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是一个女人一生中很艰辛、却也很幸福的过程,十月怀胎本已很苦,有时候,一些疾病还要在这个时候来捣乱,但此时如果用药治疗,很多人心里是忐忑不安的,妊娠用药肯定是有很多讲究,也有不少的禁忌,今天就分享一篇关于妊娠用药的文章,或能化解您的心头之惑哟~
“有故无殒,亦无殒”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概的意思是:孕妇有病(故)在身,如果根据辨证需要即使用了孕妇禁忌的药,也不会伤及孕妇(无殒)和胎儿(亦无殒)。别看这短短的一句话,却是医生放手治疗妇女妊娠期患各种疾病的理论根据。
1993年春,我在县城开会,单位打电话通知我会散速回。
当我回到单位方知,有一24岁少妇,妊娠4个月,患急性阑尾炎,已住院2日,腹胀、疼痛不可耐,解痉药无效,麻醉镇静剂不能用,又不能手术,现仅以抗生素和液体维持治疗。我说当加用中药治之,他医说大黄牡丹皮汤五味药中只有冬瓜子一味可用,余皆为孕妇禁忌,并说患者家属要求两保平安,弄不好惹麻烦。我至病房查看后,开出大黄牡丹皮汤去桃仁加银花、红藤、厚朴1剂,令即煎服,至夜泻下,胀痛立减。次日仍予大黄牡丹皮汤去桃仁、芒硝加银花、红藤、蒲公英、木香2剂,配合西药治疗,3日而愈。众人谓我技高胆大,我说“有故无殒”,众方悟。
1998年5月,县卫生局令我培训乡村中医。一乡镇女医生问,临床常见孕妇患病,但按病用药又属孕妇禁忌,此时该怎么办?我即向众人讲述“有故无殒”,当然也一再告诫大家要慎之又慎,并只“衰其大半而止”。该医生后来又往我处,述及听我之言后胆子壮了,治好了不少孕妇病,声望大增。
“有故无殒”的理论能否成立,我想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也不会有人去做人身试验,所以它的意义从古到今就在“适证取法用药”这一基本点上。药不适证,即使不是孕妇也可以致殒。比如,一个肺痨患者症见潮热、咳嗽,医用辛温解表药去退热,或用小青龙汤去化饮止咳,久之不殒才怪;一个脾肾阳虚的高度水肿患者,如见其肿甚而用大戟、甘遂去消逐之,其后果可想而知。这些药并不是本身含有剧毒成分而杀人,只是它的偏性而已。中医治病就是以方药之偏性驱邪却病,药不适证即可成“毒”而伤人。
妊娠用药的禁忌和慎用是有的,大凡本身含毒之品(如斑蝥、雄黄)、破血消癥之品(如水蛭、虻虫)、峻猛逐水之品(如大戟、甘遂)、涌吐之品(如藜芦、瓜蒂)等,这些类别的药品因过于猛峻,常人和体壮者亦不轻易使用,自属妊妇忌用之列。为安全起见,妊娠用药应是宁“左”勿“右”为好。但像附子一味,本为有毒之品,经过炮制后,毒性甚微,遇到妊娠水肿或他证水肿,证系肾阳虚衰、水气凌心、心阳不振,又非桂、附不能疗者,慎量用之可救母婴之危亡;妊娠患热淋,症见小便淋沥涩痛,又非木通(关木通自当别论)、通草、茅根不能导热通淋,亦可短程用之;妊娠呃逆不止,又为旋覆代赭汤证,若不用主药代赭石则不成其方,自然要用;妊娠,又患急性胆囊炎、胰腺炎或阑尾炎,若不用大黄、芒硝泻下,则病不能解。诸如此类,这些药物一则因其特殊作用,又无更好的他药代替而非用不可;二则其既透不过子宫屏障又对子宫无甚影响,虽然是下行,但也是另外一条道,必要时但用无妨。
在妊娠忌用、慎用的药品中,还有一种药被人们遗忘在角落,这就是对子宫有兴奋和收缩作用的药物。子宫是胎儿之居室,子宫兴奋则胎儿不安,子宫一收缩胎儿自然受到挤压,所以现代催生、引产就是使用子宫收缩剂。比照之下,这类药品亦应当在忌用之列,然因限于历史条件,流传的“妊娠忌服歌”大多未将其纳入,现代教科书《中药学》也只将牛膝、红花作为忌用,枳实、王不留行作为慎用,急性子未收录外,还有当归、川芎、益母草、吴茱萸等均未注明忌用或慎用。以上几种药物对子宫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兴奋或收缩作用,其中以当归、川芎、益母草、枳实作用为著(当归虽有双相作用,但水溶剂只有收缩作用,大量或多次给药甚至可出现强直性收缩)。也许有人认为,含当归、川芎的四物汤自宋以来,皆视为养血补血剂,还有个妊娠六合汤就是以四物汤加减治疗妊娠各证。这又如何解释呢?下面我以四物汤为例说明之。
据我的阅历和掌握的资料,当归、川芎、地黄、芍药四味药配于一方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四物汤系《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减阿胶、艾叶、甘草而成。胶艾汤原系治胞阻病(即妊娠腹痛)。“阻”者,阻滞不通也。全方仅阿胶、艾叶、地黄、白芍、川芎、当归、甘草7位药,如果说当归、川芎是补血养血药,还有何药去通“阻”?所以这只是后来删设此方者的见解而已。四物汤之所以妊娠者用之无碍,不在当归、川芎用量之多少(大量川、芎反使子宫麻痹),而在于一味白芍。有资料载,成年人用10克白芍可使子宫松弛,而胶艾汤中的白芍用量原是当归、川芎的两倍,这就使得对子宫作用相反的两种药物因合用而抵消,故而妊妇用药安全。
如果说以现代动物实验得出的中药药理去解说传统的中药不可信的话,下面再用中医专著中的方药说明之。
明代女科专著《济阴纲目》有一催生专方“催生饮”,药用当归、川芎、枳实、腹皮、白芷;《景岳全书》中下死胎方“脱花煎”,药用当归、川芎、牛膝、红花、车前、肉桂;清代《傅青主女科》用于产后恶露不下、小腹冷痛之“生化汤”,药用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甘草。以上三个名方均是逐宫内之物———胎儿、死胎、恶露外出的,在这三个方子当中,除了当归、川芎皆有外,余各不同。可见,明清时期的中医学家们也是把当归、川芎当作活血行瘀药使用的,其作用机制在今天看来就是促使子宫收缩。还有王清任的逐瘀汤类方中也都有当归、川芎,如若二药纯为养血补血之品又何谓“逐瘀”!所以,从理论上讲,这类药应列为妊娠忌用,最低也应是慎用。
另外,妊娠忌用的还有含毒中药雷公藤及其同种植物昆明山海棠,含有马兜铃酸的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以及能提取引产药的鲜天花粉等。上述药品,无论药书是否注明忌、慎,对孕妇都不要使用。
中医学术要继承,但更要发展。当今发达的科技能为中医学提供最有效扶持的,莫过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研究对中药材的功效、最有效的用法用量、毒副作用和禁忌重新进行考证,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于指导临床。然而,一些药学书籍基本上还是陈陈相因,以致今天人们对中药的使用仍旧徘徊在经验主义的老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