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节气系列 | 盈视讲大雪

 shenjin521 2017-01-07

充盈视野,通畅思维,

欢迎来到盈视书院。

正宗的国学原来还可以这样。


人类共同的遗产,

中国独特的文化。

有诗相伴的时节,

天人合一的华夏。

这里是盈视讲时节。


大雪时节到了,您那里下雪了吗?其实大雪这个时节,并不是说一定会在天南地北的天空当中,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它的意思是说:阴气已经足够让天空当中洒下一天大雪了。这也就是说,这个时节已经拥有了下雪的条件。在小雪的时候,那个雪还不能算雪,它只是空气当中的水汽凝结成的一些小的结晶体。而现在这个时节,阴气已经足够让雪下来了。这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刻,冷到了极点,冷到了头。所以在我们的十二消息卦当中,会发现大雪和冬至是在一个卦里的,这个卦叫做复卦。



复卦的最下面是一个阳爻,这就说明,阴气走到了极点,阳气也开始孕育在其中了。所以大雪的第三候,也就是它第三个五天的时候叫做“荔挺出”,荔呢是一种兰草,它应该感受到了阳气,所以在地下萌动,开始发芽挺出了。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阴气走到极点就是阳气的出现。所以大雪就像是一个轮回的结束,倒像是一年的一个终结。


说到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全部定下来的,在《尚书 尧典》当中只有四个节气,我们今天管它叫做“二分二至”,《尚书 尧典》当中说的是“日中,日永,宵中,日短”。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其实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到了《管子》这本书当中,又增加了“四个立”,就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这样就有了八个节气。


到了《吕氏春秋》的十二季当中,就有了二十二个节气了。在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当中有一篇章叫《天文训》,这里面补充了大雪和小满,二十四节气才完备了。看来大雪是最后所出现的一个节气,它的出现也让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完备了。它真的是一场轮回的终结。



虽然大雪的时节是一场轮回的终结,在这其中也孕育着阳气和希望的生长。但在大雪的十五天里,毕竟有十天是阴气到了极点。所以,凡是文人要去写大雪的时候,他的心情总是没有那么开心的。压抑的情感会透过大雪所带来的那份阴冷,深深地打动你的心。


在大雪这个时节,人们非常容易想到白居易的那首《夜雪》。了解白居易的人都知道,他的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经历就是:被贬谪到江州,去做江州司马。司马是个极小的官职,这与他在朝廷当中曾经做过的左拾遗而比起来是有天壤之别的。这一场贬谪使得年轻时候有愤青之感的白居易,瞬间成为了一个消沉的人。所以,他在江州城就非常容易看到雪、感受雪、写下雪。他说我本来就已经觉得冬天的被子和枕头已经很冷了,现在又看到窗外有一番明亮,半夜了,我知道雪下的很大才会给我窗外带来这一番明澈,我偶尔能闻到雪压折了竹子的声音。雪下的如此之大,压折的仅仅是竹子吗?压折的还有心中的那一番希望。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雪”是一个入声字,不知当初发明这个字的声音的人是怎么想的?真是如此的合适。清末明初有一个人叫做王士祯,这个人号渔洋山人。他所写过的一本诗话就叫《渔洋诗话》。还被收入过《四库全书》。他在里面说:写雪,最好的三个人:一个是晋代的陶渊明,一个是唐代的祖咏,一个是唐代的王维。第一首陶渊明所写的诗歌叫做《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陶渊明说:困了就睡在衡门下,好与这世界相邈绝。《诗经》当中有一首诗歌叫《衡门》,说有一个人看样子是一个世外高人,他就睡在衡门之下。衡门应该是陈国国都的大门。睡在城门下的人好像一个乞丐哦!可是这个人哪他的骨子里却显出了一番莫名的高傲,所以这可能是一个不与世同流合污的世外高人。


