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芍陂的读音

 laoxuesheng 2017-01-17

转发小记:芍陂,关于此词的读音,是几次三番的错了。首先,按照搜狗拼音的话,应该读作“shao bei”这样能打出这个词。因此,我最先就是这么读的。一次上课,学生告诉我应该读作“que pi”这次我去网上搜索了一下,在百度词典里面,专门举例此词,就读此音。后来还是一学生告诉我应该读“que bei”这次,没有轻信,仔细的查阅了资料。在网上找到了一篇专门介绍该词读音的文章,觉得合情合理,因此转载。世间事真理之难寻如是!一旦 稍有懈怠,便可能贻笑大方。记得,几年前,我念黄教六大寺时,哲蚌寺,我就把念成了音。是一个学生告诉我应该读蚌。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想当然的念成的,如果单独一个字,我是决计不会念错的。可能鹬蚌相争这个成语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太深,影响了我的判断。但是我还是纠正过来了。 这让我想起我一高中老师喜欢将挑衅读成挑半,一直想告诉他,没有勇气,我的学生在这方面远胜于我。真感慨,学海无涯,岂能稍怠。2012元旦记下这几段插曲,以为警示!

  提起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没有不数说到“芍陂”的。这座淮河流域上的蓄水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 县城南边30公里。此地除水利闻名外,三国时期魏太尉王淩与吴将张休曾在此有一场大战。因工程所在地隋唐以后是安丰县,故芍陂又名安丰塘。关于它的创建有 两种说法,一说是公元前598~前591年由楚相孙叔敖所修,为纪念孙叔敖,在塘的北端建有孙公祠,有大殿三间,碑库三间半,碑碣十三方(据《中国名胜词 典》);一说是楚大夫子思所修,推测可能在楚顷襄王之时,即公元前298~前263年间:均难以置信。最早记载此事的是班固编纂的《汉书·地理志》 。工 程在北魏时周长为120里,唐宋时得到大发展,周长曾达到320里。后来由于豪强占湖为田,以及黄河、淮河的泛滥和上游淠河的来沙,塘逐渐淤塞,面积日见 缩小,清末时周长仅为50余里。灌田面积也随之变化,北宋时曾达到4万顷,以后变化在万顷至几千顷之间,始终发挥着灌溉效益。《通典·屯田》里称其“厥田 沃壤,大获其利” ,赞不绝口。1949年后,经过综合治理,安丰塘已成为淠史杭灌区作用明显的较大的一座反调节水库。

  古怪的是,这座千古留名、功绩著彰的水利工程的名称却十分难读。先看“芍”字。《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第3版)里,只有一个注音 sháo,一个义项“芍药” 。《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里,有两个注音sháo(但是读音为shào)和què,分别有义项“芍药”和“芍陂” 等。《辞源》(1979年修订第1版)与众不同,有4个注音:sháo,xiào,què,dì。第3个注音还交代了“七雀切,入,药韵,清”的读音方 法,义项正是“芍陂” 

  再看“陂”字。《现汉》有3个注音:①pí,如湖北地名的黄陂;②bēi,可作池塘、水边、山坡等3种解释;③pō,可与“陀”组成“陂陀” 一词,是“不平坦”的意思。看来“芍陂”是池塘的解释,应读bēi, 音“杯” 

  综上所述,合起来,“芍陂”的读音应当是quèbēi,音“雀杯” ——没有想到吧。当地技术人员在介绍工程概况时,就是读此音。

  水利,既同地理打交道,也同历史打交道,免不了遇到一些生僻的字,或者看起来不生疏,却是另有发音的情况。遵照“名从主人”的原则,还不能轻易改动它们。因此,仅凭一本《新华字典》或是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之类,有时恐怕是远远不够用的。

  比如,仅地名字一项,经常会读错的还有重庆的涪陵,安徽的亳县、蚌埠,江苏的邗江,浙江的鄞县,等等。经常会写错的,还有北京的卢沟桥,山东的菏泽,四川的峨眉,安徽的颍上,江苏的扬州,日本的新潟,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