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杨氏太极拳48式拳谱解读

 hnydg 2017-01-08


实 战 应 用 :

太极拳利用太极的理论指导人类防身健体

       太极拳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运气、以意打人,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

       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能一一求对,轻灵自如,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

       总之,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须完整统一,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劲断意不断,才能一触即发。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一身须具备五张弓,才能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发箭。劲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劲起于脚跟,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须完整一气,不能有丝毫间断。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起势:身体自然直立

       1、左脚开立;2、两手前平举;3、屈腿下蹲。

一、 白鹤亮翅

       1、收脚抱手;2、右腿向后退步;3、坐腿转腰分手;4、虚步分掌。

二、 左搂膝拗步

       1、右手前摆;2、转腰摆臂收脚;3、屈臂上步;4、弓步搂手推掌。

三、 左单鞭

       1、转腰坐腿带手;2、收脚抱手;3、转身上步穿手;4、弓步平云手;5、坐腿转腰平云;6、勾手收脚;7、转身上步;8、弓步推掌。

四、 左琵琶势

       1、跟步摆臂;2、坐腿挫手摆臂;3、虚步合手。

五、 捋挤势(3)

      (1)1、移脚活步穿掌;2、弓腿抹掌;3、收脚捋手;

4、上步搭手;5、弓步前挤;

      (2)1、坐腿扣脚穿手;2、3、4、5、同上

      (3)1、扣脚穿手;2、3、4、5、同上

六、 左搬拦捶

       1、撇脚转腰分手;2、收脚握拳;3、摆步搬拳;4、收脚转腰摆臂;5、上步拦掌;6、弓步打拳。

七、 左掤捋挤按

       1、转腰撇脚分手;2、收脚抱球;3、转腰上步;4、弓步掤手;5、旋臂送手;6、坐腿后捋;7、转腰搭手;8、弓步前挤;9、坐腿引手后掤;10、弓步前按。

八、 斜身靠

       1、转身扣脚分手;2、收脚抱手(两手成十字交叉);

3、上步握拳;4、弓步斜靠。

九、 肘底捶

       1、转身摆掌;2、抱手收脚;3、摆步撑手;4、跟步提手;5、坐腿握拳;6、虚步劈打。

十、 倒卷肱(4)

      (1)1、撤手翻掌;2、退步屈臂卷肱;3、虚步推掌;  

       (2)(3)(4)同上。

十一、转身推掌(4)

       (1)1、撤步碾脚转身;2、屈臂上步;3、丁步搂手推掌。

       (2)1、碾脚转身;2、3、同上。

         (3)(4)同上。

十二、右琵琶势

       1、向后撤步;2、坐腿摆臂挫手;3、虚步合手撅臂;

十三、搂膝栽捶

       1、撤步捋手;2、上步搭手;3、跟步平云手;4、坐腿转腰摆臂;5、屈臂握拳上步;6、弓步搂膝栽捶;

十四、白蛇吐信(2)

      (1)1、转身提拳;2、转身摆脚摆掌;3、歇步推掌;

       (2)1、转腰摆臂;2、屈臂上步;3、歇步推掌;

十五、拍脚伏虎(2)

      (1)1、转腰展臂;2、上步抡臂;3、抡臂拍脚;4、盖步摆臂;5、转身上步;6、弓步贯拳;

      (2)1、扣脚穿手2、3、4、5、6、同上。

十六、左撇身捶

       1、坐腿扣脚翻手;2、弓步分手;3、收脚握拳;4、上步举拳;5、弓步撇拳。

十七、穿拳下势

       1、撇脚转腰分手;2、收脚握拳;3、穿拳开步;4、仆步穿拳。

十八、独立撑掌(2)

      (1)1、弓腿挑拳;2、收脚翻掌;3、独立撑掌;

      (2)1、落脚上步收手2、3、同上

十九、右单鞭

       1、退步伸掌;2、坐腿后捋;3、旋臂搭手;4、弓步平云;5、坐腿转腰平云;6、勾手收脚;7、转身上步;8、弓步推掌。

二十、右云手(3)

      (1)1、坐腿转腰左云松勾;2、右云翻掌收脚;

      (2)1、转腰左云翻掌出脚开步;2、右云翻掌收脚并步;

       (3)1、左云翻掌出脚;2、右云翻掌收脚;

二十一、右左分鬃

       1、抱手提脚;2、转腰出步;3、弓步采靠;4、转腰撇脚;5、抱手收脚;6、转腰上步;7、弓步采靠。

二十二、高探马

       1、收脚展臂;2、坐腿屈臂;3、虚步探掌;

二十三、右蹬脚

       1、带手起脚;2、上步穿掌;3、弓步分手;4、抱手收脚;5、蹬脚撑臂。

二十四、双峰贯耳

       1、并手收脚;2、落脚收拳;3、弓步贯拳;

二十五、左蹬脚:

       1 、转腰分手;2、抱手起脚;3、蹬脚撑地;

二十六、掩手撩拳

       1、并手落脚;2、出脚握拳掩手;3、弓步撩拳;

二十七、海底针

       1、跟步摆臂;2、坐腿提手;3、虚步下插掌;

二十八、闪通背

       1、提手收脚;2、向前上步;3、弓步推撑掌;

