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西方人有哪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pgl147258 2017-01-22

东、西方人在很多地方上都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1.东方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东方人注重整体、团队关系,而西方人讲究个人贡献主义。在东方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但相对于西方个人的创造贡献往往更偏重。这也是为什么东方人拍照往往背景占多数人物占一定的比例;西方人画面上则以人物为重点,拍出来就跟证件照一样,脸特别大。所以有外国朋友的一定要“提防”他们帮你拍的照片!

2.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东方人曲线思维,喜欢拐弯抹角。东方人做事会考虑很多,摇摆不定;西方人会很肯定自己,果断出击。


3.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他们认为每一个个体在整体中都一样重要;而东方人在整体中往往更看重自己,认为自己远远高于他人。

4.东方人长于整体把握,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东方人擅于归纳,西方人擅于演绎;东方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需要用天平来称量,而中国人只用勺子舀的。


5.在生活中东、西方人的思维也大不相同。西方人不太会受外界的影响,更重于自己的心情,更重于适应跟享受;而东方人则会因为环境的不同表现不同的心情,也会想办法去改变。

中国人是宏观思维,西方人是微观思维的。

从宏观到微观,表现出来的则是强调整体性、统一性,强调集体主义精神,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由大到小,整体意识较强,强调的是秩序、和谐。



从微观到宏观,表现出的来的则是强调个体、强调局部,甚至以局部代替整体,强调个人利益至上,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个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所以就有了狗屁说法,人权大于主权、性自由等等。

中国人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的大一统,西方人的从微观到宏观则决定了分裂的欧洲。

对于中国和欧洲,历史学家有着诸多的比较,其中人们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就是在大致相同的纬度,大致相同的面积(欧洲总面积是930万平方公里,中国的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为什么中国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且5000年延绵不绝,而欧洲却是小国林立始终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欧洲呢?即便是今天的欧盟,也仅仅只是一个松散的国家组织,并且矛盾重重,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和欧洲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中国人是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比较注重整体性。就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是以统一的面貌出现。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分裂的局面,如春秋战国,五代十国,都是小国林立,群雄争锋的时代,之所以在分裂之后能够迅速地回归统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潜意识里有一种大一统的意识,在分裂的时候,能够有人站出来,顺应人民的要求,引导人民重新的回归统一。


首先必须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中西理解世界看待世界的方式的差异。西方的思维方式,重视两个东西,一个是信仰,一个是逻辑。中国的思维方式,也重视两个东西,一个是历史,一个是觉悟。

信仰和逻辑,看似非常矛盾,一个是迷信,一个是理性。但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设法相信一个本无的东西。如果是本有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信了,无需信仰,也无需逻辑。信仰和逻辑,从起源上来看,都是宗教性的,或者说两种宗教手段,就是让人去信仰上帝的,相信上帝的,两种手段。让人去相信神的两种手段。大家一定要清楚,逻辑和信仰是一样的,它的初始目的,就是证明神的存在,就是让人相信和理解神的存在。对神的信仰,起源于什么时候呢?起源于一神教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只有一神教,才需要人全心全意的去信仰。因为一神教的神是一个全能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人对神需要全心全意的信仰,然后神就会没人做他所应许的事。这是一个交易。所以《圣经》又叫“约书”,包括旧约和新约,也就是和上帝签的合同。在多神教时代,人们对神要做的不是信仰,而是祭祀。多神教的神不是全能神,而是无能神,他自己没有力量,没有能力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太阳神并不能保证太阳的正常的升起和落下,植物神也不能保证,植物在来年的春天能正常发芽。神需要人的帮助才能做好他们的事。祭祀就是对神的帮助,是帮助神提高他们的能力的。所以在多神教中神并不是最重要的,祭祀仪式才是最重要的。

