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奎文----《京剧锣鼓的继承与研究》

 cxag 2017-01-06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京胡艺术网全新改版为 

中国京胡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全新内容请大家扫描并关注下方二维码



网址:http://www.jinghuart.com/


近期,京剧音乐界出现了一本名为《京剧锣鼓的继承与研究》的专著是由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优秀教师王奎文所作。此书是王奎文先生通过多年的学习、教学与艺术实践的丰富积累了而编著京剧打击乐锣鼓的著作。著作把京剧的锣鼓进行了收集和整理。这应该说是对京剧打击乐锣鼓的普及与教学方面做出了贡献。

    

王奎文 艺术硕士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戏曲音乐教师(讲师)

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爱乐民族乐团打击乐首席声部长。      

1997年考入山东省戏曲学校。拜张京学为师学习司鼓。

2001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本科,师承耿连军先生。

2010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师承耿连军、张景林。

2015年中国京剧基金会高研班学习师承李朝贵、苏焕学。

2005年参加工作,从事戏曲音乐教学与伴奏。期间多次被山东艺术学院评为“先进个人”。曾为多位京剧名家司鼓如:叶少兰、李鸣岩、张春秋、孟广禄、薛亚萍、李光、周龙、郭跃进等。担任学院原创京剧《虫虫历险记》的锣鼓设计并获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2011——2015年发表文章“京剧演出的灵魂”、“锣鼓点亮人物”、“谈司鼓的指挥艺术”、“关于京剧打击乐教学的几点思考”等多篇于省级期刊《戏剧之家》和《高等艺术教育教学研究》中.《戏曲艺术中的华彩乐章——京剧打击乐》一文在2014年第八届中国戏曲音乐论著、论文评奖中获论文三等奖。

《京剧锣鼓的继承与研究》一书封面


该书由中国戏曲学院吴炳璋教授作序:





 该书节选:

 

引 言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在音乐上与西洋歌剧等有所不同,是由京剧音乐人通过长期舞台实践专门创作出来的,并套用一些地方曲调,以固定的板式、曲牌为主,依曲填词.在早期,京剧的曲谱是用汉字来记录的,称为“文字谱”或“工尺谱”.京剧音乐主要是由七声音阶构成的,以一对上、下乐句的形式为基础.在京剧唱腔音乐的伴奏和京剧曲牌演奏中突出节拍与旋律的变化;并以各种不同节奏型的板式进行联结与变化,使其成为整出戏或整场戏音乐陈述的基本手段,以表现各种不同类型的戏剧情绪与人物形象.大部分京剧的音乐是由“西皮”和“二黄”这两种板腔、曲调变形而成,唱词多为五字句、七字句或十字句.“西皮”曲调的声腔特点是比较活泼、刚劲,节奏紧凑,唱腔明朗,适合表现坚毅、愉悦、愤怒或激动等比较高昂的人物情绪.“二黄”曲调则是一种比较平和、稳重、抒情、深沉的腔调,节奏较平稳、舒缓,适于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怨等比较低落的情绪.这两种曲调还依乐句的速度、句幅的长短、乐曲段落的戏剧性要求,产生了十几种节奏板式(例如:原板、慢板、三眼、二六、流水、快板、导板、散板、摇板等等),用来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与不同的情绪.

 

由于早期戏曲舞台装置较为简陋,京剧的伴奏乐队位于舞台中央靠后之处,支撑着整个舞台,因此而得名“场面”.后来乐队位置移到舞台下场门侧,但仍保留这一称呼,现已改称“京剧乐队”.京剧乐队是由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组成的.在京剧的伴奏中,管、弦乐器称“文场”,而打击乐器称“武场”,因此京剧乐队又称“文武场”.一般重唱工的文戏以文场伴奏为主.文场主要由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笛子、唢呐等乐器组成.由于一般重用于表现武戏,多以打击乐锣鼓配合伴奏,因此传统习惯称打击乐为“武场”.武场的主要乐器由鼓板、大锣、铙钹、小锣等构成.京剧乐队是在板鼓的指挥下进行剧目伴奏的.京剧的伴奏里打击乐器虽然只能奏出一个有固定高低的音,但音响强烈、节奏感鲜明,不仅可以生动地表现人物及其情感,而且可以夸张地渲染舞台气氛.所以说京剧伴奏在京剧演出中非常重要,而在京剧伴奏中,武场打击乐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京剧锣鼓作为戏曲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顽强的生命力和精湛的舞台表现力来描述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舞台现象,虽历经百年沧桑,但仍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

