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贲园主人 以藏书为毕生头等要事 夫子书话

 fjx117td2tcz7o 2017-01-22
   和平街上,一个被水泥楼盘深锁的窄院里,有一栋旧式小楼,已有近百年历史。此楼和它的主人严氏父子以收藏书籍、辑刻典籍为毕生事业,他们倾注万千心血的藏书楼贲园,以藏书丰厚、拥有善本珍本而声名显赫。
  上世纪50年代初,贲园藏书最终进入公藏达到11万余卷,为后人留下了至今还传存于世的千年古籍。
  遍游南北 搜求奇书故籍
  成都贲园书库由清季藏书家严遨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在其继子严谷声手中竣工,竣工时间为1924年。这个书库作为严氏宅第贲园的一部分,故以贲园名之。
  严遨(1855-1918年)原名祖馨,字德舆,更字雁峰,号贲园居士。著名藏书家、学者、诗人。祖籍陕西渭南,先世为盐业富贾,客居蜀中。宋育仁《严处士贲园书库记》云,严“少治左氏春秋,益博览史传,成诵上口,能强记不忘。”又入成都尊经书院,师从王闿运。后“一应乡试不第,遂弃去不顾”,淡于功名,又以家訾富足,“遍游南北,搜求奇书故籍。”(林思进《贲园书库记》)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严遨进京,“携金尽数购书以归。又往来秦蜀间,闻仕宦旧家书将散去,不计鉅资,尽数购取,先后得陕西籍漕运总督张芥航、川军提督唐友耕等旧藏,以张氏许为最多,而冷廛荒寺之畸零秘本为人所罕见者,则也随时买入。”(张森楷《贲园书库目录辑略·渭南严氏家塾刻本》)严遨以收藏书籍为毕生事业,读书写书,兼以精选典籍雕版刻印,遂成一代藏书大家。
  作为诗人的严遨,有《贲园诗钞》传世,收其旧体诗59首。这些旧体诗也曾载于他所著《既冠集》《太华归来集》《辟咡集》等。《贲园诗钞》为继子严谷声所刊,刻成时严遨已逝。曾任清廷中书舍人和四川图书馆第一任馆长的林思进于卷尾题诗云:
玉露金飙下九天,此君高洁得秋先。
深岩绝壑无人到,且赋淮南招隐篇。
历尽千红万紫时,而今独耸广寒枝。
重题此幅为惆怅,莫调调羹桂不宜。

  合州张森楷有《贲园书库目录辑略》《故清遗老雁峰先生行状》,富顺宋育仁撰《文学处士严君墓志铭并序》,井研廖平撰《文学处士严君家传》,贵阳金正炜撰《严先生传》,传严遨生平及其书藏,由此可见其影响。
  子承父业 经年浸润书斋
  严遨本无子嗣,家业和藏书事业后继无人,因此从老家族人中过继一男,取名谷声。严遨物色继子时称:“只求保我五万卷藏书,则平生愿足。”以藏书为身后之头等要事。心诚则灵,养子谷声没有辜负期待,勤耕苦学,惜书如命,助严家成就了文化史上一桩大业。在严谷声手中,贲园藏书最终进入公藏达到11万余卷合35028册213件。(引自《四川省图书馆记事·四川省图书馆建馆八十周年纪念文集》)此亦是1951年严氏藏书进入四川省图书馆的数量。
  严谷声(1899-1976年)原名式海,又名谷孙,集藏书、书画鉴赏、版本、目录、金石诸家于一身,为海内外知名的藏书家。1949年后,曾任川西行署特邀人民代表、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其名取意于《诗经·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严遨在建贲园书库开工三年多时病逝,严谷声继承他的衣钵,发扬光大了他的事业。
  严谷声初来成都时已过学龄,严遨为儿子的书斋命名为“时过学斋”,勉励他埋头向学,须臾不可懈怠。严遨辞世时,谷声年仅20岁,但他“能敬承先绪手泽,重以遗言”,守住祖业,在以后数十年间让严氏藏书持续增长而绝无流失。
  严谷声与藏书为伴,兼之聪颖好学,从小有父亲和张森楷等大家耳提面命,授以学问,交游皆学界名流,耳濡目染,蔚然自成大家。他经年累月浸润于书斋,对古籍版本、目录、古代典章制度、风土人情、名人掌故、书画真伪,皆能了然于胸,解难答疑。1935年他结识张大千于北平,张氏对他的学识折服不已。
  严谷声继承父业,藏书、读书、刻印书,使得严氏藏书达到盛况,最终完整进入公藏。
  贲园书库 建筑精雅考究
