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戏曲史概述

 cxag 2017-01-09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京胡艺术网全新改版为 

中国京胡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全新内容请大家扫描并关注下方二维码



网址:http://www.jinghuart.com/

    中国戏曲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歌舞。从奴隶制社会以祀神为主的巫舞,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俳优、优舞,汉代的角羝、百戏,唐代的参军戏以至歌舞戏,就逐渐有了艺术综合的趋势,逐步程度不同地吸收小说、诗歌、舞蹈、讲唱、咏语、表演、音乐、武艺、杂技、美术种种因素,开始以综合技艺来表现人物和故事情节。汉代的角羝戏,有的是无故事的竞技表演,后来发展为杂技;有的是有故事的表演,如《东海黄公》,已大不同于一般的竞技角力,而近于戏剧范畴了。这萌芽状态的戏剧形式,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和探索,歌舞艺术与滑稽表演及其他因素合为一体,到唐代歌舞戏,为“戏”与“曲”的结合,开其先河。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最初的完整形式。元杂剧和宋元南戏的出现,使这种形式进一步完备,其艺术综合性更广,互相融合的程度更高,有了比较完整的剧本,并较充分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提高了舞台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戏剧美学观点。

    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它是13世纪前半叶,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发展而成的。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的社会因素和戏剧本身的长期酝酿,剧本的戏剧性、文学性和艺术的综合性有所提高。音乐方面,从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传来的歌曲,与汉族北方民间流行的曲调相结合,形成了新的音乐体系,提高了以戏剧形式言情状物的表现能力,而且涌现出空前众多的戏曲作家、演员及大量作品。其中不少优秀剧目,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李潜夫的《灰阑记》,尚仲贤的《柳毅传书》,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等,七百年来被改编为各种新的戏曲形式,延续不断地演出。

    14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分别从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发展起来的传奇和杂剧,剧本体制有许多新的创造,表演艺术也有了新的提高。明代中叶以后,在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奇,流布全国,形成了中国戏曲繁荣的新阶段。明代传奇在舞台演出中因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音乐声腔,主要是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种,又以昆山腔、弋阳腔流传最广。明代传奇的优秀作品,有苏复之的《金印记》、王济的《连环记》、徐霖的《绣襦记》、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高濂的《玉簪记》、周朝俊的《红梅记》等等。《牡丹亭》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性作品。

    明、清两代,杂剧与传奇并存,也互相影响。明、清杂剧在流传中,既保持了元杂剧某些主要的艺术特点,也因传奇的影响,在演唱曲词和语言方面,进行了若干改革。明末清初传奇出现了《乾坤啸》、《艳云亭》、《十五贯》、《翡翠园》、《渔家乐》、《精忠谱》、《一捧雪》、《占花魁》、《如是观》、《秣陵春》、《桃花扇》、《长生殿》等,形成了传奇创作的又一高峰。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新兴地方戏曲普遍滋生,这时,除昆、弋诸腔继续流行外,又有若干新兴的地方戏曲出现,诸腔杂陈,分属于不同的声腔体系。后来统称为五大声腔,即昆腔、高腔(弋腔、京腔)、弦索腔(柳子)、梆子腔以及皮簧腔。乾隆年间,戏曲剧种出现了“雅部”与“花部”的区分。雅部专指昆曲,花部泛指各种地方戏曲,又称“乱弹”,或“花部乱弹腔”。

    清代地方戏曲诸剧种,是元杂剧、明传奇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梆子腔和皮簧腔,改变了曲牌体制,创造出板腔体制,形成了以板式变化为其特征的声腔形式,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入一个更自由更广阔的艺术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