 

第一章 京剧锣鼓常识

 

第一节 京剧表现手法及特点

在中国民间,人们习惯性地把打击乐称为“锣鼓”,于是“锣鼓”就成为中国戏曲中所有打击乐器的总称.而“京剧锣鼓”,则是对京剧打击乐各种不同型式打法的通称.这些锣鼓演奏一般不能看谱进行,而一定要将各种“锣鼓点”以口头背诵的形式先行记忆,如诵念经文一般,所以在旧时戏班里把这些“锣鼓点”称为“锣经”或“锣鼓经”.

 

京剧锣鼓是按照一定的规矩和法则,把板鼓、大锣、铙钹、小锣这些打击乐器组织到一起,通过其所产生的各种音响节奏效果来表现不同的剧情.京剧锣鼓主要是用于配合演员唱腔和身段动作,以起到烘托、渲染戏曲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恐等不同的人物情绪、舞台气氛和衔接音乐的作用.

 

北京梨园行素有“锣鼓经要是不会背,这辈子永远打不对;仔细学会锣鼓经,巧练;准能打得通”的口头禅.就是说必须要学会锣鼓经,这是基础;但是即使背会锣鼓经,也未必能打好锣鼓,还要在打击乐基本功上多下功夫.京剧演员也需要会背诵锣鼓经,因为它统领全剧的灵根.每个“锣鼓点”都是震撼观众和剧中人物内心的标点符号,而每个标点符号的强弱起伏都要由演员来控制,所以说京剧演员也离不开“锣鼓经”.

 

京剧锣鼓是通过板鼓指挥来表现的.锣鼓的表现手法有三种:一种是速度(包括时值拉长或缩短)快慢的变化;一种是音色的变化;还有一种是力度(包括放音或收音)强弱的变化.

 

 ....................

 

京剧锣鼓在打法上有以下几个音色变化的基本锣鼓点:

 

1.以“仓才”冲头型为主及其变化形式,包括冲头、导板头、帽儿头、五击头、四

击头、住头、归位、长尖、紧锤、九锤半、搜场等.

2.以“仓七台七”长锤型为主及其变化形式,包括快、慢长锤,摇板长锤等.

3.以“仓郎 才台”闪锤型为主及其变化形式,包括闪锤、凤点头等.

4.以“仓台台 七台乙台”抽头型为主及其变化形式,包括抽头、马腿儿、纽丝等.

 

其他锣鼓点均是上述多种节奏型的组合.戏曲打击乐成套的锣鼓经丰富多彩,每套锣鼓经各有所用、各具特色.根据它们所担负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种叫作“唱腔锣鼓”.其主要作用是为音乐唱腔进行开导或收尾,区分唱腔板式、速度,或为唱腔之间进行衔接.戏曲中各种人物的唱腔,其开始之前和收住之后,或唱段与唱段之间的衔接、变换,需用锣鼓点子作为起止和交代,锣鼓能起到指示唱腔的板式类别和歌唱速度的作用.念白与吟诵诗句、引子,都是有韵律的.在一段念白的开始与结束,或大段念白,律句、偶句之间,或从念白过渡到唱腔时,都常用锣鼓穿插,用以承前启后,点明句读,划分段落,从而加强节奏感,烘托语气、语势上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辅助表现喜怒哀乐等感情..捉放曹.“行路”一折陈宫所唱的【西皮三眼】“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一段,它是先在前面挂打了一个没有完结的大锣夺头,然后接“仓大乙”开唱.

