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里介于石

 昵称JDTWtBsL 2017-01-14

  百里介于石

  文/董改正

  有镇名“百里”,在安庆市太湖县西北约百里处。司空山在百里北面,司空山麓,有贤人王大枢,七十三岁那年,他在屋前刻石一方,名为“介于石”,文字极简,所指晦涩,似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它成了解读王大枢心理历程的密码。内容如下:

  “得磊之一,在豫之二,公不易三,士不算四。”

  两百多年来,对这十六个字意义的推析有很多种,较为统一的一种是:1,介于石:“介”是耿介、坚硬,“于”是胜过,意为大枢一生以耿介胜石为追求;2,得磊之一:为人当以光明磊落为先;3,在豫之二:行世磊落之余,以安逸游乐为先;4,公不易三:公事当持不变准则,不宜数变无常。即使公事有错,亦不可错误过三;5,士不算四:王大枢,以“渔、樵、耕、读”划分民间四类人,“读”为读书尚无功名者。他认为读书人能以卖文为生,堪以度日,不能排在第四,表明了王大枢“惟有读书高”的思想。

  除此之外,尚有“介于石”是“刻于石”之解。“士不算四”有“连‘士’也算不上,无所成就,如此而已”的解释,比起上解,似较妥帖。上解犯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那就是把“之一”、“之二”、“三”、“四”表示序列的序列词当做了数词,所谓“错不过三”、“渔樵耕读”等硬凑数来贴近原文的解法,实在是犯了注释的大忌。

  需要指出的是,解释前人句子时,须要遵循古人的语言习惯,如“不算”,如果将它理解为今天语境里的“算不上”,那就离古人远矣。对照王大枢一生,将“豫”解释为“安逸闲适”似乎大为不妥。窃以为,全文十六个字再加“介于石”共十九字,解读的密码恰恰在于这个“豫”字。

  在解释之前,先要看看王大枢的生平,是为知人论世。王大枢(1731-1816),字白沙,号天山渔者,太湖县百里墩东冲口人。幼年丧父,母督其读书,乃筑室于司空山下,购书万卷,日夜寝读其间。稍长,文名闻于乡里,兼之其为人也直,其为友也谅,其为民也悯,慷慨跳脱,太湖名流竞相结交,隐有领袖风范。后入幕安庆府,因直率得罪权贵,此后五试而不第,四十岁方才乡试中举,举江左孝廉,但只是虚职,并未实缺,直到十六年后才接到吏部任命通知:“拣选知县王大枢,着即赴吏部受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路花开,一路欸乃。

  出吏部大门不久,迎接王大枢的不是去山西大同上任的车马,而是刑部的判决:着王大枢流放伊犁。原因是这等待的十六年间,王大枢在耕读之外,兼为讼师,为豪强权贵所忌,是以他们联手诬告,而素无背景的王大枢,除了接受并无它途,“一侧身榛莽之间,更欲多言,无乃重即于愆乎?”多言无益,一七八八年三月十八日,这应该是个很多人家办喜事的日子,王大枢与书童勤儿、同事刘操南自安庆府出发,走向西北,西出阳关。

  安庆到伊犁,行程5050公里,王大枢走了七个月差七天,平均每天约50华里。其间山河湖泊,沙漠原谷,少不得风沙泥泞风餐露宿,再加上满腹无法排解的冤屈和耻辱,有很多谪人倒在半路,而王大枢不但走了,而且沿途考察山川地理,兼记风土人情,甫到伊犁,便开始了《西行纪行》的撰写,其书约5万字,诗作46首,《天山赋》一篇。这样的“苦旅”,放之古今中外,亦不多见。

