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七八十分的学生如何辅导?叶老师数学经验谈(一)

 蛋moon 2017-01-14
    一百分能考七八十分,说明双基已经基本落实,考取高分的主要瓶颈在于能力题,包括综合题,应用题和开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解决难题的能力:加强技能,培养能力,查漏补缺,解题反思
一,加强技能。
1,必须熟练掌握:
    常见的勾股数,特殊角三角函数,0到20内的平方数,正三角形面积、高与边长的关系,常用公式的二手公式(由变形得到),等等。这些是解题的基础。
2,变式训练与规律总结
    这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两根基础性支柱。已经形成认知结构的需要熟练,没有形成认知结构的,教师要做引导总结。变式训练能让某个知识点掌握得更圆满,而题型的认知结构能让某类题目解决得更圆满,这两个方面在经验谈(一)和经验谈(二)中已有充分表述,这里不再累述。
3,规范表达
     数学学习中有这么个规律:听得懂,不一定做得来;做得来,不一定考得好。在会做与拿分之间还有一条沟,这就是正确规范的表达。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是普遍现象。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法,相关论述有很多。在这里,本人提出一种实践证明相当有效的方法:打分制。就是给题目设定分数比如10分,然后根据学生的步骤表达扣分或者给分,告诉学生这是依据考试的评分标准。这样一来,自然会引起学生高度重视,不用老师提醒,他们会主动去寻找问题之所在,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用这种方法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在规范表达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显著的改善。
     打分制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都适用。
二,培养能力。
    若把高分比作一座高峰,那么学生就是攀登者。作为攀登者如何成功登顶?需要装备,也需要身体素质。
1,基本装备:思想方法,认知结构,命题联想
1)思想方法:解题的灵魂。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转化思想(有的也叫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建模思想(如方程模型,函数模型,不等式模型等)。在代数几何综合题中,通常以数形结合思想为主线;在几何综合题中,以转化思想为主线;在文字应用题中,建模思想为主线;在开放题和探索题中,常常用到建模思想中的方程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
     数学思想属于抽象思维,在初一初二阶段,由于学生接触得少,再加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可以设专题来讲;初三复习阶段,根据学生程度来决定。若这方面比较薄弱,也需要专题训练,若学生对此都比较了解熟悉,通过解题适当强化。
2)认知结构。可以垫高思维的起点。大题目中,对于受过这方面训练的学生来说,一眼就能看出里面隐含的某些规律。而没有这方面基础的同学,却要花时间来思考。关于认知结构,请参见“经验谈(二)”。
3)命题联想:顺推命题与逆推命题。
     问题的解决,一般有这样的思路:从条件出发,一步步顺推到结论(这种最省力),或者从问题出发,一步步逆推到已知(这种比较难),还有就是两头合拢(这种最常见)。从已知推到结论,我称之为顺推命题;从结论倒推到已知,我称之为逆推命题。那么。题目能不能做出来,关键就在这里:你的命题联想系统(顺推或者逆推命题)丰不丰富。解题能力的差异也体现在这里。解题能力弱的学生,命题联想少,只能看到表面条件;解题能力强的同学,命题联想多,能从已知条件看到很多东西。命题联想越丰富,解出来的可能性就越大
    和认知结构一样,数学命题联想能力也需要培养,像(动态)几何综合题,数形结合题都是理想的训练题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训练和积累。
训练:平时在讲题目时,不着急把题目做出来,先和学生一起对题设和结论展开丰富的讨论,多问几个从条件中你能想到什么?隐含条件有哪些?这个结论能否做些变化?同时,作业中最好也有这方面的要求。
积累:讨论多了,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比如已做过的题目中,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有哪些方法?也可以根据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梳理。这方面的积累,知识结构图是相当有用的工具。
    命题联想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但绝对具有可操作性。
2,体质训练:解题
1)难题分类研究。
