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自信,中国画

 老鄧子 2017-01-10

他自幼聪颖好学,

七岁以“布帆无恙挂秋风”

诗意而成《剡溪秋泛图》,

一时被世人惊为神笔。

他有着渊博的学识修养,深厚的理论基础,

扎实的绘画功力以及卓越的组织才能,

名重一时。

他是上海画坛领袖人物之一,

历时五年完成的《中国画学全史》开画学通史之先河,

被先贤蔡元培赞为:

中国有画史以来集大成之巨著




郑午昌(1894—1952),

名昶,号弱龛,

别署且以居士、丝鬓散人,

嵊县三合乡(今嵊州三界镇)长桥村人。




早年毕业于杭州府学堂,

1921年后,历任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文史编辑,

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专、新华艺专、苏州美专等校

国画系教授。

1929年,与张大千、王个簃等发起

组织蜜蜂画社,有社员150余人,

编印《蜜蜂画报》。

后又参与发起组织中国画会。 


1932年,在上海开办

汉文正楷印书局,

首创整套汉字正楷活字版,

行销国内外,蔡元培誉为

“中国文化事业之大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与梅兰芳、周信芳等

20人组成甲午同庚千龄会,

相约发扬民族气节,誓不为日伪效力。 

  1950年,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

与人合作绘制巨幅《大西南进军图》、

《雪夜进军图》等,

歌颂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 




郑午昌擅山水画,花卉蔬果。

其山水画重峦叠嶂,层次分明,

飞瀑流泉,自然成趣。

善书法,工诗词,堪称“三绝”。

其画作多次在日、英、美、比、法、苏等国展出,

曾获纽约世界艺术博览会金质奖章。 

  1929年,所著《中国画学全史》

为第一部中国画通史。

还著《中国美术史》、《苦瓜和尚语录释义》、

《中国壁画历史的研究》等,

有《郑午昌山水十二幅》、

《杜陵诗意画册》、

《梦窗词意画册》等画集。 



其绘画风格,

是与他对传统绘画的

坚定信紧密相连的,

他主张改进中国画学

必须在传统内部进行,

他平生对黄公望、吴历特别崇拜,

虚心向古人汲取营养,

但在学习的同时提倡

“师古法而立我法”,

从而在学习古代各大家的

风格技法后,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中国画学全史》开我国画学通史之先河


郑午昌是一位美术史论家,其《中国画学全史》开我国画学通史之先河,蔡元培先生赞为“中国有画史以来集大成之巨著”。其山水画作品荣获1939年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为中国画在国际画坛赢得荣誉。




《中国画学全史》的目标是反对以西画改造国画,确立中国画学对于“西画学”之“泰半地位”;“故宫西画史者,推意大利为母邦;言东画史者,以中国为祖地。此我国国画在世界美术史上之地位也。”“夫以占有世界美术史泰半地位之大画系,迄乎今日而尚无全史供献于世,实我国画苑之自暴矣。”




他还是一位高明的组织者,其先后组织参与了《蜜蜂画社》《中国画会》《九社》《寒之友社》《午社》《上海美术协会》等艺术团体。上海解放后,又创建《新国画研究会》。数十年间历任上海美专、中国艺专、国立艺专等教授之职,并以鹿胎仙馆之名招集有志治艺的青年研习国画。潘君诺、蒋孝游、陈石濑、谢伯子、贝聿沼、王康乐、王柳影、陈佩秋皆出其门下,均为一时俊杰。


同时,郑午昌还是一位出版革新家,首创汉文正楷活字,打破了洋人在印刷界的垄断,被赞为“中国文化事业之大贡献”。




2抗日时期办“白菜画展”支援抗战



郑午昌在抗战中的行为更体现了其作为一个国画家的社会责任感。抗战时期画坛活动的减少和许多编辑工作的停止使郑午昌有了更多的时间钻研绘画创作。因此这一时期其实是他绘画实践成熟期和高峰期,他大量杰作都出于这一阶段。他大量作画、作诗,比如怀念张大千、何香凝、钱瘦铁等。



他还在上海跟刘海粟、吴湖帆等人一起组织历代书画展览会。他想令大家知道,第一,我们民族有灿烂的文化,但是我们受到日本的侵略,所以要奋起,我们是英雄的民族,通过展览增加抗战的信心;第二,出一份自己的力,用展览会的门票收入支援抗战。


