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自己心的牢狱

 儒学家风 2017-01-13

《失斧疑邻》的故事,讲了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他观察邻居的儿子,行步、言语、动作、态度,都好像是偷斧的人,后来在山谷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再看邻居的儿子,行步、言语、动作、态度,都不像是偷斧的人了。


相由心生,事物的呈相,都是自己的心判断出来的。心中认为的真相,有时未必是事物的本相。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七天没吃上米饭了。

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颜回是如此无礼的人吗?但这个是眼睛确确实实看到的事,它是事物的本相吗?孔圣人毕竟不是像那个丢斧的人,他觉得事情他还得了解。他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想先祭拜下先人。”

颜回回答道:“米饭已经不能祭拜先人了,祭拜先人的食物是要清洁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

孔子叹息:“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眼见为实,犹不可信,依赖心生见,心也未必依赖也。


丢失斧头的人,其实他把自己也丢失了,直到那把斧头找回来了,他才把自己也找回来。他给自己的心蒙蔽了。孔子虽然亲眼看到,但也未必认为是真相。他知道:所恃者心也,而心也犹不足恃。孔子是明智的,他没有给自己的眼睛欺骗了,也没有让自己的心迷失了正见。

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有问题。人生最大的牢狱,就是自己心打造的牢狱,给自己的心蒙蔽。所以孟子告诉人要“尽其心,知其性”。


尽其心也,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是在教人走出自己的牢狱。读孟子《尽心章》,才孟子圣贤之智慧之大爱。

学习圣贤书,不断的“尽其心,知其性”,走出自己心的牢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