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赏析 |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灵石水华 2017-01-06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出处

吉祥寺赏牡丹

宋·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译注

人老了,还把鲜花戴在头上,“我”不害羞,倒是花儿应该为自己在我头上而害羞。


说明

《吉祥寺赏牡丹》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诗。诗的首二句写作者在吉祥寺赏牡丹情景,只截取了“簪花”这一片段,刻画出一位滑稽风趣的老人形象;后二句写醉归的情景,通过“十里珠帘半上钩”的景象,烘托诗人醉态之引人注目。


古诗词赏析

据苏轼《吉祥寺看牡丹序》记载,吉祥寺中的牡丹多达上千棵,有数百个品种。人们在花开时集会饮酒,个个喝得酩酊大醉,即使是“素不饮者皆醉”,可见集会场面之盛大。当时,苏轼作为杭州通判,自然要“与民同乐”。且看,他是如何表现的——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二句,活画出一位潇洒不羁、乐观旷达而又颇显滑稽的老人形象。人老了,还敢把鲜花戴在头上,常人怎敢有此行为?而苏轼不但敢于簪花,还“不自羞”,却使得花儿害羞起来,常人又怎有如此心境?这真是苏轼,若换作别人,老来簪花已需要勇气,谁还敢“口出狂言”说“花应羞上老人头”?此外,第二句通过写花儿害羞,从侧面表现出牡丹之迷人。笔法曲折有趣,刻画形象活灵活现。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两句,进一步写赏花之乐。诗人尽兴而归,一路上跌跌撞撞,引得路人发笑。最后,几乎全城的人都卷起了珠帘,竞相观看诗人的醉态。其实,簪花在宋代并不算什么奇异妆扮,从朝廷官员到平民百姓,大宋子民都喜欢簪花,有诗为证:“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杨万里《德寿宫庆寿口号》)。所以,末二句表明上在写诗人滑稽的醉态,实际上还暗示出满城人皆簪花的壮观场面。而这几乎成了一种流动的春色,怎不令“十里珠帘半上钩”呢?


精彩回顾:

古诗赏析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古诗赏析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古诗赏析 |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古诗赏析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