 

另一种叫作“身段场面锣鼓”.这种锣鼓主要是为配合幕宇之间的转换和人物上下场、起霸、走边、亮相等身段动作而打,强调音乐与身段的协调性.角色的上下场和在场上的动作表演,都要依照角色行当、人物身份、性格、感情、行动和其所处的规定情景,用不同的锣鼓点给予配合,以帮助表现身段动作的规整性和情节、情绪上的连贯性..古城会.中关羽的亮相等,就用了四击头作为身段锣鼓.

 

锣鼓是一种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的乐器,它的存在增强了戏曲演唱、表演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准确性,突出表现了人物情绪,渲染了戏剧色彩和舞台气氛.锣鼓是戏剧节奏的支柱,正是因为有了锣鼓的伴奏配合,戏曲艺术的抑扬顿挫才得以展现与升华.

 

第二节 京剧伴奏乐队中的文场与武场

 

京剧演出时少不了乐队伴奏.乐队伴奏乐器很多,有吹奏乐器,如笛子、唢呐等;有拉弦乐器,如京胡、板胡等;有弹拨乐器,如三弦、阮等;还有打击乐器,如锣、鼓等.我们通常把吹、拉、弹的乐器统称为“管弦乐”,京剧中称之为“文场”;把打击乐器划为一类,统称为“打击乐”,京剧中称之为“武场”.文场和武场各具所长,在戏曲中也有着不同的作用.文场主要是演奏各种不同的曲调来配合京剧的音乐和唱腔;而武场则是运用它铿锵起伏的节奏变换,来配合剧目中的舞台情绪变化和人物身段动作.

 

武场所用的乐器的种类、数量,在各个剧种中都有所不同,如京剧中武场是由板鼓、大锣、铙钹、小锣这四大件基本乐器组成.虽有时也会用镲锅、堂鼓之类的乐器,但只是用于某种特殊情况.

 

武场除以上四大件基本乐器外,还包括其他一些打击乐器,比如下面几种乐器:大堂鼓、小堂鼓,通常在伴奏武戏的开打或文场演奏曲牌时运用;大铙、大钹等,通常在伴奏水战场面或神话戏里使用,有时大铙也可以代替大锣使用;小钹,与小锣配置,常在戏中用于一些机警灵便的动作伴奏;齐钹、木鱼、梆子、碰钟等,在文场演奏曲牌时,选择其中一些乐器做打节奏使用;大筛(即大型的铜锣),常在文场吹奏大唢呐曲牌时,为增加威武雄壮气势而用.

 

在戏曲伴奏中,板鼓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起着指挥的作用,所以戏曲界称打鼓掌板的演奏员为“司鼓”或“鼓师”.鼓师必须要有熟练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才能熟练地驾驭整出剧目.

 

第三节 京剧锣鼓的用途及运用规律

 

戏曲表演的重要特点就是它的节奏性极强.无论是唱、念、做、打,都不能没有节奏.有了锣鼓伴奏的配合,戏曲表演的节奏性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表演者所要表现的情绪和舞台气氛得到更加强烈的夸张和渲染.

 

一、京剧锣鼓的用途

 

京剧锣鼓在戏里有两大用途:一是伴奏唱腔,为唱腔的“入、转、收”作铺垫和节奏上的控制;二是突出念白的节奏感和加强人物念白语气、情感表现和配合人物身段表演,从而起到烘托剧情、表现人物的效果.

 

京剧锣鼓在剧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控制整个戏的演出节奏,而且在演出中通过它来放大人物情绪和渲染舞台气氛.

 

具体而言,锣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用途:


一是作为各种唱腔过门的开头.剧中的各种唱腔起板过门,大都是通过锣鼓作为开头,只要武场乐师奏出某种板别唱腔过门的锣鼓,文场乐师便知应当奏哪一种板别唱腔过门.这种锣鼓主要是示明各种唱腔的板式和节拍速度.

二是作为吹打曲牌的开头和伴奏.剧中的吹打曲牌都以锣鼓作为每个曲牌的开头,而在曲牌进行中有固定锣鼓伴奏,如“泣颜回”“风入松”“出队子”等.

