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锣鼓点的分类

 阳道明 2017-06-11

文/赵文怡


京剧锣鼓点的数量庞大,内部结构、组合相当严谨、复杂,有着高度的程式化。故而,欲全面地认识锣鼓点,掌握其规律,并能正确、恰当、熟练地运用,对京剧锣鼓点作相对明晰的分类,熟谙不同种类的锣鼓点的不同功能、表现特点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对学术界已有的京剧锣鼓点分类进行梳理后,将其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分类法一: 按主体演奏乐器、音响效果、适用范围来分: 


第1类:大锣主体——由大锣、小锣、铙钹、鼓板组成。


第2类:小锣主体——由小锣、鼓板组成。


第3类:饶铁主体——由铙钹、小锣、板鼓组成。


分类法二: 按情绪表达范围、锣鼓的用法、和表现特点来分:


1:表现短暂的、某一瞬间情绪变化的,如:【一锣】、【四击头】等。


第2类:表现大段的情节及动作,但剧情并不非常跌宕的时候,如【冲头】、【长锤】等。


第3类:在戏剧情节紧张时,表现大段激烈的情绪,如【急急风】、【乱锤】等。


分类法三: 按锣鼓节奏组合的不同方式、节奏功能的不同来分:  


1:重复型复合式组合结构——具有节奏“动机”重复性极鲜明的“起始、运行、终止”,三段体组合特征,如【叫头】、【马腿儿】等。


第2类:独立型单一式的组合结构——具有独立成体、短小精干的特点,在舞台的不同情节环境的需求中,能不断地派生、演化,如【五锤】、【导板头】等。


第3类:综合型连缀式组合结构——具有套路性的格局及段义效果、荟萃锣鼓节奏之精华等特点,如【扫头】、【九锤半】等。

    

以上的三种类别主要是根据锣鼓点节奏的本质进行划分。


分类法四: 按锣鼓点功能来分:  

   

1:配合身段表演——打身段锣鼓,给舞蹈、武打、上下场等动作以鲜明的节奏,如【圆场】、【脆头】等。


第2类:引导开唱——作为开唱的入头或唱腔收尾与下句唱腔之间的衔接而出现,指示唱腔的板别、速度,如【抽头】、【导板头】等。


第3类:营造氛围——主要指场上无人时,在特定的场合下能够营造出“演员暗场表,锣鼓明场做”的舞台效果,可分为三种表现类型:

(1)特色烘托类,如【小钹走边】、【铙钹夺头】等。

(2)幕间提示类,如【撤锣】、【圆场】等。

(3)程式反衬类,如【九锤半】、【马腿儿】等。

    

另有一种分类方式与分类四相似,只是将最后的分类3列为:加强念白语气的锣鼓——即在念白的开头或结尾与下句唱腔开始之间,用以烘托语势上的抑扬顿挫。如【四击头】,【五锤】等。

   

以上几种分类方法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理论依据,而且从不同角度对京剧锣鼓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方便了京剧艺术继承者学习,爱好者了解,同时也为研究者带来极大的便利。


中国音乐 2014-01  “京剧锣鼓点运用与分类探微”赵文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