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冒怎么艾灸?感冒的艾灸治疗方法!

 玉辉顿阳 2017-01-24

【病症概述】

感冒是感受风邪病毒而致鼻、鼻咽、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并可蔓延累及眼结膜、鼻窦、中耳、喉、支气管、肺等器官,也可引起咽喉扁桃体周围肿胀。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之分。普通感冒,又称伤风,轻者称为“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是由感受风邪所致。流行性感冒,又称时行感冒,是由感受时邪而得,发病率较高,并呈地区性流行。临床常见证侯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等外感症状为特征。感冒之症,四时皆可发生,而以春冬季节更为多见。在易感季节,发病率甚高,尤其是流感,每因病毒变异,人群抵抗力低下时更有强烈的传染性,常可引起广泛流行。

【病理阐述】

中医认为感冒主要是由于感受以风邪为主的外邪所致,故感冒俗称“伤风”。当气候突然变化,冷暖失常时,或起居不节、劳累过度、汗出当风时,风邪最易侵袭人体而发病。“风为百病之长”,一般风邪由皮毛或口鼻而入,首先先伤及肺卫,出现表证。风邪作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常夹杂着其他外邪一同侵犯人体,如风夹寒、夹暑、夹湿、夹燥、夹热等。不同季节,风邪兼夹不同时令之气,如冬季多见风寒,春季多见风热,夏季多夹暑热,夏、秋之间的梅雨季节多夹湿邪,秋季多兼燥邪。另外,四季气候失常,如春应温而反寒,冬应寒而反暖,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这种气候突变、寒温失常的情况,也正是风邪兼夹时令之气侵入人体发生感冒的致病因素。

感冒虽属外感时邪而得,但与人体的自身的健康状况不无关系。《内经》中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证治汇补》亦云:“有平昔元气虚弱,表腠疏松,略有不谨,即显风证者……”,人体卫外功能的强弱,禀赋素质的阴阳偏差,是病与不病,或同病而异症的根本原因。

【灸疗辨证】

1.风寒型

(1)症状表现:恶寒发热,寒重热轻,微热或不热,无汗,鼻痒频嚏,鼻流清涕,鼻塞声重,喉痒咳嗽,痰白清稀,头痛,遍体关节酸楚。舌苔白,脉浮紧。

(2)灸疗原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主要取足太阳、手太阴、督脉经穴。

(3)灸疗处方:肺俞、风门、大椎、列缺、风池、神阙。

(4)随症加穴:①鼻塞者,加迎香;②喉痒者,加天突;③头痛者,加合谷;④无汗者,加大杼。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每日灸1~2次。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日灸1~2次。

③葱豉糊敷灸:取生姜60g,豆豉10g,食盐30g,葱白适量,将诸药捣碎成糊状备用。施灸时可将新捣制的药糊贴于脐窝(神阙),先用塑料布覆盖,再用纱布固定,最后以热水袋热敷其上。每日可换敷2次。

④白芥子敷灸:白芥子60g,研成细末备用。敷灸时取细末适量,用鸡蛋清调成糊状,贴敷神阙穴或大椎穴。

(6)方义说明:肺俞、风门疏调太阳经气,散风寒解表邪;大椎为诸阳之会,为解表退热要穴;列缺为手太阴络穴,擅长宣肺气;风池为阳维、足少阳会穴,阳维主阳主表,能疏解表邪,止头痛。风寒一去,则感冒诸症自除。

2.风热型

(1)症状表现:发热较高,稍恶寒,鼻塞流浊涕,咽痛喉痒,咳嗽痰黄,多汗,口干欲饮,头痛而胀。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咽红或乳蛾肿大。

(2)灸疗原则:疏风清热解表。以取手阳明、督脉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曲池、合谷、大椎、外关、尺泽、神阙。

(4)随症加穴:①鼻塞涕多者,加列缺;②头痛甚者,加风池。

(5)灸疗方法:

①针上加灸:每次选3~4穴,采用提插泻法,然后针上加灸,每穴2~3壮。

②薄荷敷灸:取薄荷、荆芥、淡豆豉各10g,共研细末,水调或蜜调成糊状,贴敷大椎穴或神阙,纱布固定。

③避瘟散敷灸:取绿豆粉300g,白芷30g,生石膏300g,滑石30g,麝香3g,甘油45g,薄荷水36g,先将前4味药共研极细末,再兑入后4味药,调匀密贮备用。敷灸时将1g药粉用冷水或白酒调膏,分别敷贴于囟会、太阳穴上,以胶布固定。每日敷灸1次,5次为1疗程。