陶渊明也借《诗经》当中的这个诗歌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他说“顾盼莫谁知”,来来回回看我的人谁可能都不了解我。“荆扉昼常闭”,我家里的普通的门白天也经常关着,看来是要与这个世界来一场诀别。“凄凄岁暮风”,风刮过来的声音给人感觉有些凄凉,这是一年到了最后的风,可能是大雪这个时节的风。整天下雪让我们看到了昏暗的天空。“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充满了耳朵的是那种没有的声音。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棒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眼睛所看到的是明亮的洁白。“劲气侵襟袖”,这股力量、这股寒气已经让我的衣襟和衣袖都感到了寒冷。“箪瓢谢屡设”,我的碗我的瓢经常是空的,白白的摆设在那里。“萧索空宇中”,这什么都没有的房间当中,“了无一可悦”,实在是没有能让我开心的事儿。“历览千载书”,看遍了这千年的书籍,时时能见到那些“遗烈”,遗留下来的忠烈之士。可见这陶渊明的心中还是有一番儒家的士人精神的。之所以要作出一番与世隔绝的样子,之所以去面对着大雪产生感慨,是时不我与。“高操非所攀”,不是我要去假模假式的那高洁傲昂的情怀。“谬得固穷节”,是白白的得到了这份固穷的品格。孔子与弟子困于陈蔡之间的时候,子路曾经问孔子:你教我们做君子,君子的下场就是这番惨相吗?孔子说:君子固穷。就是君子遇到了穷困的时候他能够安分守己。小人遇到穷困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随便的做出一些行为出来。陶渊明说:我也得到了这“固穷”的品格。“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平津”就是平坦的道路,“苟”是如果,“不由”就是不能走,如果平坦的道路不能走。“栖迟”就指的是停留,“栖”是栖息,“迟”是慢,就是停留在这里。“讵为拙”,“讵”是怎么,怎么能说是拙呢?是傻呢?陶渊明是真正懂儒家的。我们后世总认为儒家是一味的,是一味向前的,是一味建功立业的。其实孔子的儒家是有两面的:一面是道如果行,那么就顺应道去道济天下;道如果不行,那应该独行其道。孔子说:道不行,我愿乘桴浮于海。孟子说:如果道不行,应该独行其道。独行其道,是不同流合污。孔子更懂得归隐的状态,归隐是儒家的那一面。当然道家也有这一面,陶渊明是深通儒家与道家的。所以陶渊明说:如果平坦的道路不能走,我就愿意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去做官。“寄意一言外”,把我的这份感想寄托在这语言之外。“兹契谁能别”,这份契合、这份感觉谁能够分别呢?可能只有他写给的那位对象,就是他的弟弟敬远。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陶渊明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陶渊明曾经到江陵做官,后来妈妈去世。古人在这个时候一定要丁忧。丁就是一个人,忧就是忧愁忧伤。因为家中有去世的人,所以认为你会忧愁忧伤,所以回家去守丧。这是他在丁忧时期所作的诗歌,送给了他这个关系非常亲近的弟弟。就在这一年,东晋的权臣桓玄把东晋灭掉了,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在东晋这样混乱的状态之下,陶渊明的一腔报国之情是无处伸张的。他能够跟这个世界合作吗?他能够把他自己一身的本领放与这样混乱的时代吗?所以他只能一个人归隐在他的家乡,这份归隐不是主动的,不是有意的,是无奈的。


所以这位王渔洋说写雪最好的句子,其中一句就是“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如果你不了解中国文化,你会乍一看说这个句子描写雪描写的真好,充满了耳朵的是没有的声音,充满了眼睛的是洁白的颜色。其实你却不知道王渔洋也是一个从明末到了清初的人,他也感慨他的“明”的覆灭。他所喜欢陶渊明也正是因为他与他有相同的命运。他所说这句诗好,其实是说整首诗歌当中的这一句话非常明确的、非常巧妙的、非常合适的表现了陶渊明那番看到雪而感慨的心情。大雪,正是阴气走到极点,时节走到最难过的时候给人所触发的那个景物。


