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生成高高岐山,太王奄有岐山原野。他惨淡耕作,文王继承发扬它。那万民前往岐原归依啊,岐山虽高有平坦大道。子子孙孙永保万年。) 岐山是周部族发达兴旺的象征,歌颂岐山,也就是歌颂周王室、周天子。 周部族的始祖后稷,名弃。传说,其母姜嫄,在野外践巨人足迹,感而生弃。后稷长于种植,他种的稷、黍、麦、豆、瓜、麻,各种庄稼都得丰收。 自后稷十几传到公刘,迁居于豳(bin斌,今陕西栒邑),在那里建庐舍、豕牢,在靠近河流的原野,开拓田畴,继续农业村舍生活。 自公刘九传至古公禀(dan 胆)父,率周人去豳,南迁岐山下的岐原(今陕西岐山)。这是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一块肥沃的土地,岐原东有漆水,西有淋水,都是渭水重要支流。土肥水美,为周部族兴起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周人在岐原开始营城廓,建室屋,设官司,并把部族人民分邑别居。邑是住人的城堡,部族首领居大邑,平民居小邑。小邑住十家,所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田在邑外,一邑有农夫十家,田十田。人须饮水,邑必有井,井在邑中。 周至岐原,已粗具国家雏形。所以,周人称古公禀父为太王,把岐山当作周的发祥地。 天下诸侯,各国使者来镐京朝贡,周宣王听到过不少颂词,但像吉甫这样有文采,有意境的颂诗,却还是头一回听到。 宣王有心把吉甫留在镐京,辅佐王室,但一时还拿不准。他是空有词藻的书生呢,还是也有实际本领的人呢? 过了几天,宣王出猎,召吉甫随同。 猎场在镐京南面的终南山。终南山,又名南山、中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连绵八百里,峙踞其南者,皆此一山。其中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峰,峭壁秀丽,如锦绣画屏,屹立丰镐之南,是周天子游览胜地。 这里,草丰林茂,泉溪潺湲,是珍禽百兽栖息的好场所,也是周天子优良的天然猎场。 宣王的车驾前呼后拥,一派威严,狩猎的队伍呼鹰唤犬,浩浩荡荡。 轻车疾驰,很快走完几十里京畿,到了猎场。眼前是一派鸟飞唳天,兔窜鹿鸣的景象。 二十几岁的宣王,身着猎装,一改銮驾端坐,威严持重的样子,忽然从御者手里接过缰绳,鞭子,“驾”地一声,径向猎场深处驰去。 四匹辕马高大雄健,两前两后,参差错落,却步调一致,协力配合,拉那驷车快速疾驰,却又平平稳稳。 吉甫的驷车随侍御驾后面,看见宣王亲自驾车,眼睛一亮,心里暗暗赞许。 周武王迁都镐京,即位后二年,“东观兵至于孟津(今河南孟县)。”这一次进军,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商纣王朝的武装侦察和试探。又二年(公元前1027年),武王发动了真正的伐商战争,率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并联合西方南方一些方国部落,向商都朝歌大举进发。 顺利渡过黄河,没有遇到抵抗,很快到达商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北)。商王纣发兵仓惶应战,“殷商之旅,其令如林”,商王的军队比周部族的军队多十倍。但兵无斗志,纷纷倒戈,腐朽已极的商王朝土崩瓦解,商纣王自焚于火而死。 周武王开国,到宣王已经历经十二世吧?宣王可不是一位太平天子。 宣王的父亲周厉王,可是一个有名的暴虐天子。他横征暴敛,竭山林川泽之利,尽归王室。以致“下民胥怨,财力殚竭,手足靡措。” 为了压制国人的怨谤,厉王使大臣卫巫监谤。听到怨谤,“以告,则杀之。”于是,“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大臣邵公规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但厉王不听。 终于暴发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参加暴动的,除平民外,还有小领主和小贵族。暴动队伍围王宫,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zhi,今山西霍县)。 朝政由诸侯共管,十四年没有天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共和行政”。 十四年后,厉王死于彘,诸侯归政于厉王的儿子姬静,这就是宣王。 这场大动乱,给少年王子姬静极大刺激,也给了他很好的磨练。一度他曾丧失养尊处优的帝宫生活,不得不发愤自厉,学习礼、乐、射、御、书、数,文韬武略。