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姓源流探微----------李沣

 东夷人士99999 2017-01-10

纪姓源流探微 (上)    作者:李沣

 

做为姓氏的“纪”,其本字是“己”。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中,有“己”字,但无“纪”字,因此,周封炎帝后东莞剧县(今寿光)的“纪国”,实为“己国”。齐灭纪,纪人以国为氏,这也就是纪姓之源。但战国前的纪姓人,其姓氏用的是“己”,而不是“纪”。战国以前,有“己”无“纪”,由“己”到“纪”,是战国后出现的变化。如著名古文字学家王献唐先生言:“十干中戊己之己,无法为造专字,同音借己为用,久假不归,别造纪字当丝绪之己。”(王献堂:《山东古国考》第66页,齐鲁书社1983年版。)

甲骨文中的“己”字,像折叠之丝。罗振玉说:“己象隿射之缴(系在箭上的生丝)。”朱俊声说:己字 “古文象别丝之形”。而战国时的“纪”字,右边的“己”下还一“口”字,有口吐丝之意。口吐丝者,蚕也。因此“己”字与蚕、桑、扶桑、穷桑有关,或者说与东夷族有关。

甲骨文“巳”字,成蛇、虫形,因此《说文》曰:“故巳为蛇象形”。古文字学者都认为己、巳同源董增龄《国语正义》卷十四释“己”姓即“姒(巳)姓。(转引自顾颉刚:《祝融族诸国的兴亡》,《古史考》第六卷,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少皋本是己姓之祖,但《左传·昭十七年》正义云:“巳姓出自少皋”,可见在古文献中“己”与“巳”通用。

王迅先生在《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一文中说:”虫或蛇是东夷太皋、少皋、祝融族的图腾之一,东方地区先秦时期己姓和巳姓,与虫或己有关的地名,应来源于东夷族的虫、蛇图腾。”(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禹贡》“桑土既蚕”,《正义》曰:“宜桑之土,既得桑养蚕矣。”《禹贡》还有:“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檿丝,檿桑蚕丝。《禹贡锥指》载:“檿桑出东莱”。

“己”,是个十分古老的姓氏,(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列出古姓二十七个,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列出古姓二十三个,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列出古姓二十一个,其中都有己姓。己(纪)姓之人在古文献中出现最早的是纪通,《论语摘辅象》曰:伏羲六佐中“纪通为中职”,但纪通的族氏详情无法考证。

一、东夷首领少皋是己姓之祖

文献中对己姓之源的权威记载,为己姓是黄帝后。《国语·晋语》:“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得其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咸、任……是也。”《帝王世纪》:“少皋帝,名挚,字青阳。”因此,青阳即少皋,黄帝之子,少皋为己姓。《世本》:“己姓出自少皋”,杜预注:“少皋金天氏,己姓之祖也。”

关于少皋族团的地望,《帝王世纪》载:“少皋帝是为玄嚣,降居江水,有圣德,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少皋降居江水,邑于穷桑,登帝位后都曲阜。

关于“江水”,学者认为不是长江之水,而是古沂水。江,公也,即汇聚了众多小河的大水。《史记·殷本纪》载:“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这里的东南西北,看来是以泰山为坐标。江,也就是泰山东面的一条大水。石泉先生认为,这个“江”就是古沂水。(石泉《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称谓》,见《文史》第六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

关于“穷桑”,有多种含义,因此地望也有多种说法:一是泛指东夷少皋的疆域,如“世不失职,遂济穷桑”、“共工振洪水以薄空桑”,这个“穷(空)桑”,恐怕是指黄河下游和泰沂山系周围的广大地区;二是专指少皋和其族裔的所在地,如《帝王世纪》:少皋“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贾逵云:“处穷桑以登天下,号曰穷桑”;《晋志》:“少皋始自穷桑而迁都曲阜。”现在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穷桑就在曲阜,或曲阜附近。但如果穷桑就是曲阜或曲阜与穷桑离的很近的话,少皋邑于穷桑,登帝位后“迁都曲阜”或“徙于曲阜”,这个“迁”或“徙”字就毫无意义。另外,张衡《思玄赋》旧注:“少皋金天氏居穷桑,在鲁北。”曲阜与鲁北也不太吻合。因此,对少皋“邑于穷桑”的地望,还可依据文献记载进行多方面的探讨。

