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我,骂我,千万别不理我

 小蓝2266 2017-01-24

我身边朋友丽丽跟我描述了她最近遇到的麻烦事。丽丽逛街回来,把购买的衣服一件一件的抖落出来给小志看,而小志呢正在看足球比赛,哪儿有心思看她的衣服呀,就随便的兑付了几句,这可把丽丽惹毛啦,砰地一声甩了门,然后就把小志关刀卧室外面不让进啦。这个时候小志也火大啦,在门外骂了几句,结果最后是在客厅里睡了一宿,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好奇怪啊,老婆主动去买了早点来招呼小志起床吃饭。那小志其实很不理解,他不知道老婆为什么老是为小事生气,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很耗经力啊。其实在他看来,那都不是事儿。这事儿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其实,这是小志的爱人在寻求安抚呢。TA人就沟通理论的鼻祖艾瑞克·伯恩把人们在精神层面想要得到认可的这种需求叫做安抚。安抚使TA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专业术语。安抚既包括正面安抚,也包括负面安抚。那小志的爱人她寻求的呢就是负面安抚。




正面安抚,它是直接的、恰当的而且与情境相宜的。正面安抚能使对方产生自身良好、有活力、灵敏和重要的感觉。更深层的正面安抚能够增强人的幸福感,使人有愉悦感,比如,友好的称赞,真诚的问候。


而负面安抚是带给人不愉悦的感受,比如批评,指责、辱骂、体罚等等。既然如此,那小志的老婆为什么要寻求负面安抚呢?明明在吵架的过程中自己也很难受、很受伤啊。为什么不寻求正面安抚,而要用吵架的方法呢?这就是俗话说的没事儿找抽型的,这是不是就是在找虐啊?


寻求负面安抚的背后往往都和个体早期和父母的互动中得不到正面安抚有关系。一般情况下,人们当然喜欢正面的安抚,但若得不到,那就会通过寻求负面安抚的方式来寻求明面上的安抚,因为完全没有安抚的话,事实上我们是完全活不下去的。




1945年,有一位心理学家对一些刚出生3个月的孩子送到寄养机构然后观察,他发现他们虽然得到的丰富的食物和妥善的照顾,但是因为缺乏安抚,他们的社交行为却呈现很多负面的成长,他们会生病甚至死亡。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他们拿老鼠做实验,把他们分成两组,放进同样的盒子里边。对其中一组只是简单的喂养。而另一组的就每天除了喂饱之外呢,还要轻轻电击几次。一段时间以后呢,实验者非常惊奇的发现,被电击的那组老鼠居然比另一组活的好的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负面安抚好过没有安抚。所以为了避免零安抚或得不到正面安抚,那么我们就会寻找负面安抚。


安抚作为人类生存的精神食粮,就好比人们在物质层面对食物的需求一样。当然人们都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吃到山珍海味,但是在吃不到的情况下,粗茶淡饭也好过空肚子。那同样的人们在精神层面得不到正面安抚就会去寻求负面安抚。



比如有的孩子会通过制造麻烦和捣乱来寻求负面安抚。那比如生活中,有的家长回到家会一直玩儿手机,孩子就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吸引家长的注意,家长看到孩子不听话就会把孩子臭骂一通,孩子反而消停了。这个孩子很希望和妈妈有一个很良好的互动,但是怎么都不能引起妈妈的注意,所以他就故意捣乱,用淘气的方式引起妈妈的臭骂来获得负面安抚。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通过捣乱啊、做小坏事啊来寻求父母的关注,我们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这段时间我们给孩子的关注度不够啦。同时我们都需要像孩子学习如何去表达自己安抚的需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