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虞城现象”初探

 梁园处士 2017-01-11

  《虞城诗词选》出版了,这不仅是虞城诗友们的一件大喜事,而且是整个诗坛的一件大喜事。这是虞城诗友们向全县人民、向全国诗人们献上的一份厚礼。我作为虞城的朋友,感到由衷的高兴。
  虞城县是豫东的一个农业县,百余万人口。诗集收录的诗人却多达136位,占全县人口的万分之1.36。这136人还不是虞城所有诗词爱好者、习作者的全部,而是从能够创作、发表诗词作品的诗人中经过精选挑选出来的。我们不要小看这万分之1.36,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全国13亿人口,就应该有诗人17.7万人之多,这些人如果每人每年正式发表1首诗,就是17.7万首,相当于3.6个《全唐诗》的数量。(《全唐诗》收录唐朝近300年的诗作,共收诗4.94万余首,作者共2873人)。而据估计,现在全国能正式发表作品的诗人约1万人,只占全国人口的万分之0.077。虞城诗人的比例,己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7.7倍!
  虞城的诗人,大多数是离退休的老干部。有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的主要领导。他们原来只是爱好而己,并不熟悉诗词创作。2004年当他们中的4人第一次参加《中华诗词》举办的“金秋笔会”时,对于诗词的平仄格律都还不太有把握。经过短短的5年,他们已经成长起一个有影响力的诗人群体。他们能不断在《中华诗词》等全国性的诗词刊物上发表诗词作品,他们举办自己的“培训讲座”,出版了自己的刊物《金菊园》,很多人还出版了自己的诗词选集。从诗词上的“一穷二白”一跃而成为河南省的“诗词之县”,成为全国诗坛的一支生力军。这就是我在题目中所说的“虞城现象”。
  这个“虞城现象”发人深思。他给诗坛提出了一个新课题:要想繁荣祖国诗坛,离不开广大诗人的迅速成长。如何尽快培养和发展诗人群体?什么是诗人成长的正确道路呢?
  从第一次“金秋笔会”和他们接触,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没有摆出一副“老干部”的架子,而是实心实意的来学习;他们比较自觉的看到了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和弱点,没有停留在过去工作时的“逻辑思维”框框里,思想意识里没有把诗词作为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的工具。因此,他们尽快地摆脱了所谓“老干部体”的状态。迅速地进入了诗词艺术的领域。他们较好地把握住了诗词的艺术特征,认识到了“继承传统”对诗词创作的不可或缺、不可逾越的作用。首先在“继承”上下大力气,眼不斜视,耳不旁听,抱定初衷,锲而不舍。他们路子正、胆子壮,步子稳,磨刀不误砍柴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就天天出成效,月月有进步,三年五载,蔚为大观。这就是“虞城现象”的根本成因。
  “从继承人手”是虞城诗人走过的路,这是一条学诗的正路,也是一条学诗的捷径。这就是虞城诗人们提供的宝贵经验。
  我们从《虞城诗词选》收录的136位诗人的610余首诗中,找出有20首以上作品的8位作者,来具体看一看他们是如何向传统汲取营养,来提高自己的诗词创作技巧的。
  
  水调歌头?虎头山寻梦 万朝奇(42首)
  再饮乌苏水,重上虎头山。硝烟烽火散尽,难忘是当年。千里坚冰覆地,四处飞雪正急,洞穴避风寒。五月尚阴冷,不似在中原。从别后,思未断,苦流年。梦中恍惚,面对江水叙前缘。无悔艰辛岁月,感慨悲欢离合,总使泪斑斑。相视皆翁叟,杯酒话心宽。
  从上阙的结句“五月尚阴冷,不似在中原”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影子;下阙首句“从别后,思未断。苦流年”一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宋?晏几道《鹧鸪天》)的韵味;而下阙第三句“无悔艰辛岁月,感慨悲欢离合”无疑是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演化出来。
  
  老屋 马俊华(47首)
  青枝摇曳小窗前,稚子读书母未眠。
  墙角灯灰依旧在,重来对影泪潸然。
  全诗的意境,使人油然想起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这就是新时代的歌颂母子深情、传承“孝道”的“游子吟”和“木兰辞”!
  