(6)方义说明:合谷、曲池分别为手阳明原穴和合穴,手阳明与手太阴相为表里,二穴合用清热疏散表邪;大椎属督脉,亦能解表退热;神阙属任脉,能“主治百病;外关为手少阳之络,通于阳维,能疏风清热;尺泽为肺经合穴,能清肺热。诸穴配用共奏疏风清热之功。

3.体虚型

(1)症状表现:经常鼻塞流涕,恶风寒或发热,头痛鼻塞,倦怠无力,气短懒言,面色少华,饮食不香,舌质淡,脉濡;或形体消瘦,午后发热形寒,咽痒咳嗽少痰,痰白,头昏心悸,纳呆,舌质红,脉细数。

(2)灸疗原则:益气解表或益阴解表。常用背俞穴,任脉及足阳明经穴。

(3)灸疗处方:肺俞、膏肓俞、气海、足三里、太溪。

(4)随症加穴:参考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处方,根据病情选用。

(5)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取2~3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次。

②针上加灸:每次取2~3穴,针用补法,然后加灸。每穴灸3~4壮。

(6)方义说明:肺俞为肺气聚集转输之所,肺合皮毛;膏肓俞为治虚劳之要穴。灸肺俞、膏肓以培补肺气,灸气海、太溪以充脾肾之气,加之足三里健脾胃、养阴血,再结合疏解表邪之穴同用,感冒自会康复。

感冒辨证分型取穴及灸法列表

症型取穴配穴灸法施灸量

风寒型肺俞、风门、大椎、列缺、风池、神阙。鼻塞者,加迎香;喉痒者,加天突;头痛者,加合谷;无汗者,加大杼。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每日灸1~2次。

艾卷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

葱豉糊敷灸每日换敷2次。

白芥子敷灸

风热型曲池、合谷、大椎、外关、尺泽、神阙。鼻塞涕多者,加列缺;头痛甚者,加风池。针上加灸每次选3~4穴,每穴2~3壮。

薄荷敷灸

避瘟散敷灸每日敷灸1次,5次为1疗程。

体虚型肺俞、膏肓俞、气海、足三里、太溪。艾卷温和灸每次取2~3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次。

针上加灸每穴灸3~4壮。

【补充说明】

1.灸法预防和治疗感冒有一定效果,如配合针刺治疗,可提高疗效。也可配合推拿疗法,如推印堂,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肩井、曲池,按揉合谷等。

2.灸治过程中,如发现继发性细菌感染,如肺炎或其他并发症时,应配其他方法及时治疗。

【文献摘要】

(一)古代灸疗文献

1.《素问·骨空论》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大风汗出,灸譩譆。

2.《甲乙经》

伤寒热盛烦呕,大椎主之。

3.《外台秘要》

崔氏方:崔氏疗伤寒始得一二日方,便可灸顶三壮,又灸大椎三壮,各加至五壮益良,用之验。

4.《扁鹊心书》

肺伤寒:肺伤寒一证……与少阴证同,但不出汗而愈,每发于正二月间,亦头疼,肢节痛,发热恶寒,咳嗽,脉紧,与伤寒略同,但多咳嗽耳……若素虚之人,邪气深入则昏睡谵语,足指冷,脉浮紧,乃死证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可生,不灸必死。……治验:一人患肺伤寒,头痛,发热恶寒,咳嗽,肢节疼,脉沉紧,服华盖散、黄芪建中汤略解,至五日,昏睡谵语,四肢微厥,乃肾气虚也。灸关元百壮,服姜附汤,始汗出愈。

5.《针灸资生经》

伤寒无汗:孔最治热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三壮,即汗出。

凡热痛,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针。……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先取涌泉及太阳井荥。热中少气厥寒灸之,热去,灸涌泉三壮。烦心不嗜食,灸涌泉。热去四逆喘气……皆取侠溪。

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处,第一处,去心下一寸名巨阙。第二处,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处,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十壮,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酌量。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人发中灸绳头,名曰天聪。又灸两颞颥。又灸两风池。又灸肝俞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

6.《世医得效方》

卷一:治阴证伤寒,于脐下一寸半气海穴二七壮,小作艾炷,于脐心以盐填实,灸七壮立效。二寸丹田,三寸关元皆可灸。

治结胸灸法:巴豆十四粒,黄连七寸,连皮用。为末用津唾和成膏,填人脐心,以艾炷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不拘壮数,病去为度。才灸了,便以温汤浸手帕拭之,恐生疮。

