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丨我们以为来日方长,可总是后会无期

 陌上槿暖wa 2017-01-2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龙应台


有时候会想,我们赋予最美好品质的爱和期待这些字眼,在现实生活里常常只是投射着各种各样不顺遂的祈望,然后因为失望挣扎扭曲,愤怒伤心。这个几乎是现实不断教育我们,但是我们常常不学乖的一点,于是一代代的孩子,一任任的恋人,一期期的朋友,造就一段段近身肉搏一样的亲密关系。


只是这种肉搏在现实里总会获得这样那样的缓冲,所以我们还可以在湖水里载浮载沉,当它是一种温柔的抚慰。





beili 佭肜

Durriya_W


你累,别人也累


我是伴读书房的新人,像这样的小说类文字我很少看完一整本,而这回我却是一口气看完了。开始有些悬疑吊起我的好奇心后来却是它清晰的画面感让我阅读的节奏停不下来,整个文字故事在巨大的悲伤之后,是渐渐的释怀。


莉迪亚的离去是不希望家人因此分崩离析心有隔阂,她一步一步走向温柔的水中做真实的自己,那里没有害怕失去父母哥哥的恐惧,没有需要承受的沉重期望,更没有不属于自己不受自己左右的人生。有的,只是莉迪亚她最纯粹自己。


开始阅读时我并不习惯于这种分线叙述的手法尽管它有一种时空错乱的神秘感。不过到最后,这种抽丝剥茧的叙述方式也真是越来越吸引人了。一边讲现在的情况,一边回忆过去,从詹姆斯和玛丽琳的相识,到和内斯的童年,

转向玛丽琳的离去和改变,再到一步步揭开莉迪亚自杀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是家人们最后的愈合和醒悟。


文字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对教育,种族,心理等方面的思考,而是父母对孩子影响力,文字的第三章中玛丽林直到葬礼进行都不相信事实,也从未想到这就是她与女儿的告别!


是啊,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这种延续以什么方式来体现呢?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和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按自己的意愿去规划孩子的人生?这样的爱,沉重得让孩子喘不过气,而做父母的却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以至于面临自己造成的因果报应时无法瞬间清晰醒悟。曾几何时 我们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要求别人而不知对方是否喜欢或是否需要这种生活方式!


当今社会开放前卫自由自主,却依旧不能逃脱作者笔下的这些令人困扰的问题,不管任何阶层都会有人过着为你好或被安排好般的“傀儡”人生,而父母似乎并未意识到这种错误也无法认识自我的价值。造成成长中的孩子同样不知道该怎样认识 和正确表达内心的爱!这就像玛丽林的母亲和玛丽林她自己。简直是个恶性循环。


要知道 对于孩子来说有些磨难是必经之路 ,但对于家长来说给孩子们一个由他们自己决定的美好完整的童年才是根本,而家庭对于成长中孩子的影响无非是巨大的。不经意间与父母的相似就根深蒂固如影随形且无法摆脱。

有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做的并非孩子真正想要的,很可能是他们自己想要的

所以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梦强加给孩子!


而是要释放他们的天性尽自己所能给他们足够舒适的自我成长空间让他们在成长中自己成就自己!虽然作者的文笔很好 有很细腻的感情细节,但是我却不能接受莉迪亚的无奈与绝望 全程都被一股灰色的抑郁笼罩着 好沉闷

不过我庆幸结局是美好的。詹姆斯,玛丽琳,内斯最终都明白了真正的莉迪亚。还有小汉娜,能够以实现自己梦想的方式去继续姐姐未完成的美丽人生。


是啊,人生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绝无仅有!独一无二!所以,我们都应该活出自己,而不是为谁而活!否则你累,别人也累。

吴语

wy632034151

希望的“附身人”


这标题让人想起当初那个只想做自己的我。虽然我并不是想“坏”,一样是个被寄予了上一辈希望的‘’附身人‘’,除了读书,我不被容许做课本之外的任何事。可天知道,我是多么喜欢读书啊!只是,虽包括学校的课业,但不止是学校的课业。可……我是无权读书的,除了课本。