二十九、右左分脚

       1、转身扣脚分手;2、收脚抱手;3、分脚撑臂;4、落脚穿手;5、弓腿分手;6、收脚抱手7、分脚撑臂。

三十、搂膝拗步

       1、落脚转身摆臂;2、屈臂上步;3、弓步搂手推掌;4、转腰撇脚;5、摆臂收脚;6、屈臂上步;7、弓步搂手推掌。

三十一、上步擒打

       1、转腰撇脚抹掌;2、收拳收脚;3、上步擒打握拳;4、弓步打拳。

三十二、如封似闭

       1、跟步穿掌;2、坐腿引手;3、上步翻掌;4、弓步前按。

三十三、左云手(3)

      (1)1、转腰扣脚右云;2、左云翻掌收脚;

      (2)1、右云翻掌出脚;2、左云翻掌收脚;

      (3)1、右云翻掌出脚;2、左云扣脚并步;

三十四、右撇身捶

       1、撤步探掌;2、收脚握拳;3、上步举拳;4、弓步撇打。

三十五、左右穿梭

      (1)1、扣脚翻掌;2、弓腿平抹掌;3、收脚后捋;4、上步搭手;5、跟步平云;6、坐腿平云;7、上步收掌;8、弓步架推。

      (2)1、扣脚穿掌;2、3、4、5、6、7、8,同上

三十六、退步穿掌

      1、坐腿向前摆掌;2、收脚翻掌;3、退步向前穿掌左脚扭直。

三十七、虚步压掌

      1、转身扣脚上摆手;2、虚步下压掌;

三十八、独立托掌

       右手前托左手侧撑左腿独立

三十九、马步靠

       1、落脚抬手;2、收脚摆臂;3、上步握拳;4、绊马步靠。

四十、转身大捋

       1、撇脚摆掌;2、并步举手;3、碾脚转身;4、侧步大捋;5、侧弓步拱肘撅臂。

四十一、撩掌下势

       1、回身旋臂;2、转身摆掌;3、丁步撩掌;4、坐腿摆掌勾手提脚;5、屈臂开步;6、仆步穿掌。

四十二、上步七星

       1、弓步挑掌;2、虚步十字架拳。

四十三、独立跨虎

       1、退步摆掌坐腿;2、转腰摆掌收脚;3、举腿挑掌。

四十四、转身摆莲

       1、转身扣步带手;2、转身穿摆掌;3、摆莲拍脚。

四十五、弯弓射虎

       1、落脚上步摆臂;2、弓腿转腰摆拳;3、弓步反冲拳。

四十六、右搬拦捶

       1、坐腿穿掌;2、收脚握拳;3、摆脚搬拳;4、收脚收拳;5、上步拦掌;6、弓步打拳。

四十七、右掤捋挤按

       1、撇脚转腰分手 2、收脚抱球;3、向前上步;4、弓步分手;5、转腰送手;6、坐腿转腰后捋;7、转身搭手;8、弓步前挤;9、分手坐腿后引;10、弓步前按。

四十八、十字手

       1、转身分手撇脚;2、回身合手;3、并步开立十字抱掌;

收势

       1、分手平举;2、两手垂落;3、并步还原;

 

太极拳发展史,训练方法及要领

        太极拳起源众[1]说纷纭:[2]民间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说法。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张三丰道家理论等都在太极拳中有体现。

武当太极拳

   

太极拳发展史,训练方法及要领及48式太极拳拳谱解读 - 天行健 - .

太极拳的定名、成型、传播靠的是杨露禅。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一时、一地所创,而是前人不断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也有人称太极拳发源于武当张三丰原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为武当太极拳的一支。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依次出现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目前流传的陈式太极拳为人所知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了,而这个陈式太极拳和陈长兴传给杨露禅的是否一致,以及陈长兴后陈家沟武术传承则是一件悬案了。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尤其杨氏,在藏龙卧虎的北京,更是赢得“杨无敌”的美誉,而为天下所知,为太极拳的发展、传播、造福人类,居功至伟。而在太极拳传承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拳术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露禅为徒。杨露禅艺成回乡后,后到达北京,经历了一段“闯天下、打天下”的传奇经历,并担当骑营总教习。杨氏祖孙三代在北京与人交手无数,授徒广众,流传甚广。其拳架在不断的实践中日臻完善,最后由杨澄甫定型,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和兆元(1810 –1890年)温县赵堡镇人,赵堡太极名师陈清平的入室弟子。1836年进京供职。

      

太极拳发展史,训练方法及要领及48式太极拳拳谱解读 - 天行健 - .

武当太极,曾统领皇宫大内侍卫(据传)。因屡有功绩被皇室例封为“武信郎”。在京期间,他广交武林同道,切磋交流,集思广益,反复实践,所以和兆元提出:“由外带内,周身顺遂浑圆,由内达外,阴阳变易莫测”的理论。制定出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即和式太极拳,因地域因素也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兆元晚年归里,处世低调,除传子和润芝、和敬芝、孙和庆喜、苗彦升外,只在赵堡镇附近传播。

       和庆喜,字福棠(1857—1936),和润芝长子,是和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他自幼随父习拳,又深得祖父真传。庆喜公为人和善,德高望重,1928年起开山收徒,视学者年龄、体质、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教学有方。一时间赵堡镇及周围各地习拳之风盛行,从学者如流,在短短数年内,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学信(侄)、和学敏(子)、和学惠(侄)、郑伯英、郑悟清、刘世英、郝玉朝、陈桂林、柴玉柱、郭云等各怀绝技之门徒,这些传人成为日后传播和式太极拳的中坚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