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客:故乡肖像,载满年轻人的乡愁

 飞龙在天5r2g1p 2017-01-18

摄影师徐晓晓在荷兰至今已生活了17年,对故乡的印象停留在了8年前离开时。她先后两次带着相机归国探索自己的故乡,用一张张照片载满了年轻的乡愁。循着记忆,她穿梭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也踏上新建好别墅的乡镇,在中国当下社会急速变动的时代中寻找着过去的印记。摄影/徐晓晓 编辑/刘书琪

我出生于浙江丽水市青田县,从小家人移民欧洲,我在温州大姨家长大。14岁那年我也跟随家人的脚步来到荷兰,内向的性格和语言障碍让我曾一度不能融入异国的生活同时也非常想念温州。2009年为了摄影学院的毕业作品我决定回国,这是我出国十年后第一次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雾蒙蒙中浑浊的瓯江,街上小贩的叫卖声,小区里盛开的粉色樱花,所有的颜色气味和触感都能勾起某种回忆。我没有任何计划凭着直觉去了很多记忆里的地方,动物园,花鸟市场,江心屿,雁荡山。虽然温州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熟悉的风景都已不在但我还是从身边的一草一物里感受到了久违的亲切感。温州这个系列是我久别故乡最真切的情感表达,里面的人或物或是我最亲爱的人或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不论是什么的风景中都凝固了多年的思念,有点苦涩但更多的是一种归属感。——徐晓晓

21世纪的中国就像一部高速疾驶的车,车上的乘客也不知道自己将去往何处,他乡归来的人,则觉着一切既熟悉又陌生。2009年4月的一天早晨,温州市江滨路郭公山上一位晨练者正在冥想。

轰隆隆的机器声此起彼伏,旧房危房不断被拆迁,高楼逐渐林立,记忆中的部分自然与历史景观皆慢慢消失在巨变中。拆迁区内,两名来自四川的工人在稍作休息。

从楼道间向外望去,小区门口的空地也慢慢被各种厂商的轿车停满。

车行里的一辆车被报纸包裹着。

兽医院里的一只小狗正在打点滴。

理发店的一位老人在剃胡子。

温州花鸟市场里的两名小孩。

花鸟市场玻璃缸里的金鱼。

西城路一棟住宅楼里望出去的风景。很多熟悉的风景已经逝去,但故乡的亲切感却还在。

人们生活在密集的楼内,小时候玩耍的院落变成了拔地而起的高楼,江滨路建筑的楼顶兴建了儿童游乐场。

偶然路遇在亭子里抽烟的男生。

温州动物园一位饲养员在喂猴子吃棒棒糖。

江滨路一群滑冰的青年。

屋内下围棋的少年。

江边栏杆上坐着一男生。

草地上的小孩和拿着气球的妈妈。

2013年我更加深入探索了自己的故乡,这一次我回到我爸妈的故乡青田县港头村。80年代的移民热潮把这个地区的很多人都有带到了欧洲,现今荷兰的大多数移民都来自这里。在荷兰接触了很多以餐饮业为生的第一代移民后,对他们的故乡同时也是自己的故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把赚回来的钱都寄回老家让家里人过更好的生活,同时他们绝口不提自己在国外的苦闷和艰辛,默默的帮家人实现“通往金山”的梦想。我开始问自己,他们来自怎样的地方,他们家里有什么人,他们为什么来欧洲,他们的家乡现在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我回到港头,在记录和拍摄这些人故事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了自己家人的背景和历史。——徐晓晓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是著名的华侨之乡。青田县港头村村前的一条河流13年的时候正在被填。摄影师徐晓晓记得小时候港头还没有高速公路,从城里来要做渡船渡过这条河才能到港头。

港头是徐晓晓爸爸妈妈的故乡。80年代移民热潮很多村民都去了欧洲美国各地。在国外辛苦打拼的人赚了钱之后在村里盖起了西式洋房。村里老房子和新别墅成了“邻居”。

国外的父母纷纷把小孩送回村寄养,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了这样的小孩三轮车。

一位爷爷在自家的院子里抱着孙女哄她入睡。

村里的年轻人都出了国,剩下老人和小孩。两个小男孩在废弃的汽车里面玩耍。

旧房子被拆盖起了新房,村民们早已习以为常。

七层楼高的新房中的睡房一角。

一位村民家里的麻将桌。

三月的山上绿油油一片,用塑料袋做的简易版稻草人独在此坚守。

三四月也是村里的豆子收成的时节,一名阿姨坐在矮板凳上专注地剥着豆子。

以前每家每户都有的脱谷机现在也难得一见了。

山上的一颗树上挂了青田的特产咸鱼和毛巾。

村里的人移民去国外,外地来的人移民来港头。东是其中的一个,他老家在四川,几年前来港头,现在在对岸的温溪村的理发店里工作。

村里一位90岁的老奶奶在阳光里午睡。

村里的一位老爷爷正在抽烟。

摄影师徐晓晓站在村中的一栋新房子里望出去可以看见山上的老房子。老房子还有人居住,远远的看见门口有几只鸡和一只猫在悠闲的散步,房子旁的大树在微风里摇曳。故乡原来就在此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