《山海经·大荒东经》言:“东海之外有大壑,少皋之国。少皋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是说少皋之国在东海之外。少皋又“号曰穷桑”或“邑于穷桑”。关于“桑”,《说文》又云:“桑,日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桑木也。”《山海经》、《淮南子》皆谓日出之地为汤谷。而汤谷上有扶桑。因此少皋之国,与东海之外,与汤谷,与榑(扶)桑,与琴瑟,有密切关联。

前面我们从古文字上说到“己”、“巳”同源。己为丝,巳为虫(蚕)。蚕食桑也。从姓氏图腾的角度考虑,己氏之祖少皋族团,他的存在和发展与丝、蚕、桑息息相关。关于“桑”,《山海经·海外东经》言:“榑桑,神木,日所出”、“汤谷上有扶桑”。扶桑在汤谷,这与少皋之国在东海大壑吻合。少皋是己姓之祖,而己姓的图腾符号是丝或虫(蚕)。道理非常简单,丝由蚕吐,蚕要食桑。因此少皋之国,必然是蚕桑之地。

“穷桑以产桑得名,古代桑田多在鲁南曲阜、兖州一带。”(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488页,齐鲁书社1985年版。)但我们按照上面思路分析,与少皋族团息息相关的“桑”,似乎不在曲阜、兖州一带。出自东海之滨少皋之国的“榑桑”,应是山桑。《说文》:“檿,山桑也。”《诗》曰:“其檿其柘”。伪孔传云:“檿桑蚕丝,中瑟弦。”《孔疏》:“郭璞曰:‘柘属也’。檿丝是蚕食檿桑所得,丝韧中琴瑟弦也。”《东坡书传》:“惟东莱出此”。王樵《尚书日记》云:“按莱人之檿丝,至今有之,茧生山桑,不浴不饲,土人取以为缯帛,尤坚韧难敝。”这种野蚕满树上都是,不用喂养,不用照料,秋后收茧即可。李步青、刘玉明说:“胶东半岛丘陵山地盛产柞蚕,至今不衰。柞蚕是一种野蚕,是殘存的古生物。”胶东半岛的这种柞蚕比桑蚕更古,而且柞蚕只用收不用养,更符合原始采集生活之用。由此观之,少皋国的穷桑之地,更像在胶东半岛。

海岱惟青州,东海与泰山之间的广大地域为青州。《吕览·求人》:“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攒树之所,青丘之乡。”这个地区的青州、青丘、青羌之“青”,很可能与少皋青阳氏之“青”有关。

《山海经·海内经》:“少皋生般,般是始为弓矢。”《路史·小昊纪》:小昊(即少皋)“次妃生般,为弓正。┄┄有子曰昧。”青州地区有般阳和昧水(又名巨洋水、弥水),青州的“般”和“昧”,看来与少皋氏族有关。

少皋氏以鸟命官,“为鸟师而鸟名”,有五鸠之官,爽鸠氏为少皋司寇。姜太公所封之齐地临淄,《晏子春秋》载:“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因此,《元和郡县图志》载:“青州,古少皋之墟”。

综览诸多历史文献,可规见少皋己氏族团的足迹是由东到西,而古潍、淄两河流域,是他的一个重要据地。如同李步青、刘玉明先生说的:“据考古发掘初步可定,己氏族起源胶东半岛,以后逐渐向西发展到今昌潍地区……,其山东部分,大致相当于齐国最强大时的范围。”(李、刘:《胶东考古研究文集》第373页,齐鲁书社2004年版。)

李步青、刘玉明两先生,对山东莱阳出土的带有东夷古文字的陶盉考证后,得出了如下结论:“齐”,来源于“巳”,得名于“己”,“齐”迨名源于“己”。《毛诗笺》云:“齐者古少皋之氏,爽鸠氏之墟”,“从齐氏族看,显然出于东方之己族。”(同上)

 