灸法: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啬啬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处:第一处去心下一寸名巨阙,第二处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处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壮。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数有异,可绳度,随其长短寸数最佳。取绳从心头骨名鸠尾,头度取脐孔中,曲绳取半,当绳颈名胃管。又中屈半,绳更分为二分,从胃管向上度一分,即是上管。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阙。大人可灸五十壮,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也。若病者三四日以上,以先灸胸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中灸,绳头名日天聪。又灸两颞颥,穴在耳前动处。又灸两风池,穴在项后发际陷中。又灸肝俞,穴在第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灸太冲,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一寸半陷中,三十壮,神验。

7.《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盘石金直刺秘传:伤寒寒战不已:曲池补、关元灸、针补。

8.《神应经》

伤寒部:阴证伤寒,灸神阙二三百壮。

9.《针灸集成》

卷二:阴症伤寒,弥留不能退热,乃中气不足之致,脐中百壮,不愈加灸五十壮。或填盐炼脐。

10.《玉机微义》

《医学发明》曰:《针经》云陷下则灸之。天地间无他,惟阴与阳二气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陷下者,阳气下陷,入阴血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覆其阳,脉证俱见寒在外者,则灸之。《异法方宜论》云:北方之人,宜灸焫也。为冬寒太旺,伏阳在内,皆宜灸之。以至理论,则肾脏主藏阳气在内,冬三月主闭藏是也。若太过则病,固宜就焫。此阳明陷入阴水之中是也。《难经》云:热病在内,取会之气穴。为阳陷入阴中,取阳气通天之窍穴,以火引火而导之,此宜灸焫也。若将有病者,一概灸之,岂不快哉。仲景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又云: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瘅,名火逆也。脉浮热甚而灸之,此为实,实而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又云: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仲景伤寒例。

按:《明堂针经》各条下,所说禁忌明矣。《内经》云:脉之所见,邪之所在。脉沉者,邪气在内。脉浮者,邪气在表。世医只知脉之说,不知病证之禁忌。若表见寒证,身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不渴,欲覆厚衣,常恶寒,手足厥,皮肤干枯,其脉必沉细而迟,但有一二证,皆宜灸之,阳气下陷故也。若身热恶热,时间躁作,或面赤面黄,咽干嗌干口干,舌上黄赤,渴,咽嗌痛,皆热在外也,但有一二证,皆不宜灸。其脉必浮数,或但数而不浮,不可灸,灸之,灾害立生。若有鼻不闻香臭,鼻流清涕,眼睑时痒,或欠或嚏,恶寒,其脉必沉,是脉证相应也。或轻手得弦紧者,是阴伏其阳也,虽面赤,宜灸之。不可居于面赤色,而禁之也。

11.《伤寒治例》

烦躁: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宜灸厥阴穴。

发热:六脉沉细,一息二三至,灸气海、关元。少阴发热,灸太溪。

背恶寒:背恶寒,口中和,须灸关元。

12.《古今医统大全》

卷七:少阴发热,宜灸下穴:太溪。恶寒,关元灸。恶风,风池、风府宜刺。

13.《针灸聚英》

伤寒:发热汗不出,凄凄恶寒,取玉枕、大杼、肝俞、陶道。身热恶寒,后溪。身热汗出足厥冷,取大都。身热头痛食不下,取三焦俞。汗不出,取合谷、后溪、阳池、厉兑、解溪、风池。身热而喘,取三间。余热不尽,取曲池。烦满汗不出,取风池、命门。汗出寒热,取五处、攒竹、上脘。烦心好呕,取巨阙、商丘。身热头痛汗不出,取曲泉。身热进退头痛,取神道、关元、悬颅。六脉沉细,一息二三至,灸气海、关元。少阴发热,灸太溪。有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背恶寒,口中和,灸关元。

14.《医学入门》

附杂病穴法:伤寒……。唯阴症多灸关元穴最为妙。

15.《神灸经纶》

卷三·伤寒宜灸:伤寒汗不出,目红耳聋,胸痛颔肿,口噤,灸侠溪,复溜。

遍身发热,百劳。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常器之云:足太阳膈关二穴,专灸背恶寒……灸五壮。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灸少阴七壮。常器之云:当灸少阴太溪二穴。

16.《针灸逢源》

卷六:伤寒……病者手足厥冷,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灸关元穴。

少阴病,脉沉口燥,舌干而渴、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灸太溪、复溜。

17.《医学纲目》

伤寒四肢热不已,云门三分,灸五壮,肩髃、委中,腰俞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伏地舒身,两手相种支额,从四体,然后取其穴,针入五分,留七呼,灸七十壮。