 另外一首非常好的诗歌就是祖咏的这首《终南望余雪》。在《唐诗纪事》当中写着:祖咏年轻的时候到长安去考试,考试要求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结果祖咏看完以后就写下了四句话。写完这四句之后呢,考官说你还没有写完嘛。祖咏认为四句话已经足以表达我要说的意思了,但考官却认为不行。所以祖咏没有被录取。这又是个不得志的文人。人生又走到了极致的阴点。那么作下本首诗歌其实还是很符合他的心情的。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终南山就在长安城外,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谓“阴岭秀”,就是山北背着太阳的那一面的山岭当中,有一片秀色。积雪还浮在云端,最精彩的第三句,“林表”指的是山顶当中的森林的最外层,所以叫“林表”。“表”这个字,在甲骨文当中可以看出,是最外层的那身衣服。所以“表”是最外层,那就是森林的尖儿上、顶上,那个地方上能够照到夕阳的颜色。虽然是一番阴岭,但是却接收到了阳光,虽然是夕阳的光,但是还是有了一点希望。城中却增加了傍晚的寒气。本首诗歌作为一首应制诗还是很好的。因为阳光、日光往往是代表皇恩的,也就是说一个文人,或者说一个时代,在走到很寒冷的时候,因为有了皇恩的普照,所以就有了一点点希望。这还是很好的一首诗歌。但是本首诗歌他没有受到应制的要求。比如我们可以说:既然皇恩都已经浩荡了,为什么城中还会增加晚上的寒冷呢?作为一个艺术来说,这种寒冷和这种日照进行一种对比才会更加精彩。而且作为现实的描写来说,也不是因为有了一点夕阳,城中就不冷了呀!确实是城中依然还很冷,但是在寒冷当中有希望。希望在寒冷当中所表现的,才会那样的珍贵。可是作为一首应制诗来说,你把皇恩写的太小了,当然是不行。再有,制,就是制度。要求你写六韵十二句,你怎么就写了四句呢?当然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的祖咏一生也是落拓的,后来就归隐到了汝水的一带。看来“雪”真的跟一个文人的生活的境遇有关。



一个文人也是他的人生阴气走到极点的时候,才会想起雪,而把雪会写的非常好。


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王维也是不得志的。此时此刻,李林甫和张九龄这两位宰相不和,在政治斗争当中,张九龄失败了。李林甫当然不能容下张九龄那一派的人。王维就是张九龄这一派的人。所以王维此时虽然做着官,但是官职不大。他在长安城外有一片地,盖了很多茅草房,按照我们今天来说,说的阔气一点儿叫做“别墅”,其实就是一堆草房子。王维闲暇的时候,当然会有闲暇的时候,因为官也做的不大,也不是个被人重用的官嘛。闲暇时候就会经常到自己的草房子那一代去周游,可能也结识了很多当地的朋友。这是他人生走到最差的时候,马上就要来“安史之乱”了。“安史之乱”的时候,他甚至被安禄山逮捕。王维在这个人生的阴气走到极点的时候,也作下一首带有“大雪”的诗歌,被王渔洋认为是三首写雪的绝作当中的最后一首。


诗歌的题目叫做《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古代半夜会有人在那里敲更来告诉你现在已经是几更了。传来的是时间,“晓箭”呢,指的是漏壶当中所放的那个刻度箭。在这里代表的是时间。也就是寒冷的夜晚敲更的声音告诉我已经夜深了。“清镜览衰颜”,我在这干净的镜子当中来看我这衰老的容颜。此时王维已经五十多岁了,他说我隔着窗户听到的风声好像在那里把竹子都弄惊了,其实是风吹过竹子,竹叶的声音让人感到那是一颗惊竹。打开门发现雪满山,看到了大雪满山,是大雪满山吗?还是自己的人生也是雪满山呢?就像李白说: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也是个虚写,是在说想要建功立业却前途一片阻碍。“洒空”可能用的是《世说新语》里面的典故,说“大雪日谢太傅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请孩子们来咏雪,大侄子就说:就像空中洒了把盐,“撒盐空中差可拟”。“洒空”就是从这里来的。深巷感到很寂静。积素,“素”是白色,积满的白色让广大的庭院给人带来一番闲适的感觉。现在要去问问袁安的屋子,到他那里去访问一下。袁安是东汉的一个大臣,有一年大雪下了一丈多,所有人都出来扫雪和讨饭,只有袁安的家门被雪封住了。洛阳令就以为他被冻死了,就命人把雪扫开,进入他家,却看见他躺在床上睡觉。人们就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要饭呢?他说:大雪天,大家都在挨饿,我也不应该去麻烦别人。我们现在知道诗歌到了结尾再看看题目,就知道王维借袁安来表现那位胡居士。之所以叫居士,就证明他是个在家修行之人。所以诗歌的最后结尾说:翛然尚闭关。是说他在无拘无束的像袁安一样的关着家门,享受自己的生活。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可见王维也在暗示那不得志的心。在这大雪时节,在这人生的阴气走到尽头的时候,也应该不与这世界相谋。应该独善其身,像胡居士一样。所以下了雪就想起了胡居士。想起胡居士,就可能想起这人生在道不我由的时候,应该去栖迟。大雪这个日子,已经让我们的文人们感受到了极致的严峻与压迫。那么这个世界阴气走到极点就该变好了吧!冬至的时候,就会有一番新的希望!




        盈视讲时节

由北京盈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