另外还有一证,《逸周书·尝麦解》:“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说明蚩尤族曾居少昊地,蚩尤死后葬冢寿张。而做为少皋之墟的潍淄地区,自古就有寿地,史称三寿、王寿、平寿。《古本竹书》载:“柏杼子征东海及三寿”;《国名纪已》云:“后杼征东海,伐王寿。”甲骨文“寿”字,是“己”字的演变,寿字是在己字里加了两个口字,这也说明,潍淄地区是古己姓之族的大本营。

2、黄帝之孙、少皋孺子颛顼也是己姓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这二子,其一是少皋青阳,其二是昌意。少皋邑于穷桑,登帝位后都曲阜。《大戴礼记》载:“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少皋是黄帝之子,继天子位。但“少皋之衰,九黎乱德,颛顼受之。”(《汉书》)少皋帝衰落后,黄帝之孙、少皋孺子(也是少皋之侄)继天子位。因此《史记》说黄帝二子皆有天下。昌意和少皋为同母(嫘祖)所生,应为同姓。少皋为己姓,昌意也应为己姓,昌意子颛顼高阳自然也应为己姓。

但经史学家自古对《国语·晋语》“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中的“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为黄帝得姓之子的十四人中,有两子即青阳和夷鼓得了一个姓,己姓,青阳和夷鼓都是己姓;另一种理解“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的“己”,为黄帝自己的“己”,也就是说,青阳与夷鼓得的都是黄帝自己的姓,即“姬姓”。因此《帝王世纪》言:“少皋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但在没有文字之前的帝王事迹,都是口耳相传,姬、己同音,姬、己确实很难区分。不仅如此,如前述“己”、“巳”同源,“己”就是“巳”,因此古文献中有关于少皋姓氏“己”与“巳”的记载,也多混淆不清,同样是《世本》,但不同的辑本对少皋的姓氏记载不同,王谟辑本:“昆吾己姓国,出自少皋”;陈其荣辑本:巳姓出自少皋”。少皋、颛顼、帝喾,在文献中都有姬、己、巳姓之说,但比较而言,己姓说比较更可靠。

在历史发展中,由于炎黄二族的错综复杂关系,东夷少皋族团从颛顼开始,有个从东到西的迁徙历史。

《帝王世纪》:“及颛顼生,十年而佐少皋,二十而登帝位。……平九黎之乱,以水事纪官。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於是民神不杂,万物有序,始都穷桑,徙商丘(又称帝丘,今河南濮阳)。”

颛顼登帝位后,由穷桑(今曲阜)徙商后,商丘又称帝丘,今河南濮阳。

颛顼帝是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徐旭生先生说他是大巫、宗教主。在少皋末年,民神杂糅,谁都可以通天,可以与神对话,九黎乱德,下民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帝颛顼出来,快刀斩乱麻”,命重“司天以属神”,也就是说只有 大巫重,才能与天神沟通,管天上的事;命黎“司地以属民”,让火正黎,管理地上的群巫和臣民。“这样一来,社会所应该遵守的科条才得统一,社会的秩序又得一时安宁”,“帝颛顼是个宗教主。他死以后,他所居住的帝丘)大约还继续不少年岁为宗教的圣地。”(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959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祝融八姓,首姓为己姓

古代传说,祝融出于颛顼,祝融是司火官职,担任火正祝融的名字,或叫黎,或叫重黎,或叫吴贺。

《左传》:“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又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系》又说老童妻“产重黎及吴回”。这些记载表明,祝融是颛顼之后,既然是颛顼之后,当然也是黄帝之后,或者说祝融族团是由黄帝族团繁衍而生。祝融或祝融族团也是己姓。

颛顼帝子祝融未继天子位,继颛顼帝位的是帝喾。《鬻子》:“昔者帝喾年十五佐帝颛顼,三十而治天下。”《史记》:“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又言“高辛於颛顼为族子。”《史记》还载:“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颛顼子祝融在帝喾时期,职火正,甚有功。罗泌《帝王世纪》,均视颛顼、帝喾为黄帝后,姬姓。在没有文字的三皇五帝时代,历史靠口耳相传,“姬”与“己”同音,少皋、颛顼、帝喾、祝融这些黄帝后,是姬姓还是己姓,确容易产生不同理解,因此各种理解也都有其道理。

