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敦煌壁画》节选四|秘笈

 yanwg47 2017-01-10



有了上面四点理由,说明敦煌四个优点,那它对于今后的画坛,又有什么影响呢?我以为有十点,试述如下:

第一是佛像人像画的抬头。中国自有图画以来,在我前面所述,是先有人像画,次有佛像画,山水不过是一种陪衬人物的。到了后来,山水独立成宗,再加以有南宗水墨、北宗金碧的分别,而文人便以为南宗是画的正宗,连北宗也被摒斥在画匠之列。不只是人物佛像花卉,看作别裁异派,甚至也认为是匠人画。自宋元到今天,这种见解,牢不可破,而画的领域,也越来越狭小。不知古代所谓大画家,如所说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这些话,都是指画人物而言;所谓“颊上添毫”“画龙点睛”这些话,也都是指人物画而言。到后来曹吴之作不可见,而一般画人物的,又苦于没有学问,不敢和山水画争衡,所以一天一天的衰落下去。到了敦煌佛像人像画被发现以后,这一下子才知道古人所注意的最初还是人物,而不是山水;况且又是六代三唐名家高手的作品,这一下子才把人像画的地位提高,人物画的本来价值恢复。因为眼前摆下许多名迹,这才使人们耳目视听为之一新,才不敢轻诋人物画。至少使人物画的地位,和山水画并峙画坛。

▼《敦煌壁画》25


▼《敦煌壁画》26



第二是线条的被重视。“书画同源”这句话,在我国艺坛里是极普遍的流传着。当然绘画的方法,和写字也有相当的差别,如皴擦点染这些方法,在书法上绝对不能相通的,而能相通,恐怕只有山水的画法和人物画的线条画法。皴法当然是要用中锋一笔一笔的写下去,而人物画的线条,尤其是要有刚劲的笔力,一条一条的划下去,如果没有笔力,哪能够胜任?中国有一种白描的画法,即是专门用线条来表现,可惜后来人物画衰落,画家不愿意画人物,匠人们能画人物,又不懂得线条的重要;所以一直到敦煌佛像发现以后,他们那种线条的劲秀绝伦,简直和画家所说的铁笔银钩一般,这又是证明敦煌的画壁,如果不是善书的人,绝对线条不会画得如此的好。而画人像佛像最重要的便是线条,这可以说是离不开的。所以自从佛像恢复从前画坛地位以后,这线条画也就同时复活了。

▼《敦煌壁画》27


▼《敦煌壁画》28



第三是钩染方法的复古。我们中国画学所以一天一天走下坡路,当然缘故很多,不过“薄”的一个字是一个致命伤。所谓“气韵薄”,、“神态薄”,这些话固然近于抽象,然而我国画家对于勾勒,多半不肯下功夫;对于颜料,也不十分考究,所以越显得退步。我们试看敦煌画壁,不管是哪一个朝代、哪一派作风,他们总是用重颜料,而不用植物性的颜料。他们以为这是垂之久远要经若干千年的东西,所以对于设色绝不草率。并且上色不只一次,必定二三次以上,这才使画的颜料,厚上加厚,美上加美。而他们勾勒的方法,是先在壁上起稿时描一道,到全部画好了,这初时所描线条,已被颜料掩盖看不见,必须再在颜料上描一道,也就是完成工作最后一道描。唐画起首一道描,往往有草率的,第二道描将一切部位改正,但是最后一道描,却都很精妙的将全神点出。且在部位等方面,与第二道描,有时也不免有出入。壁画是集体的制作,在这里看出,高手的作家,经常是作决定性最后一描,有了这种钩染方.法,所以才会产生这敦煌崇高的艺术,所以我们画坛也因此学会古代钩染的方法了。

▼《敦煌壁画》29


▼《敦煌壁画》30



第四是使画坛小巧作风变为伟大。我们古代的画从画壁开始,然后转到卷轴上去。以壁来论,总是寻丈或若干丈的局面,不管所画的是人物是故事,这种场面是够伟大的。刭后来因为卷轴画盛行,由屏风障子变而为屏幅中堂。画壁之风衰歇之后,卷轴长的有过丈的,但是高度不过一二尺。屏幅中堂等等也不过三四尺高、一二尺宽而已,因为过于宽大,是不便于携带的。再转而为扇面斗方,那局面只限制到一尺见方的范围。尺度越来越小,画的境界也越来越隘,泱泱大国,恐怕要衰歇绝灭了。我们看了敦煌壁画后,如画的供养人,多半是五六尺的高度;至于经变、地狱变相、出行图等等,局面真是伟大,人物真是繁多;至于极乐世界图的楼台花木人物等等,大逾数丈,繁不胜数,真是叹观止矣。我尝说会做文章的一生必要做几篇大文章,如记国家人物的兴废,或学术上的创见特解,这才可以站得住;画家也必要有几幅伟大的画,才能够在画坛立足。所谓大者,一方面是在面积上讲,一方面却在题材上讲。必定要能在寻丈绢素之上,画出繁复的画,这才见本领,才见魄力。如果没有大的气概、大的心胸,哪里可以画出伟大场面的画?我们得着敦煌画壁的启示,我们一方面敬佩先民精神的伟大,却也要从画坛狭隘局面挽救扩大起来,这才够得上谈画,够得上学画。

▼《敦煌壁画》31


▼《敦煌壁画》32



第五是把画坛苟简之风变为精密。我国古代的画,不论其为人物山水宫室花木,没有不十分精细的。就拿唐宋人的山水画而论,也是千严万壑,繁复异常,精细无比,不只北宗如此,南宗也是如此。不知道后人怎样闹出文人画的派别,以为写意只要几笔就够了。我们要明白像元代的倪云林、清初的石涛、八大他们,最初也都经过细针密缕的功夫,然后由复杂精细变为简古淡远,只要几笔,便可以把寄托怀抱写出来,然后自成一派,并不是一开始便随便涂上几笔,便以为这就是文人写意的山水。不过自文人画盛行以后,这种苟简的风气,普遍弥漫在画坛里,而把古人精益苦心都埋没了。我们看了敦煌画壁,不只佛像衣褶华饰,处处都极经意,而出行图、经变图那些,人物器具马车的繁盛,如果不用细工夫,哪能体会得出来?看了壁画,才知道古人心思的周密、精神的圆到,而对于艺术的真实,不惜工夫、不惜工本、不厌求详的精密的态度,真值得后人警省。杜工部不是有“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的诗句么?画家何以画水画石,要这许多工夫,这就是表示画家矜慎不肯苟且的作风。所以我说有了敦煌壁画的精巧填密,这才挽救了中国画坛苟简的风气。(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