  严氏故居位于今和平街,清代为骆公祠街,祭祀镇压石达开有功的总督骆秉章的骆公祠即在此街。再早为子龙塘街,是三国名将赵云洗马的地方。严宅三进院落,有花园三处,宅第古雅敞阔,园内花木扶疏,修竹环绕。名士宋育仁在《严处士贲园书库记》中记道:(严遨)“好读书故聚书浸多,乃建书楼三楹搁置部居,颜楼曰 景勋 。复就楼拓址,勾楹外甃,石通户牖,为石库状,所谓史宬者也。”
  严遨于1914年破土动工,仿皇家档案馆皇史宬建贲园书库,历十年建成。贲园尚未建成,严遨病故,继子严谷声继续将书库建成。如今严氏故居已面目全非,贲园书库依然存在。
  贲园书库为一座两层砖石结构的石库状小楼,造型简洁,气韵厚重,建在三进院落最后面的院里,坐北朝南,长约60尺,宽30尺,墙体厚逾尺半。小楼为青砖建筑,歇山式屋顶,双层檐角,出檐粗犷,二楼上端有一石刻匾额,题写“书库”二字。书库四周开有方形小窗户,楼窗左右对称,小巧精致,中间有阳台;墙体之上,所有窗户都装有隔水板,屋檐下修有腰檐,小窗之上设有气窗。楠木制成的门窗皆用铅皮包裹,防潮、防火、防晒都有周全考虑。底楼筑有地下室。楼基座上有一些浮雕,雕刻着卷草、白云、青狮和象。
  1951年,严氏藏书连同贲园书库和宅第售与国有,同时严谷声将自刻版片若干捐公,此宅遂成为四川省图书馆中文部。省图书馆已故研究员田宜超先生参加工作之初曾暂居于此,后来撰文述及:“严氏故居,旧多花木,数亩之间,奇葩吐芬,嘉树涵碧,其昔日之主人名之曰贲园,取《周易》 贲于丘园 之意也。”(田宜超《忆前馆长伍非百》)
  陶亮生曾任严谷声子女的教席,他的《爱国藏书家严谷声》记述:“书库建在花园中……高大宽敞,外甃石,通户牖,为石库状,周围种植银杏、幽篁,冬暖夏凉,清新雅洁。”
  “贲园”的字意,廖平讲取自《周易》贲卦,曰:束帛戋戋,贲者西方之卦。“贲” 读 bi,四声,“贲”有文饰之意。
  时过境迁,严宅昔日的三进院落已了无痕迹,所幸水泥建造的楼群后面,书库依然保留在两株枝干磅礴、直插入云的古银杏树下。以书库功能和藏书规模而言,有人将地处川西的贲园书库与宁波天一阁相比,其实并不妥当。天一阁建于明朝中期,距今有四五百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而贲园书库建于民初,藏书跨晚清和民国两个时代,要晚得多。
  其实,华夏之内可有一比的私家藏书楼是可以找到的,那就是杭州的嘉邺堂。然而以现状相较,贲园书库似乎算不得幸运:天一阁作为独立的文物机构,其规模、境遇,自不待说;嘉邺堂现为浙江省图书馆分馆,园林于外,版藏其中,风采依旧;贲园的藏书还算幸运,入藏四川省图书馆得以收藏和保存,独贲园书库建筑不弃不用,处境尴尬。好在成都市政府于2001年、四川省政府于2007年分别公布,贲园书库为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建筑。
  严遨曾为贲园书库自撰对联一副,并请于右任挥毫写出:
无爵自尊,不官亦贵。
异书满室,其富莫京。

  这应是严氏借贲园书库及藏书言说自己的操守和骄傲。
  藏书之难 在于久藏不散
  “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又难。”这是江南天一阁藏书楼开创人范钦的箴言。严氏藏书晚于天一阁数百年之久。天一阁藏书最富的清前期为7万余卷,而贲园书库的藏书量,张森楷撰《贲园书库目录辑略》,又著录贲园所藏四部之书共计14145种,45982册,115232卷,其藏量甲于蜀中,也强胜清前期的天一阁。
  如前所述,严氏贲园藏书和杭州嘉邺堂更有可比性:书库都是民国前期建筑,嘉邺堂虽晚建几年,但藏书最多时达61万卷,远富于贲园藏书,但到上世纪50年代两处都移交公藏时,嘉邺堂的藏量仅余11万卷,与严氏藏书持平。
  贲园书库所藏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尤以奇书、精刻善本、孤本驰名海内外。其中有孤本宋版《淮南子》《淳化阁双钩字帖》,也有胡林翼、严树森、曾国藩来往信札手稿及用兵的山川地图,刘永福幕僚的《使越日记》,顾炎武《肇域志》手稿,以及四川各地州县志等,皆极珍稀贵重。
  民国时期,民间官方,黑道白道,海内海外,觊觎严氏藏书珍善本者比比皆是,严谷声承继父业,坚守气节,不为利动,历经劫难,将书保存至新中国建立,后全部进入公库。严氏藏书成为四川省图书馆馆藏重要的一部分。据陶亮生回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城防司令部的人和川军军官曾经三次软禁和绑架严谷声,恐吓其家人,令以藏书和宋版书换人。严谷声坚不允家人以书换人,最终蚀财免灾,以钱赎人。
