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它厚重如磚,卻值得你細細品味!

 海倫娜 2017-01-10
它厚重如磚,卻值得你細細品味!

本文源自微信號「肖遙生」

前言:這是我的第一篇深度薦書,之所以將推薦《源泉》作為開山之作,是因為此書告訴我們存在之根本:我們做每件事情,都應盡力遵從自己的內心;我們的絕大多數行為,應該發乎自我的意識,而不是外界——我們的選擇最終取決於我們自己。作者是俄裔美國哲學家安蘭德。這部900頁的小說就像一臺挖掘機,帶我們進入人類精神之花遍地盛開的美麗新世界。看到蘭德說的這句話,你就能明白《源泉》的魅力——「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對它的熱愛發誓,我永遠不會為別人而活,也不會要求別人為我而活。」900頁的大部頭

這是一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學小說,它厚重如磚,它充滿難以理解的戲劇式對話。

為什麼還要讀它?那就像是長途跋涉之後,撥雲見霧帶來的狂喜、興奮、激動:才華橫溢的建筑師霍華德·洛克在前800頁裡無數次遭遇人生低谷,最後100頁的終極審判(對人性)終於向人們展現人類精神、人類才能的絕美圖景。

這部佳作會引發我們對「自己」的思考——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方式:忠於自我,還是隨波逐流?

作者系俄裔美國作家、哲學家安蘭德,她相信個人有絕對權利只為他(她)自己的利益而活,無須為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但也不可強迫他人替自己犧牲。

在美國,《源泉》和蘭德的另一部代表作《阿特拉斯聳聳肩》被奉為理性利己主義的聖經。前者1943年出版後立即成為暢銷書,至今仍以每年超過10萬冊的數量再版。1957年《阿特拉斯聳聳肩》出版,成為美國歷史上僅次於《聖經》的超級暢銷書,被譽為對美國影響最大的10本書之一,累計銷量超過8000萬冊。
在我看來,《源泉》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勇敢地發出一句吶喊:為自己而活!

讀第一遍的時候,我更建議你把它當做一部勵志小說,重點關注主人翁霍華德洛克和他的建筑學院校友彼得吉丁各自的人生軌跡和命運。

洛克是一個年輕且才華橫溢的建筑師。一開始,他因為拒絕因循學校陳腐過時的傳統,遭到享譽全美的斯坦頓建筑學院的開除。踏入社會後,他不改桀驁不馴的個性,在創作這件事情上拒絕一切妥協。當他窮困潦倒的時候,本有機會與富豪簽下重金合同,作為事業的轉折點,前提僅僅是對他的建筑物設計做丁點的修改,他卻拒絕了,不得不關閉了自己的事務所。甚至淪落到在採石場上做苦力。

彼得吉丁的命運截然相反,在洛克被學校開除的時候,吉丁恰好是當屆的最優秀畢業生,並開始供職於聲明顯赫的弗蘭肯海耶建筑設計院。憑藉著阿諛奉承、左右逢源的本事,吉丁的事業青雲直上,堪稱建筑界的頭號新星。但吉丁有其致命的弱點:才能平庸。他的「成功」全靠外界的粉飾,以及私下裡洛克的慷慨幫助。

那麼這兩人的結局如何?其間驚心動魄、迂迴曲折,留給書友們細細品讀。
2.洛克和吉丁,我們更像誰?

我們身邊,不缺少吉丁式的人:沒什麼工作技能,甚至沒有喜歡做的事情,全靠與他人的人情牽連存在於社會。「存在」或「成功」的源泉均是來自外界。

當然,書中塑造的此類型人格畢竟是個極端案例。一個人再怎麼才華橫溢,仍要學會與社會打交道,仍要遵守遊戲規則;且成功的人,絕非都僅靠阿諛奉承。

于是從現實意義上看,吉丁映射著一種凡事順從大於堅持自我、外界粉飾大於真才實學的人格。

《源泉》對此的刻畫十分精彩,一個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竟是這種狀態:

「他(吉丁)把他的方案修改了五次。他憎惡它。他在它設計出來之前就討厭起它的每一根大梁了。他發奮地工作著,手在發顫。他想到的不是他手底下正在做著的設計方案。他想到的是其他參賽選手,想到的是那個可能會贏得競賽並被宣佈比他優秀的那個人。他不知道那個『另一位』會做什麼,那個『另一位』會怎麼解決那個難題而最終超越他。他必須打敗那個人;其他的事一概都不重要。沒有彼得吉丁這個人,他隻剩下一個吸氣的心室,就像他所說過的那種熱帶植物,那種植物把一隻小昆虫吸入它的空心,將它吸乾,就這樣維持自己的生存。」

同是出自斯坦頓建筑學院,同是建筑設計師,洛克的觀念截然相反:

「我的理解是我必須立志於為我的客戶建造我所能建造的最舒適、最合理、最漂亮的房子。可以說我必須賣給客戶最好的東西,而且必須教會他們鑑賞,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我可以那樣說,但我不會那樣做。因為我無意於為了服務或幫助任何人而去建造房屋。我無意於為了擁有客戶而建造房屋。我是為了建造房屋而擁有客戶。」

在洛克的人生哲學裡,做事情時想的是事情本身,而不是外界牽絆。在創作這件事情上,他代表一種絕對的自由意志。

再看看吉丁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方式:

「他的所做所思中可曾有過一個自我?他生活的目標是什麼?是偉大——在別人眼中的偉大。是名譽、羨慕和妒忌心——都來自於他人。別人宣佈說他犯下了他根本就沒有犯的罪行,他反而很滿意人家這麼認為。他人就是他的動力和首要關注的東西。他想要的不是偉大,而是被人認為偉大。他原本並不想搞建筑,他只是想被人稱作建筑師,讓人羨慕。他借鑒別人的東西,因為他想給別人留下好印象。這才是你們所謂的真正的無私。他放棄和背叛的是他的自我。」

仔細想想,洛克和吉丁,我們更像誰?