祝融应随颛顼姓,为己姓,也可如罗泌所说为姬姓。但《国语》明确记载祝融后为八姓,首姓为己姓。可以说从此,己姓与姬姓再不混淆。

祝融八姓里首姓为己姓,《国语·郑语》:“己姓:昆吾、苏、顾、温、董。”昆吾、苏、顾、温、董,是人名族名也是国名。例如昆吾,《国语·楚语》曰:“‘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一子,名樊,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卫(今河南濮阳地)是也。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今河南许昌地)。”昆吾国族,由濮阳到许昌。

顾,祝融后,己姓。《诗·商颂》:武王伐商,“韦、顾既伐,昆吾夏桀。”郑《笺》:“顾、昆吾皆己姓也,三国党于桀恶,汤先伐韦、顾,克之,昆吾、夏桀则同时殊也。”顾,在今山东西部的范县东南顾城。己姓的顾和昆吾,都与夏桀为党,被商汤殊灭。

苏、温,祝融后,己姓,苏氏之女妲己,可证苏为己姓,温又传为苏。《郑语》判为二国,但《左传》视为一国,杜预解:“今温县,……凡十二邑,皆苏忿生之田。”按杜解,温即苏,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二十里。又《大系·稣公簋》:温、苏之地在今河南北部,离昆吾之墟不远。(顾颉刚:《祝融族诸国的兴亡》,载《古史考》第212页,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董,祝融后,己姓,《左传》昭二十九年,豢龙“以服侍帝舜,帝赐之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续汉书·郡国志》:“济阴郡定陶,有三鬷亭。”

己氏,《左传》哀十七年,:“公(卫庄公)入于戎州己氏”。《路史·小(即少)皋纪》注引《十道志》:“戎本国号,己氏其姓。”陈般曰:“谓之戎州己氏,是戎国己姓。戎州姓己而曰戎州己氏,国而系姓。”(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第93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通典·州郡典》:“宋州楚丘,古之戎州己氏之邑。盖昆吾之后别在戎翟中……汉曰己氏县也。”王国维《说毫》曰:“且顾与昆吾,《郑语》均以为己姓之国,故卫之帝邱城外有戎州己氏。”(王国维:《观堂林集》卷十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顾颉刚先生的说法与此说同,即“这个己氏即在卫都濮阳城外,很可能是昆吾之族的孑遗。”(顾颉刚:同上)

《汉书·地理志》:“梁国有己氏”。《元和郡县图志》载:“楚丘县,古戎州己氏之地,至汉为己氏县,属梁国,后汉济阴郡,北齐废。隋开皇五年又置,属曹州。”

对这个戎州己氏的来历,《路史·小昊(即少皋)纪》云:小昊“次妃生般,为弓正,是制弓矢,……有子曰昧,为玄冥师,是生允格、台骀,俱臣高阳。己氏、格氏、戎氏……皆允类也。”即谓戎州己氏出自少皋允格。

综上所述,己氏祖地本来在穷桑,但不断地由东向西迁徙。颛顼登帝位都曲阜,后徙商丘(帝丘),今河南濮阳。帝喾继位都毫(今河南偃师),祝融八姓首姓为己姓,己姓五国:昆吾、苏、温、顾、董,还有一个戎州己氏,都分布在今河南和山东西部。对这一现象,一些学者进行了考古学的验证和说明,杜金鹏认为,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其“文化内涵之主体,与山东汶、泗流域的大汶口文化类型十分接近,从而决定了该类遗存实属大汶口文化之范畴。”(杜金鹏:《试论大汶口文化颖水类型》,《考古》1992年第二期。)王先胜在《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一文中也说:“郑、洛地区年代较早的包含大汶口文化的遗存……,应与祝融文化相关,其文化来源主要在汶、泗流域。”

4、己氏国族由黄帝后向炎帝后的转变

己姓,少皋之后,也可以说是黄帝之后。但周时的纪国,是炎帝后姜姓。己姓的这一变化,起于何时?源于何因?我在《探寻寿光古国》一书中,曾对其进行多方面考索,但结果不十分满意,看来还需重新探讨。