从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转换,也是西方的思维方式发生转换,从祭祀、干预,转向信仰、无为。那么逻辑起源什么时候呢?比信仰要晚1000年左右。大约在公元前六七世纪。最早出现在印度,就是婆罗门教的奥义书思想。印度文明起源于雅利安人的入侵,大约和中国商朝的兴起同期,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比一神教的出现时间,稍微早那么一两百年。一开始,雅利安人信的是一种“半多神教”。之所以说是“半多神教”,一方面它有多神教的形式,也是以祭祀仪式为主;另一方面它的基本理念又有一神教的因素,他的神不是无能神,而是全能神。所以,他们的祭祀,并不是帮助神,而是向神祈求,贿赂。但是到了奥义书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印度文化出现了大转向。不重视外在的祭祀了,而重视对神内在的态度了。而且神本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神被抽象化成一个理性,一种智慧,而其他的,人格化的属性则被抽象掉了,被弱化了。这样神就成为一个理性,一个真理,一个智慧。他的名字叫“梵”,也叫“我”。梵是世界的起源和支撑。万事万物都源于“梵”,都是“梵”的幻化。万事万物也必将复归“梵”。

英文学馆 21:25圣言=logos逻各斯……道=神。这是天主教香港思高圣经学会的中文版本。logos的翻译法,有很多版本。这个也是颇有争议的段落。蔡历 21:30

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神启,知识就是神创造的,或者就是神。这意味着,这些知识在他们的历史中是本无的,突然有一天从天而降。对这个他们历史上没有的东西,而且是个好东西。怎么向他的社会普及呢,怎么能够说服让更多的人接受他呢。只能靠神的威力。对于西方而言,人就是对历史的替代。他们没有这段历史,没有产生知识的这段历史,所以他们需要一个神来承载这些知识,传播这些知识。好,接着上边讲。在印度的奥义书思想中,人像万物一样,也是由“梵”幻化的。人是一个小我,“梵”是个大我。小我是对大我的分有,也是大我的幻化。人这个小我,也一定要复归于“梵”这个大我。人生的意义就是发现梵,理解梵。只有这样,才能回归梵,才能和梵合而为一。这就是所谓的“梵我一如”。为了实现“梵我一如”,当时的印度人开发了很多手段,这些手段就叫瑜伽。瑜伽的本意是连接联系,就是与梵连接联系。瑜伽实际上是通神术。通过瑜伽修炼,可以实现与神合二为一。瑜伽有好多种。但最重要的两种是苦行瑜伽和智慧瑜伽。苦行瑜伽就是认为通过各种苦行的修炼,对身体自我折磨,自我摧残的修炼,可以实现焚我一如。需要说明的是,这也是通过身体修炼可以达到超人功能的思想的起源。所以,气功是起源于印度。智慧瑜伽也叫智瑜伽,认为通过思考,内在的思考,可以发现和认识梵。这种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思考,以及对自己内心的思考,你就是沉思、冥思。思考的方法就是逻辑,也是辩证法。之所以叫辩证法,也和辩论有关系。大家都觉得自己发现了梵,他必须向别人证明和说明。别人提出异议,他必须反驳,论证。吵到一定程度,辩证法就出现了固定的形式,而且随着吵架的继续,这些形式也日趋精美和完善,这就是所谓的逻辑。所以,自印度奥义书以来,印度人非常注重逻辑,包括后来的佛教。同时,这种思想也传入希腊。后来希腊哲学融入基督教。

基督教,融合了犹太教和希腊哲学。融合了信仰和逻辑。所以从一开始起,信仰和逻辑的矛盾,就在基督教中存在。只是,基督教是以犹太教上帝为主的,以希腊哲学的真理为辅的。所以也是以信仰为主的,以逻辑为辅的。但是在基督教的发展历史中,又出现了两波逻辑的兴起。第一波出现在大约十世纪以后,他们开始用逻辑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其中托马斯阿奎纳是集大成者。这就是所谓的经院哲学。第二波是出现在近代哲学出现后。企图完全用理性的逻辑,去证明上帝的存在,始作俑者就是笛卡尔。其中,对上帝的逻辑推导过程做得最精彩的是莱布尼茨。也就是说,直到莱布尼茨这个时候,西方的逻辑还是来用来证明神的存在的。是神学,是通神术。莱布尼茨死于18世纪初。

