行动化的。我们咨询师也是跟他验证这些想法,而不是用行动的方式验证。咨询师会把来访者想推开咨询师的那一部分呈现出来,从而产生一个领悟。) 徐:这里面有个问题:凭什么治疗师就能够使他领悟,是我们本身就比其他人强大? (咨询师是一个过渡客体。) 徐: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是一个过渡客体,供别人来使用的。我问的问题是说,为什么治疗师能够去扮演这个容器?凭什么? (除了理论和专业训练这一部分外,他的个人体验把那一部分处理好了。) 徐:所谓的不要过度卷入,清楚自己的界限。最关键的是设置。 徐:不是那个边缘性人格结构的人爱上的都是有问题的,不是的,他们(边缘性人格结构的人爱上的人)的承受能力是很强的,但最后都承受不了边缘性人格结构的人的检验,主要是因为他们没界限。有很多患者父母会讲:他要不是我的孩子我就把他掐死。讲话的时候咬牙切齿的,恨到这种程度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界限。我可以告诉大家心理治疗师治疗这种来访者——边缘性人格结构——维持设置是核心技能。作为个别治疗我可能一个礼拜只给他工作一个小时,所以我可以在一个小时里面扮演这个容器,无条件接纳,但就一个小时。如果被突破了,我们早期心理治疗师向我求助的时候大部分是被突破了,(边缘性人格结构的人)没完没了给你发短信,没完没了给你打电话,弄得我们治疗很紧张,对不对,你想想看他的家属。像边缘性人格结构这种人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在国外是需要一个团队。 徐:我们是作为客体被来访者使用的,所以要在一段时间里允许这样的来访者把你看得你根本就不是帮助他的,得允许他这么认为你,关键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帮助。这是矫正性的,这叫新的情感体验,帮他逐步逐步整合,整合到什么程度呢,整合到让他知道:哦,徐医生不是百分之百爱我,但他是爱我的。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年。 (而且这些人可能会脱落。) 徐:对的,因为他们这些不是多么强大,他们最害怕的是情绪失控,所以他攻击你这部分就逃掉了,所以这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咨询时就说好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回来。因为边缘性人格结构这样的人脱落率极高,有这么一句话:父母只有在婴幼儿的攻击下活下来的才能成为客体被婴幼儿识别。我们在面对这样的来访者的攻击的时候能生存下来,然后他才把你看成一个独立的客体。 徐:之所以说纠正性情感体验而不是强迫性重复,是往往我们做出的反应和早期客体关系既有类似又有不同。 (什么样的人容易吸引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 徐:这里可能涉及到什么是精神动力学诊断,我们有医学诊断标准,就是根据病人的症状诊断。精神动力学诊断除了症状诊断外,还要评估自我功能。 徐:怎么评估自我功能? (有自知力。) 徐:这是精神医学里的。 (能不能上班、上学。) 徐:社会功能,对不对。自我功能有两部分,一个部分是意识层面的,这往往涉及到信息的整合、判断还有包括做决定。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在做决定上有困难,说明他自我功能不好。像我门诊里有个人问:徐医生我要不要离婚啊。如果作为朋友的话说:离。他会说不行啊因为这个那个,再说不离,他又一堆理由。这就属于自我功能比较差,因为他没法做决定。生活当中有的能就能决定离了,或者不离,这部分人就不是我们的工作对象,因为他能处理冲突。大部分人都会在上边纠结,只不过是程度的差别。 徐:还有要评估一个人有没有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 徐:还有就是有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如果他换工作要看看他是不是在上升,在发展,这些都反应了一个人的自我功能。 徐:然后要评估这个人的超我,看看超我是不是过分严厉。一般没有超我的人不归我们管。我们处理的一般是超我过分严厉的,超我是需要一定的严厉性的。 徐:自我功能潜意识部分是什么东西,是防御机制。要评估一个人的防御机制是原始性的,神经症性的还是边缘性的。评估一个人的防御机制的时候不要看他有没有原始性的防御机制,而是要看有没有发展出成熟的防御机制;还要看他以什么样的防御机制为主。还要了解他的自体客体关系,比如他是怎么看待别人的,如果他告诉别人这个世界黑暗没有人是可以信赖的,这就有点问题;他认为别人是怎么看待他的;还有他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如果是边缘性人格结构的人看待客体的时候往往是要么分裂的,要么是部分的。这些人往往很难把人看的完整。 徐:还有一个是心智化水平,就是他能不能去评估别人行为背后的动机。能不能把对方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投射就是不能把对方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样的人就属于边缘性人格结构的人。 徐:如果是边缘性人格结构的病人的话,治疗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共情,不能做很多解释他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这样只会让他愤怒。 注:徐为徐勇老师发言部分,括弧内为现场学员发言内容 本文字内容为徐勇老师5月7日在石家庄整合心理咨询中心公开课内容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整合心理咨询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