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汾阳灵岩寺药师七佛多宝塔
药师七佛多宝塔,位于汾阳市东北约三十里杏花村镇小相村外西北隅,座落在灵岩寺第四节院中部偏西处。吕梁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建于明嘉靖年间,时为七层。后增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基为石砌须弥座式,露出地面的座底部分可见四层青石,每块厚薄不等,总厚度四十公分。束腰上下分为浮雕仰覆莲花瓣,由四层白石镌刻而成,总高度一点四六米。莲座为八面,每面横长二点三五米,周长为二十米。
八个边角相交处各雕一尊半蹲势力土托重浮雕像,双手叉腰,蹲伏塔下,大有支撑和托塔身之架式。上枋的中间,分别浮雕着麒麟、寿星、奔鹿、莲朵及佛家圣物净水瓶等物。塔身用砖砌成,每块长三十八公分,宽十八公分,厚六公分。塔檐为砖雕结构,砖斗拱,砖插飞,每层有砖雕仿木斗拱十六朵,塔层增高,粗度随之内缩,但只缩间距,斗拱数量不变,全塔共二百零八朵。塔门居南,拱形,宽零点九米,高二米,向北入深一点五米之东又有一进塔小方门,内砌石台阶,螺旋式攀援而上通至四层。每层塔内有十三级台阶,每级宽一点五尺,每层相接处内壁上券砌一个佛阁。塔内五层以上不可攀登,每层中间收缩为约四尺见方塔井,以藻井收顶。2006年塔被列入吕梁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资料:中国国保;福成中华资料库
补充资料:灵岩寺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度约30米。塔基为石砌须弥座式,束腰上下为浮雕仰覆莲花瓣,总高1.46米。塔身用砖砌成,塔檐为砖雕结 构,砖斗拱,砖插飞,每层有砖雕仿木斗拱16朵,全塔共208朵。塔角处原有木角梁出挑,各角均套置彩陶质角兽。上悬铁铃,现已无存。
塔门面 南,拱形,宽0.9米,高2米,向北入深1.5米又有一进塔小方门,顺石台阶,螺旋式攀援而上可通至四层。每层相接处内壁上券砌一个佛阁。五层以上不可攀 登。塔身一至三层墙体外镶嵌明代石碣六块,第一块嵌于一层外上刻“庆成王、永和王”落款为“大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岁次已酉秋立”。
第四块嵌于塔南二层上刻“药师七佛多宝佛塔”,落款为“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七月初三吉日建”。塔身外壁三至九层砌有七个佛阁 ,全塔共有佛龛窗十二个,均为拱形。原有陶质佛像,四十年代后被盗。塔顶原有黄绿琉璃莲座为底的厦式三彩佛阁,极顶饰风磨铜宝盖,民国年间被盗。
相关资料: 汾阳护国灵岩寺,又名灵岩院,俗称大寺。明、清时寺院殿宇恢宏,宝塔高耸,巨象森严,僧人济济,占地号称百亩,是古汾州著名古刹。寺内原有《唐大佛鼎钟》一通,高三尺十寸,八面,四正面各宽四寸五分,四棱面各宽四寸。首面刻有“大佛顶幢”大字正书。寺中还有过《宋代满公大师石幢记》一柱。金元相交之际,寺内住僧仍众。明嘉靖中增建药师多宝佛塔七层;明万历初,清如大师修缮佛殿,为求得一部镇山宝典,千里迢迢到京城化缘。万历帝母、慈圣皇太后赐全藏经文,明神宗御笔亲书“恭喜万安阁”金匾,灵岩寺从此冠以“护国”之称。清代以来寺院内还有过大的修缮与增建,乾隆年间达到鼎盛。灵岩寺在1950年代初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时,拆除砖石、古碑砌进水渠,木料修建了村内的公共设施。仅存的只有孤伶伶宝塔一座。
如今的灵岩寺是灵岩寺遗址上修建的,原灵岩寺主要是砖石结构的券窑建筑,而非纯粹的木结构。塔原在灵岩寺院内中心位置,而现在塔到了新建的灵岩寺的山门前。由于民居的侵占,灵岩寺遗址已经模糊不清了。
灵岩寺及塔旧照
右图为林徽因在小相村灵岩寺佛像前(1934年梁思成摄)
1934年梁思成摄
汾阳灵岩寺塔欣赏
一、灵岩寺塔全景图
二、灵岩寺塔局部图
三、灵岩寺塔细节图
四、灵岩寺塔石雕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