之所以说逻辑起源于印度,而不是希腊,因为在印度能够看到整个演变过程。从吠陀经到奥义书,这个演变路径是很清楚的。而希腊是没有这些的,是突然蹦出来。两个希腊哲学都是突然蹦出来的,而且不在希腊本土产生。

概念定义是逻辑的基础。重逻辑也必然会重概念定义。总之,概念定义、逻辑,都是证明神的存在的。都是用来证明,一个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的存在了。到了商羯罗的的候,八、九世纪,印度人也开始讨厌逻辑了,转向了信仰。商羯罗有一句名言,当你战胜对手时,你最终也会被找到理由被战胜。吵来吵去没意思。

回过头来说,中国。中国的思维模式是重历史和觉悟。历史是什么?就是老祖宗们身上发生的事,是实实在在的事儿。觉悟是什么?是觉悟我本有。道理本来在我心中存在,觉悟就是发现这个道理。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与西方完全相反。中国人认为,知识起源于历史,是从古至今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而且知识本于人心,是人心观察理解世界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人心所本有。

觉悟不是香蕉词,到有一点出口转内销。因为佛教就是建立在觉悟的基础之上的。佛教的觉悟是来源于中国,佛教也是中国的文化西传的产物。因为中国人认为,知识是本于历史的,本于人心的。所以,学习就是学习历史,所谓的前言往行,然后开悟,体悟,感悟。这个过程是不需要逻辑论证的,也不需要概念定义。总之 ,对中国人而言,知识是本有的。而对西方人而言,知识则是本无的。因为知识本无,要接受和推广它,就需要逻辑对论证。

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知识对中国人是本有的,而对西方人是本无的。我的解释是,知识确实是在中国产生的。所以中国对知识产生的历史有清晰的记忆。只是不在西方产生,所以他们没有,知识产生历史的记忆。他们的知识,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为了理解学习和接纳,这些知识,他们发明了神,发明了逻辑。所以说,神和逻辑是对历史的替代。西方人缺乏这段历史,他们不得不用神和逻辑来替代,方便他们去学习这些知识。中国人拥有完整的这段历史。我们无需什么神、什么逻辑,我们只需要学习历史,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接纳知识。

好,今天就讲这么多。明天,再讲心性,今天算是一个铺垫

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西方人重抽象思维。怎么说呢?就是中国人的思想比较古板一点,而西方人脑洞比较大。我觉得这个源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不同吧。

如果,用一种形状来形容中国人的思维,那是正方形,中规中矩。而西方人呢?则是没有规则的,但也不是没有乱来。关于这方面,我们的教育首先就不同。我们中国人的教学是原原本本教授知识,忽视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西方人则是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

想起我们的花样跳绳的体育老师,他说我们这些学生没有主见,他让我们做什么,他怎么教我们,我们就原原本本地去做,根本就没有想过能不能用另一种方法去做。后来那个体育老师让我们自己想办法完成一个跳绳动作,我们弄出了几个不同方式。突然觉得,这个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可以的。

在一次化学实验课上,我们的化学老师批评了我们,说我们的思想呆板,动手能力弱。他就拿西方国家的学生来和我们做比较。他说“你们看看你们动手操作能力怎么这么弱,光是学习书上的知识,一点都不懂变通,你看看人家国外的孩子,这个年龄他们都自己搞科研了。”所以,我觉得我们思维方式确实有点呆板。和西方家不同。

从总体上看,传统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而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则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种不同的侧重和选择,都植根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土壤。

以姓名和地址为例,来说明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的名在前姓在后,比如John Wilson译为约翰·维尔逊,John是名,Wilson是姓。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比如赵明德,姓赵,名明德。

