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点资讯】老照片讲述中国年夜饭60年变迁 土炕头变下馆子

 青山138 2017-01-19

1959年燕子矶公社食堂年夜饭

“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百姓每天吃的内容,足以表明这个国家物质丰富的程度。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年夜饭更能突显出人们的生活水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年夜饭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一批老照片让我们可以重新回味一下几十年来年夜饭的变迁,感受人们生活的变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大米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好的一顿饭。“我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只有过年才能饱饱地吃上一顿大米饭,还有饺子、猪肉。”1958年出生的刘女士说,“六七十年代,年夜饭的最大好处就是解馋。”

那个年代,花在吃上的消费,占国人收入大部分。为有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人们必须为鸡鸭鱼肉而奔走。那时,物资供应比较匮乏,大多数副食品是凭票供应的。因为供应有限,一定要手快才能买到好质量的东西。所以,临近春节,家家都让小孩起早贪黑排队去买。平时家庭主妇手紧得很,不肯多用一滴油,过年时,似乎一下子大方起来,年夜饭有炸丸子、猪肉炖粉条,还有香喷喷的大米饭,这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这时候的年夜饭上见不到绿色,过年能用冻芹菜包顿饺子就不错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鸡鸭鱼肉唱主角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凭票供应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市场经济的引入,集贸市场的恢复,使年夜饭菜肴的种类由贫乏走向丰富,人们的胃口也随之大开。鸡鸭鱼肉成了年夜饭的主角。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年俗有了新的想法,特别是年轻人。从腊八开始的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拜年、逛庙会,直至正月十五闹元宵赏花灯等年俗活动被简化,有些内容正在消失。

二十一世纪

一家老小去饭店美餐一顿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入,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富裕,新鲜蔬菜无论冬夏都能买到,且生猛海鲜、南方菜、北方菜应有尽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一家老小去饭店吃年夜饭,既可以美餐一顿,而且可以省下洗碗刷盘的麻烦,何乐而不为呢?一些上档次的饭店近几年预订年夜饭要提前一两个月,一桌年夜饭万儿八千的也很常见。

年夜饭“前天”讲求吃饱,“昨天”讲求吃好,“今天”则讲求吃得健康,蔬菜要吃无污染的,鸡鸭要吃“绿色”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连豆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

年夜饭的变迁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生活状况的巨大变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年不同”,如今,年夜饭已经不再是满满一桌子的菜了,它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团圆、美满,和对新年的期待。

1962年,包饺子过春节的京郊农民

1979年,鱼和肉开始出现在芜湖人家的年夜饭上。

1982年,北京一家人共享丰盛的年夜饭

1993年上海一个普通人家的除夕团圆夜

1999年,杭州一饭店厨师被请到家里做年夜饭

现在我们的年夜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