我们那个时代,可以读到的,无非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儿童文学》,《少年文艺》……那些年,为了读这些书,各种的灯泡手电拉在被子里,和家长之间斗智斗勇的拉锯战,现在想来还是历历在目。到最后,强烈的逆反,反而逼我彻底的放弃学校,并从此走向“只做自己”的极端面。这样的结果恐怕不仅不是家长没想到的,连我自己其实也觉得做得太刻意,反而违背了自己。把我的经历写出来,是不希望再有家长像我父母一样,因为过分刻意的控制,反而把子女逼上了反面。

蜜雪儿

415216891


给世界多一点光


人的成长的轨迹是有模式可寻的,年少轻狂的时候总以为自己可以打破常规的跳脱出去,比如用婚姻来跳脱在原生家庭的束缚,以为这样可以得到救赎。实际上从出生开始周遭强大的人文环境已经为你定格了太多东西。而最大的拯救不是靠别人,而是自己强大的内心,内在因素。太在意他人的想法,好面子最终是苦了自己。文中母亲的做法,因为没能歇斯底里的表达,自己的不愿意,在女儿的成长历程里没有正确的引导导致女儿成长的压抑,而遇到詹姆斯.李让这种压抑得到释放。


在正当盛放的年华里堕落了。爱真的是一种堕落。还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就走上了孩子锅台当初最厌恶的生活,抛弃了原有的梦想。女人的青春是如此的短暂,改变命运的机会是多么的可贵,可是一切都这样的来不及就一步推一步的过了好多年,最后离想要的人生目标越来越远,扭曲了,还影响这其它人。所以,好面子真的不值得。人这一世,你若不能强大到影响别人,就等到被别人影响。愿能做一个像太阳的人,正能量,给世界多一点光。


圆E

edna_pcy


不做别人的影子


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或多或少他人的影子,这些影子闪过给我们启示,让我们思考,这合情合理。但是要我们跟着影子做起一模一样的事情那就有点诡异了吧,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作为长辈可以指导别人,但是却不是操作。我很幸福,我们父母并没有要求我们要做到某些事情,或者要达到某一程度的成就,他们只是在我们询问的时候,给予建议或者讲述故事希望能让我采纳。就如文中说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他人,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不跟随别人,但是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吸取别人的意见,让其成为自己的,做到最好的自己。

helou123666


不要放弃自己


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哪怕不为自己,也要想想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如果自己不在了给他们带来多大的痛苦,一个家庭就这么毁啦!每个家庭都有其不易,有问题一定要多沟通,尤其是与父母之间,因为与上一辈人接触到的人和物都有不同,受到的教育理念也不尽相同,有时父母没有顾虑到那么多,但我们要主动去找父母和兄弟姐妹沟通。为莉迪亚的死感到惋惜,人千万不能放弃了自己。


作为父母也一样,不仅要给孩子提供优质的物质基础,精神基础同样重要。


小瓶子

sypttkxzxyg_26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1.长期共同生活的两个人一定要经常沟通,不能自以为自己想要为对方好就是为对方好,必须要看到对方想要什么,去尊重你的伴侣。


2.父母要试着去理解孩子的处境,要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自信,不要让自己的过分期待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


3.女生不能在婚后与社会脱节,应该努力去提升自己的眼界,不能因为家庭而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女人呐,要有自己的朋友,要把持对生活的热情,同时,要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这样才会更有魅力,生活才会更有意思。

榕树儿

orongh


可悲处又是伟大处


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悲从中来,忍不住泪如雨下!这句话似乎包涵了几个世纪的辛酸,特别是面对这一个日日思而不得,最后不得已把他小心埋藏在心底,让他成为一切喜乐寄托,又突然不期而遇时;特别是百感交集中千言万语汇聚如滔滔江水汹涌而至而一时又慌乱地不知从何处打开阀门时,这一句话背后巨大的苍凉和无奈顷刻间覆盖了整个世界!