西方的地址顺序是门牌、街道、市、省(州)、国,如13939 South San Antonio Dr,Norwalk,CA 90650,USA,翻译过来是美国加州诺瓦克市圣·安特尼澳街南13939号。中国地址首先是国,然后是省、市、区、街道、门牌,如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南大街196号。

从以上两者的区别可以看出中西方思维的巨大差别。西方人把个体放在首位,先是自己(名),然后才属于某个家族(姓)。描述位置时,先是门牌号,然后才是某个街道、市、省(州)、国。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个体到整体,而中国恰恰相反。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会谈,一般中国人首先会客套两句,然后开始讲整体局势一类的大道理,进而七拐八弯才能说到具体事情;西方人则开门见山,直接谈具体事项。

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行为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中国人在农耕社会领先了千年之久,但近200年多年来却落后了,造成这样的局面不能不说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着莫大的关系。

但是,将历史画卷展开,观察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国文化也养育了庞大的中华民族,也有其辉煌的时光,领先于世界,这也就说明思维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在人类发展的某个节点,适应的程度不同,造成结果的不同。所以,不能以一时之顺逆而断言思维之优劣。

在以信息技术为突破点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的节点上,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甚至是量子物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契合度更高,也许其优势就能够显现出来。

当然,中西结合,进而融合,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更能闪现出思想的火花。

中国人,说话做事更为谨慎,常常顾及别人的感受。国人常说“话,不可说尽,事,不可做尽”,看似圆滑,实则着眼长远和全局,性格隐忍。西方人则较为直接,有啥说啥,一般只考虑自己舒不舒服,也不管别人爱不爱听,错了从来,大不了道个歉了事。东方文化,不论书法或则画画,讲究神韵,型,大多则一笔带过,内涵需要去悟。西方却不然,追求像,一定要清楚的表达,意思一目了然。由于文化不同导致性格差异,处事风格迥异。对待国际事务,中国强调谈,不但要口服,更要心服,以德服人。西方则热衷于制裁,心服不服不重要,口服就行,听我的就ok。一句话,中国人性格温婉隐忍,看重长远,注重战略。而西方人性格直接火爆,看重当下,是战术高手。

1.语言方面。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代表着东方,但中国的语言和西方的语言差异不小。在称呼、问候、表达上等有明显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说法,请别人帮忙前,也要先说点什么,例如汉语里“谢谢”、“对不起”、“请…”,英语里的 Thank you, I’m sorry, Excuse me等。总的来说,这些表达方式十分相近,不会造成什么麻烦。但是,尽管相近,仍有差异。英语里的 Thank you和 Please比汉语的“谢谢”和“请…”用得更加广泛。如果求人帮点小忙,比如借支铅笔,问个路,传个话,叫人来接电话等,中国人常常不说这些客气话,特别是对亲属和好朋友,更不用这样客气。许多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喜欢说Thank you和 Please,没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烦。另一方面,中国人相信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对别人不够尊重。2教育方面

西方的教育的主导思想则是:每个人都是特殊人才。不能因为某学生数学不好,就认定其笨,或许该生会是生物、体育、或音乐、文学等领域的奇才。西式教学,给予所有学生机会去充分发挥个人所长,并锻炼将来在社会上实用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如此培养的学生,越往高处走,才干越能得到发挥。这也是为何西方的高等教育和国家科技水平能领先世界的原因之一。

3.饮食习惯

中餐时,食客们围坐在餐桌旁等饭菜,全过程是:厨师将饭菜做好以后端到餐桌之上,围坐在餐桌旁的进餐人各取所需,各自根据各自的喜好选取相应的饭菜;餐桌上的任何一种饭菜都不属于任何一个食客,大家为了相同的目的聚在同一张餐桌旁,面对相同的饭菜各取所需,解决饥饿问题和生存问题。吃西餐时,食客们围坐在餐桌旁等饭菜,厨师将做好的饭菜分成相应的几份,将每一份饭菜端到相应的食客面前,每个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饭菜。