    用题海来训练学生,当然能提高解题能力,但费时费力;教师若能给出类别解法,则效果会更好。难题看起来复杂,其实也有规律可循,教师需要把这种规律总结出来教给学生。
    比如最值问题,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文字应用题,需要构建函数模型,利用函数的增减性来解;第二类是几何综合题或者数形结合题,利用点的对称性来解。这类问题对称点的选取是关键。第三类也是几何综合题或者数形结合题,要根据已知条件和图形来分析判断。这类问题最灵活。
    再比如动点产生等腰三角形问题,通常用方程思想,设未知数。然后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以两腰相等作为等量关系,用未知数把腰长表示出来,再列出方程;另一个是以两腰相等作为条件,再结合其它条件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最常用的是相似和勾股。像这些思路在解决动点产生直角三角形,产生平行四边形等题型中都可以借鉴。
     。。。。。。
     当然,对难题分类总结,需要教师跳进题海,也需要一定的数学概括能力。
 2)针对性思维训练。
     大题目做不出来,原因有三:一是条件没充分挖掘,或者叫顺推或逆推命题不够丰富。二是思考时遗漏条件,三是条件之间没建立联系。条件可分为题干条件,图形条件,新增条件(指添上辅助线后产生的新条件),和过程条件(指解题过程中的)四种。
     对于第一种情况,可以用有相当难度的正方形综合题或者正三角形综合题进行训练。在三角形中,正三角形综合性最高;在四边形中,正方形内涵最丰富,一个正方形包含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 所以正三角形和正方形里面隐含的条件最多。还有,需要添辅助线的难题也可以考虑。
     有些题目很长,条件很多,学生常常会产生条件遗漏,导致思路阻塞。针对这种情况,一是要求学生熟读多读和返题,返题就是当思路卡住的时候,再回头看看条件有没有遗漏。二是选择典型例题进行训练,比如中考的压轴题,通常几个小题之间有某种联系。这类题目就比较理想。例题的选择要靠平时的积累。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个现象,不同层次的学生,条件在大脑中的排列方式是不一样的。层次低的学生,条件是按他认为的重要性呈纵向排列,排在后面的条件就会被忽视;能力强的同学,在审题的时候,大脑会对题干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通过概括提炼,把所有条件在大脑中并排呈现,这就保证了条件不会被遗漏。 在这里,信息加工能力很重要。比如:已知梯形ABCD,AD//BC,AD=3,BC=10,角B=60度。像这些信息,就可以用一句话概况:这个梯形是确定的。审题是寻找思路的关键,在审题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对于第三种情况,可以用这种方法训练:给出合适的例题,当学生思路卡住的时候, 可以把包含关键条件的几个条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一一对照,寻找已经得出的结论与这些条件的联系。反复训练,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就会增强。
    思维训练是攀爬能力高峰的关键,能不能成功,取决于:1,典型例题的选择  ;2,启发式教学;3,反复训练。      
三,查漏补缺
    一些小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也会导致失大分。小问题主要有这几类:某些技能不够熟练,某些概念理解有偏差,表达不规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平时测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2,章节的易错题训练。
四,解题反思:吸收升华!
    一道题目完成后需要反思。解题的对象是题目,而解题反思的对象是思维过程。解题反思的目的是寻找解法背后的一些一般规律、本质属性,通过吸收这些规律和属性,使自己的认知得到升华
    一般地说来,题目越复杂越综合,值得反思的地方就越多。以一道综合题为例,解题反思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如:关键的突破点在哪里?当时思路卡住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解法用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解法背后有哪些思想方法?表达有无问题?等等
2,对解题方法的反思。如: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哪个方法更具一般性?这些方法有没有共性?等等
3,对同类题目的反思。如:有没有同类的题目?这类题目的解法有什么规律性?等等
4,对条件和结论的反思。如:条件里有没有多余的?更换某些条件会怎么样?结论具不具备一般性?等等
    解题反思,能让学生能对知识营养充分吸收。 题目解完而不去反思,就像学习知识不去梳理结构一样,都只完成了一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