  在伊犁的广袤粗粝和漫天风雪里,王大枢的人生呈现出苍茫凝重的色彩。酷寒漠地,迥异于百里的杏花春雨、长河流澈,但也因放眼苍凉寥廓得以开阔胸襟,个人悲喜化为家国情怀。他上书伊犁将军保宁,请求撰写《伊犁志》,以写人文地理,以绘山川形胜,以界国土,以息争端。保宁深以为然,着另一流放官员蔡世格与其共同编纂。岂料三日后,蔡忽被赦免,大枢便以一人之力,历数载,行遍千山万壑,走访野老遗贤,翻阅故纸资料,著述成书,兼绘“西塞图”、“新疆图”、“古西域图”、“诸蕃图”、“人物图”数种,终成第一部伊犁地方志,价值非同寻常。嘉庆五年(1800),大枢被赦回太湖,是年69岁。

  回乡之后,王大枢手不释卷,加紧了对自己一生著作的修订和编撰。《西征录》、《古史综》、《春秋属辞》、《诗集辑说》、《古韵通例》、《陶诗析疑》、《鸿爪录》等,都得以修订或刻印。介于石便刻在回乡后的第四年,王大枢73岁时。纵观他七十三年的人生,何谈有“豫”?年岁催人而著述未完,何尝敢“豫”?那么,“豫”究竟是何意?

  回望王大枢一生,幼失怙,长遭污,老而不堕青云之志,可谓君子弘毅,自强不息。他是铮铮铁骨的儒者,爱国,爱民,重节,慎独。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唯以就“有道”为正事,王大枢必不屑谈“豫”;而作为儒者,在遭遇不断的挫折之中,除了使命感,他一定还有其他的信仰,而这个信仰,窃以为就是“易”,即“变”和“发展”,他相信否极泰来,而他也终于等来了。易经第十六卦为“豫”,“豫”卦有六爻,六二为“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于此,此十九字便可迎刃而解了。

  豫卦下坤上震,坤为地,为顺;震为雷,为动。雷依时出,预示大地回春。这正是王大枢当时心境的写照,虽然迟了,但王大枢依然为之欣喜不已。豫卦六爻中,王大枢特意挑出六二,既是对以往的总结,也是对当下的警惕,对未来的期盼。

  对于六二爻的解释,也是说法纷呈。有说“以石为界标,不待终日而识别,是吉利的占筮”的;有说“耿介如石,适度安乐,不待终日,坚守正道可获得吉祥”的;有说“夹在石缝中,幸而不到一天就被人救出。卜问得吉兆”的,众说纷纭,令人无所适从。幸好在《系词》中,孔子对此作过解释,而我相信,王大枢应该是以此为本的。

  “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几”在此处作“机”字,时机也、天机也,君子见机而作,而能够看到“机”的,不是眼睛忽闪忽闪的机灵人,不是附炎趋势的聪明人,不是善于察言观色的识时务者,而是屹立如石头者,以静观动,静而知几。此处的“介”,有分割线意义的“界碑”之意,引申为“沉穆中正”。

  “介于石”是王大枢的自我警醒。经历了这么多,他在总结时不能不反思得失。六爻的初六是“鸣豫”,卦辞曰“鸣豫,凶。”少年得志,率性而为,不讲策略,势必要遭遇挫折;而后又有六三“盱豫,悔。迟有悔。”遇到诬陷而迟疑不做辩白,致使日后有悔——后几爻各有对照,而反思到最后,他需要的告诉自己的是己身在豫,而豫也有多种变卦,要保持心静,行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易者,变也,变则通,虽然一生遭遇挫折,但王大枢依然将磊落摆在第一位,而不是“在豫第一”,此为有所不为;“公不易三”,当为“天下为公,此不易之道”之意;而“士不算四”,窃以为既非渔樵耕读,亦非士农工商。“四”首先是排序,前文已述;“士”在此处泛指读书人,王大枢纵使一万个谦虚,也不会承认自己不算读书人的,而只能是:第四,作为一个读书人,士不可不弘毅,士不可只为稻粱谋,更要有使命感,在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在需要担当时,士应该不计己身利益,挺身而出。“算”,计算、考虑之意。

  先贤王大枢已矣,而介于石犹在,他警醒的不仅是他自己,更是后来人。百里文风浓郁,旧有“一门三博士,十里两京官”之称,今有“博士镇”、“状元村”之誉,先生道德文章之遗泽,岂能忘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