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字始于篆书,自商代甲骨文起,迄今已近四千年。而秦代的通用文字——小篆,则标志着篆书一体的完全成熟。至汉代以后,篆书虽然逐渐退出实用舞台,但是它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多使用于各种庄重的场合,如碑额、墓志盖,以及少数官方碑刻。《袁敞碑》《碧落碑》即属此类。第二,依然受到各朝各代书家的青睐,历代多有精擅此体者。同时亦有何绍基、李瑞清等人提倡无论何种书体皆应由篆入手,强调篆籀古意在作品中的体现。故而,无论是文字本身还是在艺术传承上,篆书都没有被时代遗弃,反而随着文化艺术的进程和其他书体的交融,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阳冰、明代的赵宧光等人在篆书发展史的演进过程中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清代乾嘉时期以前,“斯冰之风”是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尊崇旧法的篆书书家们大都极力模仿这种“标准”的小篆,以求“传统”的承续。但由于取法范围的狭窄,以及在笔法上的陈陈相因、不知变通,绝大部分作品显得墨守成规,缺乏活力。甚至像王澍这样的书家,为了达到“玉箸篆”线条均匀工稳的效果,竟剪毫作书。这无疑是对书写性的破坏,使篆书的书写渐渐接近于一种描摹的状态。 然而,任何事物都符合“物极必反”的定律。一生布衣的邓石如以其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过人的胆识打破了已延续上千年的“二李”体格,将金文与篆碑额作为古法的依托,并极具创见地在笔法中融入隶书意趣,对后世产生了莫大的影响,提供了全新的创作范式,被后世尊称为“邓派”。这除了他个人的天赋和勤勉之外,更与其庶民身份及多年的游历息息相关。法古人而师造化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他的影响下,吴让之、何绍基、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等晚清书家皆以“邓派”篆书为基,并将其革新精神不断传承。他们广收博取,依据自身的审美和技法特长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书风面貌,使篆书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尽管如此,若从其根基而论,上述诸家仍可称之为“邓派”篆书的流变。本文的研究范围是清代中晚期以后的“邓派”书家群。除去作品本身,他们对于邓氏书风的发展和革新精神更值得我们深入学习。诸家之中,由于何绍基、吴昌硕两家的代表作主要宗法两周金文或石鼓文,在形貌上与邓石如已非同属,前人所论尤多,故此文不复赘言。 吴让之:吴带当风,气象骏迈 邓石如在中年时曾客居京师,其书被名重当时的刘墉赞为“千数百年无此作矣”,遂名动一时。其后他又得益于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的极度推崇,致使学篆者多效邓法,很少有人再写力量均衡、线条匀称的篆书。活跃于道光年间的吴让之是此一时期“邓派”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家。虽然在整体格局上未有大的突破,行笔的力道与厚度也稍显单薄,但通篇看来,吴让之的篆书更能彰显江南文人的书卷气,所取篆法皆能有据可寻,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字学根基,淡雅冲逸的学者风采透过作品徐徐溢出。单就这一点,对于不精“六书”的邓石如而言,实为一大缺憾。 吴让之作为包世臣的弟子,在取法邓石如的学习道路上自然有其优势。包氏虽不擅篆,但对其师邓石如艺术理念与技法精髓的理解深度当非寻常人所能比拟。吴让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恰恰可以验证这一点。这就跟怀素通过向颜真卿请益,进而得以传续张旭狂草正脉的道理一样。此外,由于师承关系的亲密性,吴让之所见邓氏真迹也必不在少数。这种优越的客观条件对于本就勤奋刻苦的吴氏而言,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吴让之传世篆书中皆为小篆,其面貌可大体分为三类:第一,近于邓石如一路;第二,效仿三国孙吴的《天发神谶碑》笔意者;第三,典型的吴氏书风。下文将列举其数件代表作,通过对其技法和创作理念的具体分析来进一步地了解吴让之对于“邓派”篆书的拓展之路。 1.《庾慎之谢东宫赉米启》四屏 邓石如是吴让之主要取法的篆书名家。在他的所有篆书作品中,邓氏的影子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在后世评论中常有人说吴让之过于保守,作品中新意不多。但在笔者看来,这种贬斥其实是站在今天的审美立场上的,脱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放眼邓氏之前的名家大作,或漫漶失真,或近于机械勾描,篆籀古法已近枯竭。所谓的“崇古”观念绝不应该厚古人而薄今贤。在当时的特定情形下,“邓篆”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吴氏仿邓石如笔意之作不在少数,且仿邓贯穿于其一生的各个时期。有时其落款中甚至直落“仿完白山人书旨”——对于邓石如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其所作《庾慎之谢东宫赉米启》四屏(见下图)极得邓篆神韵,通篇稳健静穆,行笔古朴内敛,中锋发力,与内部空白形成外圆内方的对比效果。作品起收笔处敛锋圆融,不露圭角;短笔丰腴敦实,迟涩坚毅;长画则在行进过程中着力表现顿挫提按,如“山”“十”等字,线条骨力强劲、张力十足,中截有隆起之势,在大片的空白中丝毫不显虚怯羸弱,点画左右边缘泛起的微微“凸点”若“锥画沙”和“印印泥”,将金石气的苍浑朴茂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在小的细节上也体现出了自然美感,如“涵”字右下部和“颖”字右上部布白的疏密差异,避免了整齐划一的弊病。
来源:《中国书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