三是加强语气.剧中有些道白,为了突出地表达出来其语势上的高低强弱,在道白的开头、中间、结尾或上句与下句之间,亦用锣鼓来加以强调和肯定.如“仇恨的语言”“质问”“责骂”“嚎叫”“惊叹”等.

四是配合舞蹈身段.整台戏的演出,演员的每一个身段(动作)都富有舞蹈性,节奏比较明显,尤其是武戏中的“起霸”“走边”“亮相”以及各种对打(如水战、马战、刺腿、夺刀等各种兵刀的对打),都是用锣鼓给以紧密的配合.

五是作为一出戏的开场、换场、煞场.剧中每一出戏的开场,或上一场和下一场之间的换场,或全戏的终了,也大多用锣鼓来解决.

需要说明的是,过去戏班在开戏前都有完整的开场锣鼓,又叫“打通”(其中包括“急急风”“四击头”“搜场”“劈杆”“双飞燕”“马腿”“冲头”“四边静”“住头”等),但现在剧团一般只用“冲头”“圆场”等来开场,而不用整套的开场锣鼓了.一出戏的煞场,一般都是吹奏曲牌“尾声”来结束,但是有些戏是演几折或一折,在结束时便不用“尾声”,而以锣鼓的“收头”来结束.

六是作为描写自然音响和做效果.剧中的自然音响和舞台效果,如火、水、风、雪、雨、大钟、打更、拨门等,亦用锣鼓来解决(大都使用某种乐器独奏或齐奏,不是用某一个“锣鼓”).以上说的只是一点常识,其实京剧锣鼓的具体作用很复杂,也很微妙,不是这点文字可以说完的.在实际运用时,经常会出现一个锣鼓兼作三用的情况.

 

二、京剧锣鼓的运用规律

 

对京剧锣鼓,京剧艺术家根据自己的艺术实践总结出两条规律:一是锣鼓要符合戏剧情绪气氛的要求;二是锣鼓的运用要做到节奏上的前后统一贯穿.前者是内容上的要求,后者是技术上的要求.锣鼓运用中的许多规矩,也是根据这两条规律形成的.

 

第二章 京剧打击乐器、记谱法与专业术语

 

第一节 京剧常用打击乐器

一、单皮鼓

单皮鼓,又称“班鼓”,是文场和武场的指挥,在演奏时用两根俗称“鼓楗子”的细竹击打.指挥方式有时用底鼓,有时用手势,其他各乐器随之演奏.

 

二、手板

手板,又称“檀板”,主要是用于唱腔中的节奏控制,也是辅助单皮鼓指挥的一种乐器.由司鼓者同时兼奏.手板与单皮鼓加在一起统称“板鼓”.其专业称“板鼓专业”或“司鼓专业”.

 

 

三、堂鼓

堂鼓用于戏曲中的战争、升帐、升堂、起更以及起曲牌等.除表现战争以外,都由司鼓者兼任.

 

四、南鼓

南鼓,又称“大堂鼓”或“花盆鼓”.其声音较堂鼓更雄壮,有时用于战争场面,有时也用于反二黄唱腔伴奏.

 

五、大锣

大锣多用于武将或袍带人物上下场、战争场面以及突变的情绪等.

 

六、小锣

小锣多用于文人、女性和丑角的动作配合.


七、铙钹

铙钹在大锣与小锣中起联系的作用,有时也代替大锣配合动作.

 

八、齐钹

齐钹,又名“普钹”或“哑钹”,用于唢呐曲牌中的节奏标准,有时也用在反面人物的动作上.

 

九、小钹

小钹,又名“镲锅”,用于配合剧中夜晚动作的走边.


 

十、大铙

大铙,又名“碗大”,音色低沉,多用于水斗或神话戏中的特殊效果.

 

十一、大钹

大钹,又名“碗小”,音色宽厚、凝重,音量较大.多用于肃穆、庄严的剧目,.铁龙山.中加入配合姜维的起霸等.


十二、广东板

广东板,也称“南梆子”,主要用于伴奏“高拨子”唱腔,也作一些效果使用.


 

十三、碰钟

碰钟,又名“碰星”“碰铃”,多用于管弦乐曲牌和一些旦角戏中反二黄的唱腔中.