对河南大汶口文化的族属特点,学者们进行了详尽讨论。王先胜说:“很可能蚩尤裔九黎集团在后岗类型晚期或是后岗类型从豫北冀南撤离南下时,即有一支分化出来而滞留豫中为‘颛顼’所用,这便是最早的祝融,而‘共工’又从蚩尤裔、祝融族中分化出来,既不南下长江流域,也不愿去为‘颛顼’效力,而仍然坚守在豫北冀南,后来又汇合钓鱼台类型中的炎帝后裔,组成了古史传说中的共工族。所以古史传说中祝融、共工都是炎帝后裔,而且‘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炎帝后裔姜姓的共工,从西进的大汶口文化的祝融族中分化出来了,而这些族人一直坚守在豫北和冀南。这样黄帝后裔的祝融族人,有些变成了炎帝后裔的共工族人。一个典型的代表即戎州己氏。

关于戎州己氏,《路史》谓出自少皋后允格,为允类。《左传》庄二十八年,晋献公“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杜解:“小戎,允姓之戎。”《左传》昭九年:“允姓之奸,居于瓜州。”《左传》襄十年:瓜州之戎,“是四岳之裔胄”。四岳,炎帝后。这样戎州己氏,又归到了炎帝族团。

关于戌州己氏,还可以换一角进行分析。古文献多说禹生西羌,顾颉刚先生说:“甚疑禹本为羌族传说中之人物,羌为西戌┄┄。姜之于羌,其字出于同源,彼族盖以羊这图腾,故在姓为姜,在种为羌。”(顾颉刚:《九州之戌与戌禹》,转引自《顾颉刚经典文存》第212218页,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大戴礼记》、《世本》都曰:“鲧娶有莘氏”,产文命或曰高密禹。《太平御览》八十二云:“修己┄┄生姒戌文命禹。”《潜夫论·五德志》云:“修己┄┄生白帝文命戌禹。”禹的母亲是修己,是有莘氏女。关于莘国,《元和郡县图志》云:“古曹国,在县(济阴)东北四十七里,故定陶是也。┄┄莘仲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盖古莘之国也。”“有莘之墟”,大姒国也。禹母修己,修是名,己是姓,如同苏妲己,妲己是苏国女,苏是己姓国。禹母修己姓,少皋之后,(详见李沣《大禹出生山东考》,载《荷泽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西羌姜姓的禹父鲧族,或曰姜戌族,与少皋之后的修己族结为婚姻生禹,因此这个地区(古曹州)也就成为戌州已氏。这个己氏,既有东夷修己族的血统,又有九州戌西羌人的血统,或许这时戌州己氏由黄帝后己姓变成了炎帝后姜姓。

古曹州的戌州己氏,是炎黄二族融合的产物。是从颛顼帝率东夷族人西迁后,与炎帝族人互通婚姻后产生的新的氏族集团。王先胜先生在《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一文中说:“如果没有史前考古,神话传说永远都是那么荒诞不经。”对戌州己氏,也必须找到考古学的证明。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山东章丘、平度发现的岳石文化,学界都认为是龙山文化后的东夷文化,大致在夏、商时代。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在《论荷泽(曹州)地区的岳石文化》一文中说:“荷泽(曹州)地区的岳石文化,同鲁北地区的岳石文化也是大同小异。”并说:苛荷泽地区“在龙山文化时期,主要是同商丘地区相联系;在岳石文化时期,除同商丘地区继续保持联系外,其同濮阳地区的联系也很紧密;到了商代,特别是晚商时期,这三个地区的文化面貌已逐渐趋于一致。”(邹衡:《论荷泽(曹州)地区的岳石文化》,载《夏商周考古论文集》(续集),)由于颛顼帝西迁,东夷少皋族团的众多氏族也随之西迁,从帝喾到舜,皋陶、伯益、夷羿等东夷人士,相继在这些地区活动,成为五帝政治核心中的重要人物,因此东夷的岳石文化,在这三个地区都留有足迹。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