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损论证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7-01-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共四条)

凡虚损之由,具道如前,无非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致。

故或先伤其气,气伤必及于精;

或先伤其精,精伤必及于气。

但精气在人,无非谓之阴分。

盖阴为天一之根,形质之祖,故凡损在形质者,总曰阴虚,此大目也

若分而言之,则

有阴中之阴虚者,其病为发热躁烦,头红面赤,唇干舌燥,咽痛口疮,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大便燥结,小水痛涩等证;

有阴中之阳虚者,其病为怯寒憔悴,气短神疲,头运目眩,呕恶食少,腹痛飧泄,二便不禁等证,甚至咳嗽吐痰,遗精盗汗,气喘声喑,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尽削,梦与鬼交,妇人月闭等证,则无论阴阳,凡病至极,皆所必至,总由真阴之败耳

然真阴所居,惟肾为主。

盖肾为精血之海,而人之生气,即同天地之阳气,无非自下而上,所以肾为五脏之本。

肾水亏,则肝失所滋而血燥生;

肾水亏,则水不归源而脾痰起;

肾水亏,则心肾不交而神色败;

肾水亏,则盗伤肺气而喘嗽频;

肾水亏,则孤阳无主而虚火炽。

凡劳伤等证,使非伤入根本,何以危笃至此?

故凡病甚于上者,必其竭甚于下也。余故曰∶

虚邪之至,害必归阴;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穷而至此,吾末如之何也矣。夫所贵乎君子者,亦贵其知微而已。

 

凡损伤元气者,本皆虚证,而古方以虚损劳瘵各分门类,则病若有异,亦所宜辩。

盖虚损之谓,或有发见于一证,或有困惫于临时,凡在经在脏,但伤元气,则无非虚损病也。

至若劳瘵之有不同者,则或以骨蒸,或以干嗽,甚至吐血吐痰,营卫俱败,羸日甚,此其积渐有日,本末俱竭而然。

但虚损之虚,有在阴分,有在阳分,然病在未深,多宜温补;

若劳瘵之虚,深在阴中之阴分,多有不宜温补者。

然凡治虚证,宜温补者,病多易治,不宜温补者,病多难治。

此虚劳若乎有异,而不知劳瘵之损,即损之深而虚之甚者耳。凡虚损不愈,则日甚成劳矣,有不可不慎也。

 

虚损两颧红赤或唇红者,阴虚于下,逼阳于上也。

仲景曰∶其面戴阳者,下虚故也。

虚而多渴者,肾水不足,引水自救也。

喑唾声不出者,由肾气之竭。盖声出于喉,而根于肾。经曰∶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

虚而喘急者,阴虚肺格,气无所归也。

喉干咽痛者,真水下亏,虚火上浮也。

不眠恍惚者,血不养心,神不能藏也。

时多烦躁者,阳中无阴,柔不济刚也。

易生嗔怒,或筋急酸痛者,水亏木燥,肝失所资也。

饮食不甘,肌肉渐削者,脾元失守,化机日败也。

心下跳动,怔忡不宁者,气不归精也。经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盗汗不止者,有火则阴不能守,无火则阳不能固也。

虚而多痰,或如清水,或多白沫者,此水泛为痰,脾虚不能制水也。

骨痛如折者,肾主骨,真阴败竭也。

腰胁痛者,肝肾虚也。

膝以下冷者,命门衰绝,火不归源也。

小水黄涩淋沥者,真阴亏竭,气不化水也。

足心如烙者,虚火烁阴,涌泉涸竭也。

 

凡阳虚之人,因气虚也。阳气既虚,即不能嚏。

仲景曰∶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故凡以阳虚之证,而忽见嚏者,便有回生之兆。

 

 《景岳全书》 >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