十四、大筛锣

大筛锣多用于增加气势,表现威武雄壮场面.


十五、铴锣

铴锣,又叫“堂锣”,形如小碟,多用于曲牌里,增加音乐的色彩.


第二节 京剧锣鼓记谱法与代音字

 

一、京剧锣鼓的记谱法

京剧锣鼓通常用简谱记谱法进行记谱.运用文字的形式把锣鼓的音色记录下来,称为“锣鼓文字谱”.

二、锣鼓的代音字

京剧锣鼓的代音字就是指运用文字来代表音色、音符进行记谱.在样板戏中也有运用英文字母来记谱的情况,但因为使用时不够简单明了而没能沿用下来.

 

代音字说明:

 

1.鼓、板

(d):右手重击.

(b):左手重击.

(B):双手同时重击.

(或咚)(°d):右手轻击.

哆啰:右手单手颠击(滚奏).

(或衣)(j):板单击.

(l):左手单击板与右手轻击同时发出的声音.

(或嘟噜)(d ):双手滚奏轮击.

龙咚(l°d):右手轻击两下,第二下比第一下稍重.

(D):堂鼓或南鼓右手重击.

:堂鼓或南鼓右手边击.

2.铜器类

(K):大锣、小锣、铙钹共同重击锣心的声音.

(k):大锣、小锣、铙钹共同重击锣边的声音.

(或空)(Q):大锣、小锣、铙钹共同轻击的声音.

:大锣、小锣、铙钹共同闷击的声音.

(C):铙钹和小锣或小钹和小锣共同重击的声音.

(c):铙钹或小钹轻击的声音.

(p):铙钹闷击的声音.

(z):铙钹和小锣共同闷击的声音.

(郎、当)(t):小锣重击的声音.

(t):小锣重击锣边的声音.

(l):小锣轻击的声音.

(t):小锣轻击锣边或大锣小锣同时轻击锣边的声音.

(个或乙个)(e):指休止,代替休止符的作用.

 

第三节 京剧锣鼓专业术语及解释

 

一、底鼓

主要指鼓师在锣鼓伴奏行进过程中起入、转、收所使用的各种鼓点.

二、蒙头锣

演奏大锣点子时,鼓师底鼓后出现的小锣一击称“蒙头锣”或“迎头锣”.

三、交边

即将鼓楗放于鼓面侧边,是无声的指挥手势.交边有单楗和双楗两种.

四、撕边

长时间的滚奏轮击称为“撕边”,短时间的滚奏轮击称为“搓儿”.

五、挂搓儿

演奏中为了增强舞台效果,在锣鼓中加入长短各异的滚奏,称“挂搓儿”,它可以使锣鼓更加精彩丰富.

六、单楗挎板

单楗挎板指左手握板,右手拿鼓楗.

七、码前

码前指示意加快演奏速度.

八、下手活

下手活指在戏曲班社中除鼓师和京胡之外的其他乐器.在武场中是对大锣、铙钹、小锣的俗称.

九、开头

入头京剧唱腔,或音乐开始之前,以某种领导、开起的方式总称为“开头”.乐队根据开头所提出的节奏、速度和板式来进行演奏.开头有锣鼓开、板鼓开等等.

无论什么样的开头都是为乐队作启示,也对观众是一种预示,使台上台下的气氛有一个完整的统一.

十、扎多衣 

十一、锁红

十二、开门点

十三、关门点(或封门点)

十四、打通儿

旧时,戏班演出开始时必须有“打通儿”的程式,就是以打击乐锣鼓作开场前的演奏.打通儿这个形式共分为三通儿锣鼓,俗称“三通儿鼓”.第一为高通儿,就是京高腔锣鼓.第二为苏通儿,是指苏州传过来的昆曲锣鼓,也就是现在的京剧锣鼓.第三为吹通儿,是指昆曲牌夹杂锣鼓的混牌子.这种形式一来为招揽生意,二来是使观众和演员们进入戏剧的氛围.

 .................................

 

作者与京剧名家及好友合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