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维基百科网站将中医针灸归属为“伪科学”,众多来自全球的中医师以及曾接受过针灸治疗的人在请愿网站上签名,要求维基百科进行更正。维基百科回应,内容来自志愿者编辑对网站的投稿。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
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中“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的记载,就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古代,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
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这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成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人们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逐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逐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康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