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精要 (病证)8.2.4.咳证(五脏六腑咳和聚于胃,关于肺)

 昵称1Z7nN02j 2022-02-26

宏五学堂 2021-12-17 04:29

咳证(五脏六腑咳和聚于胃,关于肺)音频:00:00/10:49

图片

图片

图片

【经文分析】

本段经文论述五脏咳和六腑咳的病候及咳证的治疗大法。

1.五脏咳

《内经》对疾病的脏腑分证,是根据其所表现的病候(症状)与脏腑的归属关系而确立。如肺主气、司呼吸,故咳嗽而见喘息有音,呼吸不利者为肺咳;手少阴心经挟咽喉,故咳而咽喉肿痛不利者为心咳;肝脉布两胁,故咳而胁痛者为肝咳;心肝行气于左,脾肺行气于有,故咳而有胁引痛者为脾咳;腰为肾之府,故咳而腰脊引痛者为肾咳。由此可见,五脏咳是以其病候分证,因此从病机角度来说,不仅因五脏有病影响于肺可致咳嗽,肺本脏病变所致咳嗽亦可影响及五脏,使他脏出现功能失常病候而归属于五脏咳。

2.六腑咳

六腑咳以咳嗽而兼见六腑病候为分证依据,如咳而呕吐为胃咳;咳而呕胆汁为胆咳;咳而遗失(大便失禁)为大肠咳;咳而矢气为小肠咳;咳而遗溺为膀胱咳等。但经文指出六腑咳乃因"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所致,因此其病机是五脏久咳,病及至腑,说明病情进一步发展加重,乃脏病及腑,而与一般所言脏病出腑,病情减轻向愈的情况不同。

3."聚于胃,关于肺"

"聚于胃,关于肺"之说,历代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根据上下文之意,认为是说明三焦咳的病机。如张志聪《素问集注》;"此言膀胱三焦之咳,皆邪聚于胃,而上关于肺故也。夫三焦为决渎之府。膀胱者,津液之所藏,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从其类矣。水聚于胃,则十关于肺而为咳。咳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故使人涕唾。水气上乘,故面浮肿而气厥也。"一则从上文皮毛感寒及寒饮食入胃,"两寒合邪"而致咳的病机解释,认为是对咳嗽病机的总括,如张景岳《类经》谓∶"诸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者,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如上文所云皮毛先受邪气及寒饮食入胃者,皆肺胃之候也。"两者解释似乎不同,但各有道理,而临床所见,咳嗽而"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者多为慢性久咳,而三焦咳就是"久咳不已"的慢性咳嗽。因此"聚于胃,关于肺"正是对脾(胃)肺气化功能虚衰的慢性痰湿咳嗽的病机的高度概括。

4.咳嗽的治法

篇中提出了"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的法则。"所注为俞(输)",五脏所属经脉的俞穴如肺俞太渊,脾俞太白,心俞神门,肾俞太溪,肝俞太冲等,可以治疗其所注人之邪。

"所入为合",六腑之合穴,如大肠合曲池,胃合三里,小肠合小海,膀胱合委中,三焦合天井,胆合阳陵泉等,能治由五脏进一步入于六腑之邪。

"所行为经",各经脉之经穴,如肺之经穴经渠,大肠之经穴阳溪,胃之经穴解溪,脾之经穴商丘,心之经穴灵道,小肠之经穴阳谷,膀胱之经穴昆仑,肾之经穴复溜,心包络之经穴间使,三焦之经穴支沟,胆之经穴阳辅,肝之经穴中封等,能疏通脏腑气机,行其水湿,故"浮肿者治其经"。