日本侵华时,有日人联系购买严氏藏书,被拒;后来也有美国哈佛大学联系高价购买严氏所藏古籍,仍被坚拒(陶亮生《爱国藏书家严谷声》)。
  整理校勘 精刻印书远播
  严氏父子不仅以藏书为毕生事业,又以刻书精善而著称。纸质、字迹、刻印皆称上品,备受中外称誉。严谷声为了纪念父亲,刊刻《贲园诗钞》,竹纸线装五卷全一册,版阔字大,刻工精谨,开卷悦目,可谓民国雕版之典范。
  贲园所藏音韵典籍浩繁广博,龚向农、向楚历经数度寒暑,进行整理,辑成《音韵学丛书》三十二种一百二十三卷洋洋巨著,专家誉为唐宋以来中国音韵学之大成,并由严谷声聘请名工良匠汇刻印出。这是严氏辑刻古代典籍的得意之作。严谷声曾携籍赴杭州求教于章太炎,太炎先生赞赏不已,亲为之序。这套丛书曾送展德国莱比锡万国博览会,赢得好评。
  贲园书库还有大量文史、医学、经济类藏书。严氏父子皆通中医,却“志在医医,而非医病”,希望通过所藏医书为医家提供更多的文献依据,故贲园藏书中,传统中医典籍极其丰富。大儒廖平精于经学,且于医学颇有钻研,称贲园“富于藏书,于医部尤详”。宋版《圣济总录》,明版《医统正脉》,还有日籍《丹波修堂丛书》,“皆寻常不可多得之书”。严谷声将这批书籍辑录、镌刻为五种,计三十四卷,字数达百万。其中,《金匮伤寒论》《本经逢源》等皆是不可多得之书。任过中医学院院长的名医吴棹仙传道授业,即只选用这套丛书为教本:“以其可靠,避免以讹传讹。”光阴荏苒,岁月流逝,更显这套丛书的珍贵。
  严谷声不惜重金,聘请名匠,翻刻庋藏精品,除馈赠国内图书馆和学者外,还向海外赠书。英、美、法、苏等国不少大图书馆,存有渭南严氏精刻本。抗战期间,苏联政府收到赠书,斯大林亲自签署了答谢状。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图书馆、列宁图书馆均有其刻印本陈列。美国国会图书馆则专门辟有“渭南严氏精刻善本书籍室”。
  书香四溢 贲园传世久远
  四川地方名流及旅川学者如谢无量、林山腴、庞石帚、蒙文通、张森楷、宋育仁、廖平、赵熙、向楚、邵力子、章士钊、于右任、沈尹默、顾颉刚、陈寅恪、张大千、叶浅予、谢稚柳、马季明、朱少滨、陶亮生等,皆曾为严宅上宾,问津贲园藏书。许多名满天下的文人骚客、才子学人,到贲园谈诗论文,挥毫书画。贲园书库初落成时,金正炜即亲题“贲园书库”匾额。张森楷撰《贲园书库目录辑略》,卷后有《坿录》,又收富顺宋育仁撰《严处士贲园书库记》、井研廖平撰《贲园书库记》、华阳林思进撰《贲园书库记》,以及严谷声本人作跋。抗战时期,张大千在严宅一住近两年之久;陈寅恪到成都,亦前往严府,恭谨觐见贲园主人,参访查检藏目,翻阅贲园所藏善本和精刻印本。
  民初,林山腴自请出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是四川图书馆服务的先驱。贲园书库建成虽晚于省图书馆,但藏书在先,于服务社会、促进学术进步方面,并不逊色于图书馆。而以资费充足、书源广进和书的品质而言,又优于同时的图书馆。张森楷以贲园藏书为资料,撰成《通史人表》《廿四史校勘记》《四川省历代地理沿革表》等专著;宋育仁主持纂修洋洋三百余册巨著《重修四川通志》,廖平考订伤寒古本、研究公羊谷梁,皆以贲园藏书作为资料引用的基础。贲园藏书后归属省图书馆,成其馆藏的一部分,保存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进一步彰显,应与贲园主人的初衷暗合。上世纪50年代初,严氏藏书连同贲园书库一并归入四川省图书馆,成为省图书馆古籍藏书重要的一部分,亦属适得其所,为所藏古籍的永久传承和有效利用找到了较好的归途。
  如今的贲园书库隐于成都街巷楼院之中,但它绝不是打眼看去的一座古旧的石楼,那样的平常、与周边环境不相协调。那是一座旧式宅院的一部分,里面曾积蓄了两代藏书家的毕生追求,保存了丰富、珍稀的文化典籍,掠过了若许先贤大家的身影。那又如何不应被视为一座宏富而辉煌的精神殿堂?人不可貌相,楼也这样。

分享,互动!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孔夫子旧书网官方微信(kongfuzijiushuwa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