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 中国(东汉) 特约诵读:段春芳 简析 郭沫若称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很明显,它承续的是楚辞而不是诗经的那个哀而不伤的文学传统——十八拍用笔如泼墨,哀恸入骨,痛彻肺腑,“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明陆时雍语),可以说,将悲怨之情抒发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蔡文姬写十八拍的时间大概是在被曹操从匈奴处重金赎回以后的公元208年或者稍晚一点。此时,回归故土的梦已经实现,然而被虏异域十二载为胡人妇的屈辱惨痛经历和与两个孩子天各一方永难再见的悲苦无着,逼迫着她呕血般创作了琴曲和歌词浑然合一、含蕴“无穷之哀”的千古绝唱。 先简要说一下作者生平。蔡琰,字文姬,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父亲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为曹操早年好友,因上书抨击朝政获罪被流放,带着家小亡命江湖十二年,后为司徒王允所杀。蔡琰十六岁时嫁人,不幸丈夫早死,后回娘家居住,195年前后,战乱之中被匈奴所掳,为匈奴左贤王(有说不是)妻十二年,生有两个孩子。208年,被曹操重金赎回,两个儿子留在匈奴。再后在曹操安排下三嫁于屯田都尉董祀。生卒年不详,事入《后汉书·列女传》,篇名为“董祀妻”。 十八拍结构,基本可分为三部分。一至第十一拍为第一部分,专述被掳异域之苦。第十二至十七拍为第二部分,专述母子分离之苦。第十八拍总括全篇。 先看第一部分。 第一拍:被掳。十八拍的缘起就是被掳。自己什么都没有做,凭空就遭遇了乱世和劫掠。去汉往胡违背自己的意志,也有辱节义,此愤怨无人可诉。这是十八拍总的背景。 第二拍:行路难。对陌生的地理环境和人物的描画突兀惊心,振恐疲困使“志摧心折”,只剩下嗟叹了。 第三拍:入胡境。胡汉截然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作息环境。巴望着能有一日回去。“衔悲畜恨”——只能隐忍不发。 第四拍:思乡。想回家而不能,怨自己命苦。“凄楚”。 第五拍:音信不通。家回不成,认了。可是音信也不通。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第六拍:水土不服。音信不通也认了,食难下咽啊等等。悲至极处,连琴也不能弹。 第七拍:厌居。对胡人胡地的厌恶到了顶点,胡人逐草而居本来不过是生活习性,但在这里却成了憎恶的焦点——我就是讨厌住在这里!这一拍颇具意气,需细细体会。 第八拍:浩怨。自感没做什么错事,怨天怨地,本来想制作八拍的琴曲以解忧,结果八拍制成了,心却更加愁苦。 第九拍:孤独。悲叹自己韶华空度,不得欢乐,没有知心之人。 第十拍:绝望。战争不断,胡汉修好希望渺茫,回去的日子难以指望。哭得都没了声音,哭得泪都成了血。 第十一拍:生子。上面说了那么多的悲苦难以忍受,为什么我没有一死了之?“不能捐身兮心有以”——不能赴死是有原因的——活着希望能回到家乡,死了希望能埋到故土。在这种心思的支持下,一天天在胡地勉强活了下来,因为得到胡人的宠幸,生了两个儿子。哀怜他们生在边鄙之乡,心里难过。 再看第二部分。 第十二拍:赎身。结构上的转折就从这一拍开始。胡汉修好了,汉使要重金将我赎回,可喜啊。可是不能带走两个孩子,左右为难。 第十三拍:别子。日思夜想的故乡终于可以回去了,忍痛将两个孩子留下,一步一回头,肝肠寸断。 第十四拍:念子。回到故国了,日夜想念孩子。万物都有盛衰,为什么我的愁苦就绵绵不绝?涕泪交垂。 第十五拍:反思。回想被掳后心路历程,天从人愿好不容易回家了,可是落得个母子分离。 第十六拍:怨天。为什么独独让我遭受这灾殃? 第十七拍:叹息:胡汉两地一去一回,艰难困苦,哀怨茫茫,如同做梦一般。 最后,第三部分。 第十八拍:怨难平。我的怨气通过十八拍这个琴曲抒发出来,天地虽然广大,可是也容纳不下。 整个十八拍叙事结构很分明,上面已经分列。 虽然不能简单地、想当然地比较蔡文姬和乌孙公主刘细君两个人哪个怨苦更深,但是只从歌词本身来看,十八拍规模更大、节奏更绵密、情感更跌宕丰满、词句更丰富、情节更多一点转折。乌孙公主《悲愁歌》的主观情感只有一句“常思汉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厚度大约相当于十八拍一拍的容量。不是二人实际经历和内心感受有多大不同,恐怕更多的缘于蔡文姬的艺术表现才能更高一筹吧。据说她小时候听父亲弹琴,琴弦连断两次,都猜中了断的是哪一根——这么强大的感受能力,使她能够创造出十八拍琴曲,也使她那颗比常人更加敏感细腻的心遭受了太多的痛苦。 此外,多说一句:十八拍许多地方不受字数音韵限制,随心所欲,更加增添了动人心魄的感染力——“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都是情之所至顺势为之的结果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