上述所论,虽指针法而言,其主旨仍在于辨证论治,后世虽然多从外感、内伤及脏腑病机角度论治咳嗽,但亦秉此原则以立法。

【临床运用】

1.脏腑咳的辨治

本篇从病候出发对咳嗽作五脏六腑分证并提出针刺治疗法则,为咳病的辨证论治指明了方向。由于"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故在诊断时应既重视主证又照顾兼证,辨明咳之在脏在腑,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通过调畅脏腑气机,宣降舒通肺气以止咳。后世医家根据《内经》这一理论,提出了不少颇具成效的方药治法。如清·林珮琴《类证治裁·咳嗽》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咳则喘息有音,千金五味子汤去续断、地黄、赤小豆,加麦冬、玉竹、细辛。心咳则心痛,喉中如梗,凉膈散去硝黄,加黄连、竹叶。肝咳则胁痛,枳壳煮散去芎、防,加肉桂、橘红、苏子。脾咳则右肱下痛引肩背,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肾咳则腰背引痛,都气丸加参、麦。胃咳则呕甚,长虫出,异功散加川椒、乌梅。胆咳则呕胆汁,小柴胡汤。大肠咳则遗矢,赤石脂禹余粮汤。小肠咳则失气,芍药甘草汤。膀胱咳则遗尿,茯苓甘草汤。三焦咳腹满,不欲食饮,七气汤加黄连、枳实。"即是根据本篇所言五脏六腑咳而提出的治疗方法,对临床颇有参考价值。

2."聚于胃,关于肺"的临床意义

咳嗽虽然与五脏六腑均相关,但与肺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临床上所见的慢性痰湿咳嗽,其病机常在于脾肺气虚,胃失和降,痰浊阻肺。"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为我们从肺、胃两脏出发,采用化痰止咳的方法防治咳嗽提供了理论依据。《类证治裁。咳嗽》又指出∶"盖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因痰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亦说∶"《内经》虽分五脏诸咳,而所尤重者,在'聚于胃关于肺'六字。"其歌诀谓∶"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即使其他脏腑所致的咳嗽,其痰浊的化除以及脏腑功能的调理,亦赖脾胃之气的健运,因此,对干各种咳嗽的治疗除了注意治肺外,还应注重治胃(脾)。经文在"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之后,还有"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的证候描述。临床常见咳病日久,不仅痰多急促,且每有颜面浮肿之象,此为脾肺气虚,气化失职,痰饮内阻外泛使然,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所述"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的支饮颇为一致。张仲景在治疗支饮咳逆常用小青龙汤以及茯苓、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法夏、杏仁等药组成的方剂,体现了温通脾肺以行气化痰之立意。

病案举例

1.《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丁甘仁医案精华》∶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致咳。今操烦过度,五志化火,火刑于肺,肺失安宁。咳呛咯痰不爽,喉中介介如梗状,咳已两月之久,《内经》谓之心咳,苔黄两寸脉数,心火烁金,无疑义矣。拟滋少阴之阴,以制炎上之火,火降水升,则肺气自清。京元参、大麦冬、生甘草、茯神、炙远志、甜光杏、川象贝、瓜蒌皮、柏子仁、肥玉竹、干芦根、冬瓜子、梨膏。

按语 此案为心咳,病属烦劳过度,心阴暗耗,心火内炽,熏灼肺脏而致咳,故丁甘仁氏采用滋水制火方法治疗。

2.《孙文垣医案》∶肺为诸咳之门户,先由皮毛受邪,次由邪气而入于内,内外合邪,咳而且嗽,自然作矣。咯痰似涎,腰背刺痛,经所谓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吐涎沫乎。宜从肾脏着笔,虽不中亦不远矣。淡苁蓉、淮山药、枸杞子、菟丝子、山萸肉、五味子、甜冬术、桑白皮叶 马兜铃、地骨皮、姜竹茹。

按语 此为肾咳,病属肾虚而肺失宣肃,故治以补肾为主而兼宣肺化痰。

3.《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曹仁伯医案精华》∶肺经咳嗽,咳则喘息有音,甚者吐血。血已止,咳未除,右寸脉息浮弦,弦者痰饮也。良以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而肺气虚者,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聚液为痰,积湿为饮,一俟诵读烦劳,咳而且嗽,自然作矣。补肺健脾,以绝生痰之源,以清贮痰之器。麦门冬汤合异功散,加薏仁、百合。

按语 本例为脾肺两虚,水饮痰浊不能布散转输,聚于胃而上关于肺而致痰饮咳嗽,故用异功散健脾,麦门冬汤补益肺胃,以绝生痰之源,以清贮痰之器。

4.《丁甘仁医案》;咳嗽气急,难于平卧,舌白腻,脉弦紧而滑。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无以上承,所以口干而不欲饮也。《金匮》云∶"痰饮之病,宜以温药和之。"拟苓桂术甘,合真武意,温肾运脾,降气纳气,俾阳光一振,则阴霾自除也。

按语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虚不能降气,肾虚不能纳气。此案脉证合参,乃脾肾阳虚,痰饮积于胸中,故以温药治疗。

  • [爱心]

已无更多数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