这是人生的可悲处,却又是人生的伟大处!因为可悲所以伟大,因为伟大却又是这样的旷古悲凉!也许,这就是人生吧。


慧酱酱

N1284785176


畸形沟通


孩子幼小的心是很敏感的,家庭中的一事一物,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段对话,都有可能影响着他们,在家中的不平等对待,导致了兄妹三人性格的各异。期待最大的孩子的死,导致了父亲的出轨,这一切好像都有着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是什么呢?是过度的由几及人的对孩子的期待,是家人之间的畸形的沟通,是不由自主的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态度,是学校及周围的人对血统的排挤,这些都造成了对孩子的压力,对大人的压力,压死骆驼的稻草总是有很多的,悲剧的造成也不是没有缘由的。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是一口气读完的,里面对女生心境的压抑的描写也让我倍感心酸,小小的孩子却遭受到了如此大的压力,也造成了第三个女儿自小内心的敏感与自我的隐形。幸而在最后经过父亲出轨的变故,一家剩余的四口人都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定位与正确的沟通交流方式,算是一个喜剧结局。但是在真正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家破人亡呢?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一个人又有着对别人心灵的侵害。这又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珊珊

yanruo912991

解脱


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十分喜欢这本书,因为没有去过美国,不是太能理感受其中的种族问题,而且书中细节略显臃肿,唯有精彩的双重叙事值得一看。但看下去以后,开始停不下来,直到夜里两点。


当一个人,被人为的隔离在一个群体之外,找不到那个扣动交流的开关,那种最深的感受,好多没有经历过的人觉得应该是孤独。但其实不是,这本书中真切的描绘了那种感觉,是一种挫败感,一种对自己的挫败感。你莫名其妙开始被一个大的群体排斥,你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然后变得挫败,恐惧,然后无能为力。然后你会开始反思自己,质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然后慢慢错过,本来该最美好的时候。


这对夫妇是悲剧的来源,他们的婚姻和家庭有爱却缺乏沟通,所有的和谐和幸福维系在一条紧绷的细线上。这部作品没有年代,当今的中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影子。而且可以说,更严重。我们的父母被围困在一个围城里,他们不想走出或者说不敢走出这种困境,把人生未竟的愿望或者全部的价值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就说我自己吧,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恰巧小的时候成绩还可以,所以我从小就感受得到,父母那种期望就如同文中不断淹没的湖水,吞噬撕裂了我们的自我和生活。那时候,每当我考好了,妈妈会很开心,会觉得在街坊与姐妹面前很有面子。但我心理感受的却不是高兴,而是恐惧,因为害怕有一天,自己学习不好了,完不成这个期望值了,自己就不再有价值了。


如同文中的伊迪丝,生活的意义对她而言就是父母的期望,当你初见她的生活的时候,会以为在三兄妹中,她才是最被宠爱的那一个。但如果仔细审视,就会知道,父母所有的爱,都是出于对于他们自己的一种满足。母亲和父亲,没有一个真正关心过他们的孩子,没有想过作为一个人,她想什么,她爱什么。妈妈的书,其实是买给自己实现不了的医学梦,爸爸的项链和听电话寄托的是自己合群的愿望,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过这个女孩。她在他们眼中只是是他们的自我的一部分延伸而已。


如果是生活在中国的孩子,还要加上一份负罪感。因为你会被反复告知父母养育了你,他们辛勤工作都是为了你,而不是自己职业生涯的追求,你亏欠他们,而且一辈子都还不清。这是一种更比伊迪丝遭受的还要沉重的负担,它却被很多孩子背负着,尤其是寒门子弟。


我最难过的是,这孩子假装打电话的时候,说不出来是什么感觉,很可笑,很可怜。到书的最后,她被水淹没,我反而感觉到一种真正的解脱。

黎儿悠悠

lcjljlz

母亲的地位


在孩子小的时候感受过一次母亲离开的痛苦,这种痛就会遗留终生。在之后的日子里小孩开始悔恨,是不是自己不听话,是不是自己不好才会导致母亲的离开。


童年的认知里,母亲占据的地位非常重,小孩还要依赖母亲的照顾才能更好地活下去,所以当发生这些变故的时候,她的小脑瓜自然而然地把母亲离开和自己不好联系起来。因为在她表现不好时,母亲生气了,所以母亲离开肯定是自己哪做得不好。


很可怜的孩子,但这样的心理估计并不少见。很多人长大了会淡忘,而有些却会将有此带来的问题遗留给下一代……



温馨提示:以上为《无声告白》读者感悟获奖名单,由于春节期间快递停止发货,请以上获奖读者在2月10日联系伴读书童(banduM02)备注“领书”,领取后期共读书本,逾期视为主动放弃领取。


1月22日-2月10日,共读《月亮与六便士》,请大家提前准备电子书或者纸质书。


“十天共读一本书”计划正在共读月亮和六便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