差别不小。东方人认为杀鸡不用牛刀。但西方人认为,杀鸡可以总牛刀。东方人总是说以少胜多。西方人认为,以多胜少,要集中优势,以多胜少,保证必定成功。东方人总是谈借东风空城计,将成功寄托在小概率事件上。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某某宏大工程竣工,是世界上一大奇迹。真有那么多奇迹吗?西方人认为,不相信奇迹,要相信规律。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

东方人更看重事物表象,西方人更看重事物本质。东方人有头痛医脚的医疗。冬天手足冰冷,中医认为是肾虚,需要补肾补气。西医就会告诉你是血液循环不好,需要加强体育锻炼。西方人就告诉你到底式哪里的问题。

文化差异很大。说都说不完。

1、东方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是”时不说“是”,却说“不是”。“不是”时不说“不是”,却总说“是”。

2、东方人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处,那这个人可怜的。西方人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

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

关于我们如何判断人们的行为,普遍主义认为我们必须坚守那些被我们的文化所普遍认可的标准,特殊主义则认为我们对我们所认识的人有着特别的责任。

普遍主义或准则化(rule-based)行为趋向于抽象化,也意味着平等,因为准则面前人人平等。另外,普遍主义或准则化行为还倾向于抵制任何可能破坏准则的例外行为。

特殊主义的判断则聚焦于当前情形的特殊性。

普遍主义在新教文化中更为流行。在新教文化中,教众通过服从上帝的成文法来与上帝产生联系,在上帝与他的信徒之间没有凡人作为调停者。在这种文化中,没有人(神父)有能力倾听特殊的忏悔,原宥罪行或给予特别优待。而天主教文化则更显著地保持这种宗教特点,更具联系性和特殊性。

普遍文化盛行的国家试图用法庭来调节矛盾。然而,一个国家的普遍主义是多是少取决于准则与什么有关。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帕森斯和希尔斯将个人主义描述为“自我价值取向”,认为集体主义是一种“追求公共利益与目标的价值取向”。

费迪南德·东尼斯认为,个人主义或者说个人取向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从礼俗社会(即以家庭为基础形成的亲密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与人的差别不大)发展为法理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个人必须独立履行任务和承担责任)的过程。亚当·斯密也把劳动分工视为个性化。马克思·韦伯则给个体主义赋予了多重含义:尊严、自主、隐私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社会学家贝尔认为现代主义会削弱美国工业发展的根基。信息在信奉集体主义的社会里能得到更快的传播。贝尔和纳尔逊发现,现代社会正经历着从重视“部落亲情”、排斥个人主义逐渐向容纳个人主义并优先考虑高层集体目标的实现的“普遍关爱”的阶段转变。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在19世纪提出要协调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集体主义的原始形式表现为:全社会的人们有共同的价值观,没有人敢于偏离这个道德束缚,个人意志受集体的支配。迪尔凯姆把这种形式称为“机械团结”,并认为由于这种整合不能使用工业社会对劳动分工的要求,它正越来越丧失存在的基础。

情感型文化与情感中立型文化

在情感中立型文化里,人们一般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感受;相反,情感型的人则更愿意即使宣泄自己的情绪。

言语交流:西方社会很重视言语交流,文字处理系统和图片处理系统都是为了支持言语交流而开发的。一旦停止说话,便会感到紧张和不自在;东方语言倾向于静默式的交流,在他们看来,在谈论自己前花些时间消化从别人那儿获取的信息是对对方的尊重

声调:对于信奉情感中立型文化的社会而言,发言者如果在讲话中声音忽高忽低,就表明他不严肃。自我克制表示尊重。通常,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他谈话时的声调越低越平稳。

