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机与临床·上篇·第二章·基本病机与病机要素

 水木年华138 2017-01-08
 接着讨论基本病机的问题。

    基本病机在病机理论层次中,其高度仅次于病机的理论基础,指在疾病过程中,阴阳盛衰异常所反应出来的五藏“神机”和“气立”的具体性质,是活生生的人的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是天、地、人在以疾病为基点的整体异常协同规律的一般性认识,凡是疾病概莫能外。

    据临床距离的远近分别,病机有四个理论层次,按照临床实际存在的内容来看,则有六个要素。病机理论是认识病机要素的思维工具,病机要素是病机理论实在化的具体内容。没有病机理论,主要是理论基础,临床无法辨病机要素,没有病机要素,理论就不能落到实处。病机要素解决临床辨什么的问题,病机理论解决临床怎么辨的问题,两者的关系不是归属关系,而是工具和产品的关系。病机要素明确“辨症求机”目的,是论治的临床依据;病机理论规范“辨症求机”思维,保证形成临床判断的思维的条理性。

    《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了病性、病位、病邪三个要素,《伤寒论》发展了病种、病形、病势,病机要素上升到六个,完善了“辨症求机”,使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趋于完善。病机要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基本病机要素,一类为复合型、态势性要素。基本病机要素在病机理论上可以独立存在,反映疾病基本性质,有病性、病位、病邪三个种。病种、病形属于复合型要素,病势属于态势性要素,都是由一定的病性、病位、病邪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理论上不能独立存在。病性、病位、病邪是最基本的病机要素,病种之辨、病形之辨、病势之辨,都要落实到具体的病性、病位、病邪。

    基本病机在理论上是高度概括的,在临床中是具体实在的,把握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带有根本性的疾病本质,是阴阳动态变化在疾病状态下的具体体现,既具有跨时空的普适性,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临床疾病之中,可简单概括为四个字:寒、热、虚、实。寒热虚实其实就是病机要素之中的病性,病性和病位、病邪同属基本病机要素,为什么病性是基本病机,而病位、病邪不是呢?在病机理论之中,病性是可以独立存在的理论,病位、病邪无法在理论独立。

    病位是相对存在的病机要素,是生命之应异常,“阴阳神气”发生了逆乱之后的藏腑气血之位,与“阴阳神气”没有发生逆乱的藏腑气血之位相对存在,逆乱的藏腑气血之位不是孤立存在的。病邪同样如此,是异常的“之化之变”的结果,生命之应的常与异,关键在个体生命之应的气化活动,六气化六淫,气血津液生痰饮、瘀血,中间没有截然划分的界线,正化则常异化则邪。病性不同,虽然依赖五藏“阴阳神气”理论,依赖六气七情的分析,但五藏气血逆乱、六气六淫之化,都存在寒热虚实的基本特性,并且,寒热虚实的内在状况,决定现实的病位、病邪特点,为扶正祛邪提供基本依据。

    《黄帝内经》用寒热虚实总括疾病的基本性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和泻有余、补不足成为贯穿全书的基本治疗思想,凸显了病性之辨在疾病之本中至高的临床地位。病位有在藏在腑之异,有在表在里之别,有在气在血的不同等等,腑病,藏不一定病;气病,血不一定病;表病,里不一定病。病位有已病和未病的区别,何为已病,何为未病,理论不能确定。病邪呢,因应自然而化生的邪属于外邪,因应情感劳逸等而化生的邪属于内生病邪,外邪是风寒暑,还是湿燥火,内生病邪是水气痰饮,还是湿浊瘀血,理论不能确定,外邪与内生病邪,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同时存在,理论也不能确定。但无论藏腑气血的病位,内外表里的病邪,都要反应为一定的寒热虚实性质,这是确定的,只有把握住病位、病邪的寒热虚实之性,当温要温,当清要清,当补则补,当泻则泻,这也是确定的。只知病位、病邪,不知病性,处方用药就可能违反阴阳原则,损不足而补有余,加重因应协调性的伤害,发生“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的弊端。

    病机要素、病机要素关系及其“辨”的问题,我已在《中医之和-辨证论治的生命哲学》中论述。在这里进一步讨论一下病性,也就是基本病机的问题,至于病位之辨、病邪之辨和病种之辨、病形之辨、病势之辨,就不再赘述了。

    ——病机与临床·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