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春天的泥土香生成夏天的稻花香,孕育成秋天稻米香,炊成冬春的糯米(以糯米为例)香,再酝酿为黄酒香,乡村的四季就在这香气转化中静静流逝;从新酒的清香到老酒的馥郁,生生不息的轮回中,乡村的历史从远古一路蹒跚走来,漫漫时空,每一页都浸漫着酒的醉人香气。 黄土地上,黄皮肤人,一坛黄酒酿成7000余年。“若作酒醴,尔惟典蘖”。我国做粬酿酒的技术,周代《书经·说命篇》就有确载。老祖宗发明的世界三大古酒之一的黄酒,酒香从历史深处飘来,让人沉醉至今。唐宋时期,中原红粬黄酒香气飞越黄河、飘过江淮,融入屏南这方水土,即找到了它发酵的温床,愈酿愈醇,愈储愈香,形成独特闽派黄酒。风流如苏东坡,也为之醉倒:“去年举君苜蓿盘,夜倾闽酒赤如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成就这一方独到的制粬酿酒优良条件。山高林密,清泉醇冽,造就了这方水土得天独厚的制粬酿酒优质材料。“闽中公私皆曲酒”,千百年来,这里乡村家家酿酒,小集镇作坊林立。闽中粬酒又以屏南一带尤盛,是闽派黄酒中的皎皎者。明万历当地县志载:“田家多制粬,畲客少租山”,道出了其时盛况。如今走在乡村,仍可看到许多粬埕(制粬作坊)的残墙,年轻人读不懂,年事稍长的仍能从中读出酒香,粬埕的上空的历史气息醉人,粬埕地上的土可以醉倒虫蚁。儿时下笱捕黄鳝,制做诱饵时,首选粬埕废墟烧出的土,独具香味。据有关史料记载:清至民国期间,屏南生产的红粬质量上乘,畅销邻县及省城,远销各地。1949年,全县有专业的红粬作坊87家,年制红粬75吨;不但家家制酒,专业酿酒作坊还有98家,年制黄酒128吨。屏南红粬黄酒一直以其优良的品质享誉省内外,红粬生产技术达国达国际先进水平。上世纪80年代,屏南酒粬厂生产的红粬黄酒,多次获福建省和国家轻工部授予的奖项,还一度成这全国创汇先进企业,其制造技术2007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山里人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欢。“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从春节到元宵,至五月端午、八月中秋、腊月祭灶、除夕团圆,乡村无不浸润在酒香里,沉浮于酒气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的人生大事,祭祀祈福、一日三餐的浮生小事,都离不开醇香的黄酒。劳累了喝点黄酒,可舒经解乏;烦恼了喝点黄酒,可借酒浇愁;舒心散淡的日子喝点黄酒,平添一番情趣;人逢喜事,更要来点黄酒狂欢渲泄。一杯黄酒在握,胸襟渐开;几杯下肚豪气顿生,黄酒是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主角。水能载舟,黄酒则是这一方民俗文化的载体,是贯穿乡村史册的主线,与黄酒有关的章节,都是全书的精彩。
男人是泥捏的,女人是水做的。而这里造人,用黄酒和泥,男人更加壮实豪放;水酿成了酒,女人温柔中多了几分内涵。黄酒养男人,也是女人坐月子时必备的滋补营养品。一个月子一坛黄酒,原先风中杨柳般的弱女子,补成了体态丰硕的少妇,在妩媚中多了几分成熟与泼辣。坐月子剩下的酒封存至儿女成年出嫁,即成为酒中极品女儿红。其色如琥珀、其质清润如玉、其嗅馥郁醇厚。得遇女儿红的客人难有不醉的:外地来客不知这酒的威力,只觉爽口诱人,不免贪杯;深谙酒性的本地人得遇美酒,长醉不醒,又有何妨? 对黄酒因爱而宠进而心生敬畏,酿造过程就有了许多讲究和禁忌。不但要地利,还得讲天时,求人和。酿黄酒的水要选午时之前泉水,酿黄酒工序要男人操作。糯米蒸熟后,第一碗端到厅头上,焚香敬神,然后再揉若干饭团,遣小孩分送给左邻右舍品尝。远亲不如近邻居,宗亲血浓于水,邻里情浓如酒,酿酒的同时,也酿造睦邻情感。于是,一家酿酒,半个乡村糯米香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