专一型文化和扩散型文化

在专一型的文化里,经理人员会区别对待与下属的工作关系和别的关系。

在扩散型文化里,不同的生活空间、不同的个性层面间趋向于相互渗透和影响。

心理学家科特·卢因用同心圆来表达人的个性。在这些同心圆里,不同的圈层代表不同的“生活空间”或“个性层面”。最接近圆心的圈层代表个人和隐私的生活空间,最外缘的圈层则是与他人共享的公共空间。

美国人的公共空间远大于其私人空间,并被细分为若干部分。每个美国公民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地位和声誉。接受别人进入自己的公共空间不是一个非常大的承诺,它意味着仅仅因为有限的目标你们“认识”了。

与德国式的卢因圈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进入德国人的生活空间的通道被一条实现阻隔。进入这个生活空间远比进入美国人的生活空间困难,并且需要获得对方的许可。且德国人的公共空间更小。

当U型文化与G型文化相交时,在U型文化里被视为公共的事物在G型文化里或许会被视为是高度私人化的,这就产生了“危险区”。

在专一型文化里,由于人们相对狭小的私人领域与公共生活空间是截然分开的,他们有充足的自由来坦率说话。“不要用个人化的观点来看待事情”的处事方式很盛行。 但在扩散型文化里,人们正是为了避免丢面子才花如此长的时间来达成共识,他们认为必须避免个人冲突,因为参与者都会从个人的视角出发来看待事情。

我们如何确定身份地位:成就性取向与归属性取向

在一些社会中,根据个人的成就来确定他的身份地位,这种方式称为成就(自致)地位;另一些人的社会地位则取决于他的年龄、阶层、性别、教育等属性,这种称为归属(先赋)地位。

怎样管理时间:顺序与同步

对时间的不同认识:把时间看做顺序的,由发生过的一系列时间组成;时间是同步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交织的,我们现在的行为方式是受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和对过去的以及影响的。

根据时间的概念,我们至少可以提取出两幅图画:一幅是把时间看做由一系列按顺序发生的事件组成的直线,这些事件间的时间间隔遵循一定的规律;另外就是把时间看做重复循环的圆圈,过去、现在和未来因为它们共有的季节更替的特征而被浓缩为一体。

一个极端就是把时间看做一条由点组成的线,点和点之间的间隔距离是固定的,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由它发生之前或之后的间隔的数目确定。在持顺序性时间观念的人看来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改变或打破这种顺序就会令次序性时间观念的人不安。

同步性时间观念要求人们同时做几件事。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认为同步性时间观念是“多重节奏的”,意在强调同时进行的事件的数量。终极目标是既定的、唯一的,但实现它的途径却有很多个,而且彼此之间可以相互替代。相反,对于持顺序性时间观念的人来说,对每件事他们都会预先确立一条“关键途径”,以确保每件事能按时完成,他们不希望杯突发事件打乱日程安排或计划。

持久性的关系用情感和记忆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在一起,人们把它当作一种永久性的伙伴关系。在持同步性时间观念的文化里,人们更趋向于集体主义和特殊主义取向。

持顺序性时间观念的人则更倾向于把关系看做功利性的。不同时间段间的间隔也将方法和目的划分开来。因此,高薪酬是促进业绩提升的方法。人际关系是促进各方收入提高、增加组织利润收入的渠道。未来重要,是因为现在是实现它的方法。重要的结果是近期的未来。

顺序性文化(更注重过去)里,上级会考虑员工在前一段时间内的表现。在更信奉同步性文化(更注重未来)的组织机构里,员工会因为他们与上司的良好关系而得到好评或提升。因为在这种文化里,上级认为与员工的关系是经历了时间的涤荡建立起来的,而且这种关系还能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顺其自然还是控制自然

商业社会对自然主要存在两种态度。一种认为人类应该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意志来控制自然,称为“内部控制论”;另一种则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员,应该服从自然的法则、指南和力量,称为“外部控制论”。

在外控性行为中,行为者的参考点位于自身之外。但并不排斥竞争或对手,而是用一种更有效的方式结合了对手的力量达到和谐。(日本柔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