洛克離我們太遙遠,吉丁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無意也無能在現實生活中追求洛克式的絕對自由意志,我們缺乏的僅僅是「為自己而活」。
3.何謂「為自己而活」?

根據思維習慣,這句話容易被理解為漢語語境裡的「自私」——不計他人損失,以滿足自己的利益為主。

如果本文力倡自私,那相對於我們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而言,就太大逆不道了。雖說「為自己而活」同樣與社會主流價值觀格格不入。

不過在我看來,首先要成為人,再成為社會的人。我們做每件事情,都應盡力遵從自己的內心;我們的絕大多數行為,應該發乎自我的意識,而不是外界——我們的選擇最終取決於我們自己。這絕不是叫我們走向另一個極端:追求並踐行絕對自由,滿足不合理的自利。《源泉》作者安蘭德的客觀主義哲學有很好的表述——要活著,一個人必須擁有三項最至上而重要的價值標準:理性(Reason)、目的(Purpose)、自尊(Self-Esteem)。價值觀念標準是經由人的理性過濾後選擇的。

為了將事情做好,首先你得喜歡做這件事情,而不是喜歡這件事情的結果,那僅僅是第二位的。重要的是工作本身,而不是那些你為之工作的人。是你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任何你的愛心可能涉及的對像。

書中寫道:「我們生命中最偉大的時刻是個人的,自我激發的,而非被觸動的。」

而「被觸動」幾乎成為我們每一個人過去時日裡的行動源泉:

從小,我們就被告知要順從,在學校裡,要順從老師、課堂;
在家裡,要順從父母,關於理想,關於選擇。
進入社會後,更要順從,你要學會取悅別人
你做的事情要對別人有意義,你不能一意孤行。

這樣一來,我們就不得不一直「被觸動」著,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有「我」,知識由學校來灌輸,價值觀、理想由老師、父母來規整,工作由親屬、好友通過人際資源來提供。

于是,大家形成了默契——你只要學會舍掉自己,你只要凡事幫助他人,你只要深諳並踐行各種規矩,便能生存下去,甚至活得精彩。均是為了他人而存在。不覺有何不妥,人人皆如此。

正是憑藉這種方式,依賴和痛苦被作為人生的基礎一直存在了下來。
你願意過這樣的人生嗎?

我們來做個實驗,看看「忠於自我」和「舍棄自我」,究竟哪一個更具吸引力。這個問題我們都涉獵過:假如自己的生命隻剩下三天,你會做什麼?

是否明白了些什麼?

再打斷這層荒誕的預設,如果尚存大多數人願意拯救快要喪失殆盡的「自我」的話,就不妨嘗試這樣一件事情——並非無故冒險、為了反叛而反叛,而是暫時忘卻外界,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我現在所做的事情是我喜歡做的嗎?
在哪些事情上,我能獲得成就感?
當我獨處時,我快樂嗎?
當他人都不再幫助我時,我能做什麼?
我有獨立地做出過選擇嗎?在涉及人生節點的事情上。

對這些問題給出答案是「為自己而活」的第一步,因為你敢於窺探自己因多年順應外界而畏縮、醜陋的靈魂——活像一隻章魚,全是觸鬚,而沒有腦袋。

接下來就是具體的選擇:如果有一件事情,是你喜歡做的,是能給你帶來成就感的,是你能夠不需要他人幫助便能獨立完成的,請勇敢地相信我,這是值得用一輩子去做的事情,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此。

至於其間你所遇到的驚心動魄、迂迴曲折(就像洛克一樣),留給自己作為生命的意義,回味無窮。

後記: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為自己而活」並非天馬行空的哲學幻想,僅是一種「認識自己,獨立做選擇,並踐行選擇」的生活方式。人的能力因人而異,可基本原則是不變的:一個人的獨立程度以及他對於工作那種原始的、發自內心的熱愛,決定著他作為一個工作者的才能和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所在。

蘭德憑藉此書傳遞著她的客觀主義哲學,「客觀主義」一詞其實只是蘭德心目中位居第二的稱呼,她說「存在主義」是比較適當的稱呼,因為她的哲學也承認存在的形而上學以及在道德目標上維持一個人的存在。不過,薩特和其他存在主義哲學家已經先取得了這種稱呼而且發展出相當不同的觀點,因此蘭德選擇了客觀主義一詞。

《源泉》之所以具有如此恆久的魅力,其中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是對青年志氣的認可,同時它歌頌了人類的光榮,顯示了人類的可能性有多大。

最後,摘取蘭德的一番話作為結語: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數人能夠完全理解和完全實現人類的固有才能——而其餘的人都背叛了它,這並不重要。正是這些極少數的人將人類推向前進,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義——我所一貫追求的,正是向這些為數不多的人致意,其餘的人與我無關;他們要背叛的不是我也不是《源泉》——他們要背叛的是自己的靈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