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病位确定之后,临证下一步必辩痰与淤。“痰”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各种原因导致脾胃功能失常,皆可令水湿内停而化为痰浊,痰浊上乘,储蕴于肺脏,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脏腑功能失调以肺、脾、肾三脏为主,慢性肺病长期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久病必致脾肾虚损,痰才由此而生。痰既成之后,若内阻于肺,则肺失宣降而生咳嗽、咳痰、气喘------长此下去,则肺气渐虚,无力推动血脉运行,“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的功能无法正常进行,若累及心阳,因心主血脉,心阳受损则不能温煦血脉或经脉,则必形成淤血。临证可见唇甲青紫、面色黝黑、胁生痞块、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淤斑、脉涩等表现,血淤络滞,五脏六腑功能失常而营养障碍,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咳嗽亦易反复发作。一般外感咳嗽,病位在肺较易治疗,内伤咳嗽累及脏腑,病位较深,情况复杂,治之亦繁复------ 五脏六腑之咳,针灸临证如何治之?《黄帝内经·咳论篇》又给出了答案,经云:“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亦即,若久咳病位在五脏,取其背俞穴治之,在肺,取肺俞。在心,取心俞。在肝,取肝俞。在脾,取脾俞。在肾,取肾俞。背俞穴是五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刺治灸之可调节五脏之盛衰;如久咳传及六腑,可取六腑下合穴治之,如大肠咳,取上巨虚。小肠咳,取下巨虚。三焦咳,取委阳。胃咳,取足三里。膀胱咳,取委中。胆咳,取阳陵泉。下合穴,为六腑之气输注出入得部位,可通调六腑,《内经》:“合治六腑。”五脏六腑之咳,所致面浮肿之证,治其经。如肺咳,取其经穴经渠。肾咳,取复溜等等,其余依此类推。经主喘咳寒热,与此症正好暗合。 久咳不愈,针灸临证选穴小结:(1)“久咳不愈,最宜灸膏肓俞,其次则宜灸肺俞穴,各随证治之。”(见《针灸资生经》) (2)慢性咳嗽有虚象,亦可考虑选取原穴。 (3)督脉为阳脉之海,因此可取督脉腧穴治疗外感久咳或虚象久咳,如有取大椎、陶道刺络拔罐,然后在“河车路”走罐治之者。 (4)针灸专家王居易在临证经络诊察时,偶然发现左通天穴能治疗慢性干咳。 (5)临证单纯肺脾两虚的久咳不愈,选太渊、太白穴;外感余邪未尽兼有肺脾两虚的久咳不愈,选经渠、大都穴。 (6)董氏针灸选正脑穴1、2治久咳,机理不祥。 (7)传统针灸配合董氏针灸治久咳,穴取水金、水通酌配鱼际(上午)或太渊(中午)或尺泽(下午)或少商(深夜咳喘较剧时取之)。此处选董针水金、水通治久咳不愈,除金水相通之意外,是因为《内经》还有云:“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之句,而董氏奇穴水金、水通就恰恰主治一切气逆之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