  捣练子?访友不遇 王国萍(22首)
  风细细,柳绵绵,石径通幽草色鲜。一叶扁舟何处系,出游无定白云间。
  我们把词的结拍“一叶扁舟何处系,出游无定白云间”与唐人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拿来比较,明显地看出,诗人是怎样揣摩、钻研古人的写作技巧的。
  
  打工者 刘东坡(48首)
  满窗明月梦难圆,一纸家书几度翻。
  缭乱情思挥不去,手机万里报平安。
  我们看唐?白居易《燕子楼》:“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打工者》中的“满窗明月梦难圆,一纸家书几度翻”不就是“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的现实运用么?我们再看唐?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打工者》中的“缭乱情思挥不去。手机万里报平安”不就是“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时代个性化的再创造么?作者学习与借鉴古人的创作手法,有效地增强了诗的典雅化。大大提高了诗的现实表现力。
  
  西江月?舟过三峡 朱运昭(44首)
  千丈苍崖垂地,九曲碧水来天。狂龙驱浪送白帆。百里画图两岸。
  神女身临峭壁,夔门雾锁雄关。江风万里扫晨岚。白帝古城忽现。
  很明显,这首词的创作,明显地受到了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影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我们看朱词中的“千丈苍崖垂地,九曲碧水来天”不正是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句中化脱出的么?而“江风万里扫晨岚,白帝古城忽现”更是直接参考了“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意象思路。辛弃疾《西江月》无疑给作者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借鉴。从意象的熔铸、语言的锤炼、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古人都给我们提供了成熟的样板。
  
  丙成夏日登岱 荣金宽(48首)
  扑面蒸炎暑,攀阶热汗淋。
  峰回秦帝迹,壑隐茂陵魂。
  放眼收灵秀,开襟携紫云。
  杖藜凌绝顶,吟啸九州春。
  诗的首联“扑面蒸炎暑,攀阶热汗淋”使我们想起了“汽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诗的颈联“放眼收灵秀,开襟携紫云”使我们想起了“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唐?杜甫《望岳》)。杜诗里的“荡胸”变成了“放眼”,“生层云”变成了“携紫云”,“决眦”变成了“开襟”,“入归鸟”变成了“收灵秀”。结句的“杖藜凌绝顶,吟啸九州春”更是直接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演化

而来的。
  
  野兴 葛秀霞(25首)
  天阔暮云轻,林幽鸟独鸣。
  青石环碧水,野草立蜻蜓。
  仔细吟读不难体会到,首句“天阔暮云轻”中包含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王湾《次北固山下》)和“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唐?王维《观猎》)的神韵,第二句“林幽鸟独鸣”中能够看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梁?王籍《入若耶溪》)的影子,尾联“青石环碧水,野草立蜻蜓”更是渗透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的精神境界。
  
  喜鹊 葛绪荣(46首)
  枝头高唱喜临门,送给千家尽好音。
  不说人间忧患事,怕遭无故祸殃身。
  我们把诗的尾联“不说人间忧患事,怕遭无故祸殃身”和唐?朱庆馀《宫中词》的尾联“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相比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手法上的渊源脉络关系,这就是对古人创作手段的学习和借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继承人手”确实是虞城诗人的宝贵经验。他们首先从“继承传统”出发,一下子就抓住了诗词创作的主线,多方发掘探索,孜孜追求,短短三年五载,就确实收到了成效,达到了能在全国正式诗词刊物上发表作品的水平。我们从以上例诗中可以看出,他们并不是简单的摹仿和照搬,而是将古人的创作手法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去。这种融会贯通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创作的过程,也是要付出艰苦的创作劳动。实践证明,他们走过的路确实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正路,值得广大初学者、广大诗词爱好者参考和借鉴。
  这种对古人诗词传统的学习和借鉴,在起步的学习阶段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的。有没有这个学习和借鉴是有明显差别的,入门有快慢的差别,收效有大小的差别,造诣有深浅的差别。“虞城现象”再次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我看到有些诗友,老是停留在写“决心书”、“请战书”的方式上,写些“抒豪情寄壮志、紧跟形势、配合中心工作”的歌谣韵语,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徘徊不前。我想,“虞城现象”是一副清醒剂,可以引起一些人的反思,使他们重新认识、重新评价自己的创作道路。这一点,正是虞城诗友们的实际经验,是他们贡献给诗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要想创造传世精品,仅有继承还是不够的。《虞城诗词选》中的作品,大都还有很大的提高的空间;作品的特征,也不仅仅是这一点。本文仅就继承传统这一个问题谈一点浅见,对其余问题不拟详谈。学诗的门径也不是单一模式的,艺术上的开拓和进取是永无止境的,就继承传统而言,也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是永无止境的。虞城的诗友们既然人对了门、开好了头,就为今后的提高和发展就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我希望,初学者在学诗的道路上,一定要人正门,走正路;不要走旁路,不要走歧路。我希望“虞城现象”能够象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涌现出来。
  虞城地处中原,本地及周边地区夏商周三代遗迹颇多,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民俗中还保留着不少先民遗风的痕迹。一走进虞城,就仿佛被浓厚的传统氛围所笼罩。虞城诗人一开始学诗,就从继承传统人手,大概也是受了这种浓厚的传统氛围的影响吧。最后,我以一首小令,作为本文的结尾:
  
  鹧鸪天?题《虞城诗词选》
  燧火传薪万世师,沧桑已不记当时。黄河东去听韶乐,京九南行采竹枝。伊尹庙,木兰祠,千秋雅韵入新诗。吟成流水高山曲,羡煞幽燕钟子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