驾车就是在那一段坎坷的生活中学会的。 吉甫想,宣王亲自御车,是冢自己一个明白的昭示。他也从御者手里接过缰绳、马鞭,长鞭一挥,赶了驷车,追随上去。 围场已经布好,随猎的将士一面射杀凶禽猛猎,不让它接近御驾,惊动天子。一面却把雉鸡、獐兔这类小禽、小兽,故意往猎场中赶,好让它们成为猎场中央御驾上天子弓矢的获物。 宣王却对御驾前不停飞掠、奔窜的小禽小兽,没有多大兴趣,很少张弓搭箭对准它们。他只管鞭了车,向猎场深处驰去,似乎他心中有更大的猎获目标。 吉甫驾车紧随宣王御驾,也不为眼前不断出现的小禽小兽停留。 林渐幽深,山风阵阵。风过处,树动枝摇,山鸣谷应,有如虎啸猿啼。突然,吉甫发现不远的树丛中,有一只猛虎蹲伏,好像要扑起噬人。宣王却完全没有察觉,御着驷车,继续向前。吉甫大吃一惊,失声惊叫: “天子,有虎!” 吉甫一记响鞭,四马着力,驷车快驰,很快接近御驾。 突然,他扔下马缰、长鞭,急速取下腰间的弓矢。驷车继续飞驰,很快越过御驾。吉甫在脱缰跑动的驷车上,弯弓搭箭,对准前方猛虎,使尽全身力气,一箭射去。 咔嚓一声响,火星四迸,那只虎却一动不动。 御驾停住了,吉甫的驷车也停住了。 宣王、吉甫、侍卫,都下了车,一行人走近去看时,原来,隐在草丛中的是一块巨石,形状活像一只蹲踞欲扑的猛虎。 再看那支箭,不但箭镞射入石内,连箭杆上的羽毛饰物也深深嵌进石身。几名侍卫试着去拔那箭,竟然拔不出来。 宣王称赞说,真是神箭!我听过你吟诗,想不到你还有武功,箭射得这样好。 散了围场,将士们猎了各种飞禽走兽,欢欢喜喜,满载而归。 宣王更是高兴,他获得的不是一般猎物,而是一名辅国英才。 宣王回车,让吉甫和他同乘。宣王说,今天我特别高兴。他问吉甫,你知道当年文王在渭水之阳田猎,遇姜太公的事吗? 吉甫说,这事略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 文王准备外出狩猎,史官占卜说,猎于渭阳(岐山在渭水之北,水北为阳),将大有收获。这收获不是龙不是螭(chi,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既非熊也非署,按征兆看,将得公侯。上天将送您一名军师,辅佐周部族昌盛。 文王将信将疑,征兆果然是这样? 太史编布说,编的先祖史畴,曾为大禹占卜,得大臣皋陶,制订法律,设立监狱,国家大治。那卦的征兆,就和今天臣占卜得卦的征兆一样。 文王斋戒三日,着猎装,乘猎车,驾猎马,田猎于渭水之阳。终于见一老翁,坐在渭水边垂钓。 文王上前寒暄,先生钓鱼快乐吧? 姜尚回答,臣听见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臣垂钓和这两句话的意思近似,并非乐其事。 文王不解,什么叫“近似”,并非乐其事? 姜尚说,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果实生,这都是物的“情”。君子情同,便能亲合,亲合才能共事。现在,臣打算把心中的“至情”,毫不隐讳地说出来,君不厌恶吗? 文王说,只有仁人能受最严厉的谏言,不厌恶人们从心里掏出的“至情”,我为什么要厌恶您袒露胸怀呢? 姜尚说,鱼钓有三等,线细饵明,小鱼食它;中线香饵,中鱼食它;粗绳丰饵,大鱼食它。鱼食钓饵,牵动钓丝;人食俸禄,服务君王。所以,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效死。齐家可以得国,治国可以平天下。 文王说,请再深入讲讲得天下的道理。 姜尚说,天下不是一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和天下人同利的人,就得天下;据天下之利于一己的人,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享的人,是仁人。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称为“德”。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称为“义”。义之所在,天下归之。 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趋利,能为天下人生利的,称为“道”。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听了,拜谢受教,载姜尚,同车归岐原,立为师。 宣王说,讲得好,想不到先生通今还博古。我不敢和文王、武王相比,但有心振兴文王、武王的事业。得遇先生,是我的大幸。 吉甫说,我不过是奉王命,说前朝故事,更不敢比姜尚。其他的话,便压在舌头下,不再往深说。 |
|
来自: laoxuesheng > 《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