古代灸治感冒选取穴位及灸法列表

施灸穴位(或部位)灸法来源

大椎、橛骨、譩譆以年为壮数。《素问·骨空论》

大椎《甲乙经》

百会、大椎灸顶三壮,又灸大椎三壮,各加至五壮益良。《外台秘要》

关元灸百壮。《扁鹊心书》

孔最、涌泉、侠溪、巨阙、上脘、中脘、天聪、颞颥、风池、肝俞、太冲孔最灸三壮,涌泉灸三壮,巨阙、上脘、中脘各灸五十壮,肝俞百壮,太冲三十壮。《针灸资生经》

气海、神阙、巨阙、上脘、中脘、天聪、颞颥、风池、肝俞、太冲气海灸十四壮,神阙灸七壮,巨阙、上脘、中脘各灸五十壮,肝俞百壮,太冲三十壮。《世医得效方》

关元《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神阙灸二三百壮。《神应经》

神阙灸百壮,不愈加灸五十壮。《针灸集成》

气海、石门、关元、阳陵泉、太溪《玉机微义》

太溪、关元《伤寒治例》

气海、关元、石门、太溪、巨阙、商丘《古今医统大全》

气海、关元、太溪《针灸聚英》

关元《医学入门》

侠溪、复溜、太溪、太冲、膈关、幽门、交信膈关灸五壮,太溪灸七壮。《神灸经纶》

关元、太溪、复溜太溪、复溜灸七壮。《针灸逢源》

云门、肩髃、委中、腰俞云门灸五壮,肩髃、委中、腰俞灸七十壮。《医学纲目》

(二)现代灸疗文献

1.流感独灸大椎治疗21例 曹仁和 江苏中医杂志 1986,(5):33

治疗方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或用隔姜灸,每次3~5壮,每天2~3次。初起者灸1~2次便可控制,一般灸2~3天可治愈。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表,温灸大椎能提高机体抵抗力,通督解表之功。但风热者禁用。

治疗结果:治疗24例,21例获显效。

2.独灸大椎穴治疗风寒感冒32例 刘佩云 王惠香 山东中医杂志 1996,15(5):218

治疗方法:灸法组:取穴:大椎穴。方法:患者俯卧或端坐低头,医者在其大椎穴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每日1~2次,灸至皮肤红晕略有灼痛感为宜。初期患者灸1~2次便可控制,一般灸1~2天可治愈。针刺组:取穴:大椎穴。方法:患者取俯卧或俯伏坐位,医者取30号1.5寸长毫针在第7颈椎棘突下向上斜刺约0.8~1寸深,留针20分钟。每日1~2次。效果不佳时配用风池穴。初期患者针刺3次左右可控制症状,一般需3~5天左右可冶愈。

治疗结果:疗效标准:治愈:1~2次治疗后,感冒症状全部消失;显效:1~2次治疗后感冒症状明显减轻,3天内症状消失;有效:2~3次治疗后,感冒症状减轻;无效:3~4次治疗后,感冒症状无明显改善。灸法组:32例,治愈26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治愈率81.3%,总有效率96.9%。针刺组:31例,治愈17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7例,治愈率54.8%,总有效率77.4%。

3.隔姜灸治疗感冒愈后背部“透冷气”感 郭之平 山东中医杂志 2002,21(12):751

治疗方法:厚度约0.3㎝姜片,用针在其中央部扎20~30个孔,以利于药力透达穴位。做大艾炷置其上并捏实,点燃后用手背感觉到姜片下面温热时,下垫2层小纱布放置于患者穴位上,病人感觉发烫时,将姜片轻轻抬起,调节到感觉热气向里透达而且能耐受为度。每穴灸2壮,换穴同时更换新姜片。取穴:风门、肺俞,均为双侧。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29例中,治愈20例,占68.9%;显效4例,占13.8%;好转3例,占10.3%;无效2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1%。认为隔姜灸风门、肺俞二穴可鼓舞太阳之气,祛除留恋之寒邪,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4.背俞穴点刺放血配合大椎隔姜灸治疗感冒 马胜 李永芳 马军 中国针灸 2000,(2):128

治疗方法:取肺俞、厥阴俞、脾俞、胃俞、膈俞、大椎穴。患者取伏卧位,暴露背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分别在肺俞、膈俞、胃俞、脾俞、厥阴俞点刺后挤压出血,每穴挤血8~10滴,然后以干棉球擦净血迹,再将大椎穴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放血8~10滴,再将4㎝×4㎝大小,厚0.2㎝的姜片置于大椎穴上,另将艾绒捻制成直径3㎝的艾炷置于姜片上灸,每次灸6壮,每壮燃烧完毕后再更换另1壮。以上方法,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治疗结果:治疗52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1周;风寒感冒34例,风热感冒11例,暑湿感冒7例,痊愈(症状消失)45例,占86.53%;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5例,占9.61%;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2例,占3.84%,总有效率为96.16%。