1943年在他虚年50岁生日之际,梅兰芳、吴湖帆还有他,三个属马的人商量结成一个跨行业的同盟会,声援抗战,于是他们组织了画家、艺术家、戏剧家、企业家、银行家等二十人,结成“甲午同庚千龄会”,利用诗词、戏曲、书画抒发各自怀抱,立志不为日伪服务。


一个比较轰动的事情是他组织的“白菜画展”,画了100幅画在永安公司办了一个展览,画价以白菜的数量来计算。据说一个星期画都卖光,挣的钱也用来支援抗战。



1939年5月的一天,郑午昌邀马公愚、王师子、孙雪泥、杨清磬、应野平诸书画家在家小叙,这些肝胆相照的朋友,恨透了日寇的残酷统治。席间,郑午昌出示一白扇面,当即画了棵水墨白菜,并题诗一首:“闸北成焦土,浦东长野花。千钱市一叶,老圃已无家。”接着书画家们都在这扇面上画菜题诗。不多时,这小小扇面上就留下了书画家们的六棵白菜和五首诗。这一棵棵白菜,一首首短诗,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酷统治,深深揭示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画家心中的无限悲愤。



郑午昌所作白菜画,题款诗句甚妙,针砭时弊,道清画理,颇受人们喜爱。如:“龙门身价重荒年,一菜贵于买肉钱。总觉得时非素愿,万家茅屋几家烟。”“满地烽烟草不春,有谁无食吊斯民。一 片慈怀秋愈阔,寒家犹有素心人。”“一钱买数斤,一斤卖几千,菜价贵如此,相隔才半年。”这些诗反映了敌占区人民的疾苦,深受当时各界人士的青睐。



3融会贯通古人笔法而自成一家



郑午昌善用墨青墨赭来表现浑厚苍茫的景色,但赋色的清彻滋润亦为其追求的目标。他平生对黄公望、吴历特别崇拜,曾在一幅拟吴历法的山水上题曰:“写山水浑厚难,清厚更难。渔山(吴历)笔笔见笔,而一种苍茫之色盎然纸上,可谓得清厚之趣矣,以视麓台厚而不清,石谷清而不厚自是出一头地也。”郑午昌虚心向古人汲取营养,但提倡“师古法而立我法”,“豁而自似而庶于古,融会贯通古人笔法而自成一家”。他在1940年画的一幅《溪山钓鱼图》上题道:“水墨淋漓意着空,何须点染学南宫,胸中自有龙蛇在,万壑千山倏雨凤。”




画界常谓“画树难画柳”,郑午昌却极擅画柳。山水中配以大量柳树的景色,成为郑午昌山水的一大特色。在抗战期间,他的柳景山水已屡见不鲜。他曾题曰:“画树难画柳,艺苑悬为警语。其实画柳时不作画柳想,自干生枝,自枝生叶,随意写去,便无墨碍。至若千丝百丝细而不弱,密而不乱,丽而不俗,是在天分,非独人功。”他画柳先行干,后出枝,柳丝由最上头画起,由上而下,密密层层,前后左右,各尽其态,春夏秋冬,风雨晴雪,各俱面目,柳丝除用墨线以外,再用花青色加补,增加了柳丝的质感和层次,然后再用花青色烘染,无不传神 。 被画界友人以“郑杨柳”称呼之。




他说:“师于人,不若师于物;师于物,不若师于心。所谓师于心,即讲画理,不讲物理,即非画法,不知画理,即失物理。”



4画不让人应有我


这是郑午昌先生的一种主张。师古法而立我法,才不为古人所囿,画要“深入物理,精察物态,取形用势,写生揣意”。郑午昌先生所传世千百幅作品,俱以诗、跋配画,能熔诗书画于一炉,所题密切结合画意或抒情感慨、或明以画理、或晓以伦理、令观者拍案叫绝。



1952年,郑午昌突发脑溢血在沪逝世。


他涉足上海美术界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作为传统文人画赖以生存的士大夫社会和经济基础,早已不复存在。海上国画家面临的问题是,传统绘画如何适应现代性,如何对具数千年历史的传统绘画加以定位,是摒弃传统“全盘西化”,还是固守传统,抵制西方影响,抑或以怎样的形式来改良或革新传统。这些自二十世纪初一直困扰着画界并一直为此有着激烈的论争。


郑午昌的艺术生涯,无不与这一时代背景紧紧联系在一起。



郑午昌画作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