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史热点问题汇总

 luduan 2017-01-13

十二、陈寅恪与“关中本位政策”

1,“唐史三稿”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

2,“关中本位政策”的内涵与价值

陈寅恪1941年撰《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共收三篇文章:《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的关系》

它是指西魏时期,宇文泰根据现实环境所做的一些政策及措施。

宇文泰和高欢皆是承“六镇鲜卑化”集团反对魏孝文帝汉化政策而兴起的人物,只是宇文泰所凭借的人才、地利,远在高欢之下,如果要与高欢抗争,一则须随顺当时鲜卑反对汉化的潮流,二则要有异于高齐的鲜卑化、西胡化,采取汉化的政策。而这种汉化,又须有异于高氏治下洛阳、邺都及萧氏治下建康、江陵的文化系统。

所以,宇文泰的办法,一是使苏绰、卢辩以汉人《周官》之文化比附鲜卑部落旧制,建立府兵制度;广募关陇豪右、籍六等之民以增军旅;改易西迁关陇地区的山东人的郡望为关内郡望;府兵将领及其士卒改从鲜卑姓,并使之与土地结合。

关陇本位政策的另一个表现是关陇文化本位政策,为与高齐、萧梁对抗,应有一个精神上独立的、自成系统的文化对策,以维系关陇地区胡汉诸族的人心,使之成为一家,所以,从思想文化上巩固关陇集团很是必要。他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是要把自己与鲜卑化的东魏和继承汉、魏、晋的梁朝区别开来。

总之,就整个关陇本位政策而言,物质是主要的,文化是配合的。这套“关中本位政策”继续为隋唐两代所承袭,直至武则天时,代以进士科取士的方式,为统治集团引进新的山东士族,才逐渐打破这个集团的均势,而许多配合的制度也就渐次崩坏不行。

此论一是破解了李唐皇室的氏族之谜,证明李唐先祖是“赵郡李氏”的破落户或者冒牌货,并不是他们自称的“陇西李氏”;而此宗冒认祖先公案的缘由,就源自从北周宇文泰到隋唐一直沿袭过来的“关中本位政策”,“关中本位政策”可以说是北周、隋、初唐的“国本”;自从武则天有意识地破坏“关中本位政策”,到唐玄宗时破坏已尽,地方力量膨胀,唐室从此衰落。

二是分析了当时各民族 “汉化”与“胡化”进程,指出胡汉之分和种族没有关系,起作用的是文化:汉人可以胡化,胡人也可以汉化。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后来的河北藩镇的强盛之因,皆在于他们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胡化地域和胡化集团。

三是分析了唐朝中后期的朋党之争。执掌朝政的“关中集团”被武则天击溃后,一直受压的山东士族势力和以科举博取功名的庶族势力趋势抬头:阀阅士族有家学渊源,门风优美,重经学而轻科举;庶族势力重词采,以科举得势。酣战多年的“牛李两党”,不是出于个人恩怨,也尽在于双方属于截然不同又相互对立的文化圈。此外,把持宫廷的宦官集团,则是出于四川、福建等地的“蛮夷”,是一种文化形成的特殊势力。

四是论述了“外族盛衰的连环性”。指出突厥、回纥、吐蕃、高丽、南诏等民族的兴衰,有的和唐朝有关系,有的和其它民族有关系,还有的纯属天灾人祸,并非全是唐朝之因果。但唐朝国运的盛衰与周边民族的影响密不可分,唐朝的灭亡,一方面固然是黄巢起义摧毁了唐朝的经济命脉——江南地区,另一方面也和西南方向南诏民族的搔扰牵制大有关系。

五是有便于考究商周与北朝隋唐历史的相似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