5.麦粒灸外关治疗感冒120例 胡志平 黄丽雅 中国针灸 1999,(10):612~613

治疗方法:选用优质细艾绒,治疗时搓制成麦粒大小艾炷以备用;另外备若干火柴、创可贴及干净的瓶盖。患者取坐位,将一侧手平放于桌上,手心向下。医者以点灸笔点取外关穴,然后作局部消毒处理,在外关穴上涂以经消毒的凡士林膏,用镊子将搓制好的小艾炷粘在外关穴并点燃。当艾炷燃至患者出现灼痛时,医者以指轻叩穴位四周皮肤,转移患者注意力,以减轻疼痛,待艾炷将燃尽时,用干净之瓶盖将艾火压灭。稍待片刻后,去净艾灰,用同法施灸第2壮,第3壮……以灸穴处皮肤潮红,轻度烧伤为度,最后一壮保留艾灰,然后用创可贴外敷灸处,第2天灸处皮肤出现水泡者为佳。水泡大者可用毫针透刺放净,再以创可贴外敷。治疗期间,患者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腻生冷鱼腥烟酒等,适量饮水,无须服用任何药物,保持施灸处干燥,防止弄破水泡而感染。1周左右灸处结痂脱落,不留瘢痕,一般1次即效,亦可在皮痂脱落后重复施灸。

治疗结果:运用本法治疗的120例均为单纯性感冒,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6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5天。治疗3日后,痊愈94例,占78.3%;有效12例,占10.0%;无效14例,占11.7%,总有效率88.3%。

6.灸法应用举隅 王渝燕 上海针灸杂志 2006,25(2):45

治疗方法:取艾条灸大椎穴20分钟。

治疗结果:感冒症状大减,隔6小时按上法施灸,感冒痊愈,未服任何感冒类药物。

7.拔罐加温和灸治疗风寒感冒 马冀芳 中医外治杂志 2003,12(6):28~29

治疗方法:拔罐法以背部大枢(双)、风门(双)、肺俞(双)、定喘(双)为主,患者俯卧位,用止血钳夹住燃烧的酒精(95%)棉球,在火罐内壁中烧1~2圈后,迅速退出,然后将罐罩在穴位上,每穴停10~15分钟,若恶寒严重者,可采用走罐,选用罐口平滑的大玻璃罐,先在背部督脉、两侧膀胱经涂上凡士林,将罐吸上,以手握住罐底部后边着力,前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上下来回在背部经脉推拉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1天1次,5次为1个疗程。温和灸法取大椎、身柱,将清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约0.5~1寸左右进行温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潮红为度,掌握施灸距离,防止烫伤,以患者周身发热鼻通为佳,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本组20例患者中,治愈14例,好转6例。

8.艾灸为主治疗感冒37例 王霭平 中国针灸 2003,23(10):570

治疗方法:以温和灸为主,主要选穴百会、前顶、复溜(双侧),同时灸治,时间为1~2小时,每日1~2次,施术时若患者体温为38℃以上,可临时先予耳尖放血及背部大椎、肺俞刺络拔罐后再予上述穴位温和灸,施术前后嘱饮温开水适量。

治疗结果: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运用上法治疗3天后进行疗效评定,治愈21例,体温正常,各种症状消失;好转11例,体温正常,各种症状均减轻;无效5例,体温不降或升高,鼻塞流涕等症状未改善,总有效率为86.5%。

9.穴位注射加艾灸治疗风热感冒 卢杰昌 中国针灸 2000,(2):127

治疗方法:穴取大椎、足三里(双侧轮换),用5m1注射器吸取鱼腥草注射液2m1,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每穴注入1m1药液,注射完用棉球按压2分钟,然后用艾条施雀啄灸,每次5~10分钟,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治疗结果:治疗风热感冒87例,治疗3次后痊愈(症状消失)80例,显效(主症消失,仅遗留轻微咳嗽或咯痰)4例,有效(症状较前减轻)3例,总有效率为100%。

10.三伏灸预防感冒80例 林滨 中医杂志 2000,41(6):339

治疗方法:药物组成:根据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所载的自芥子散。本散采用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延胡索各半份,烘干磨粉,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厚约0.5㎝大小饼状,正中放少许麝香,备用。取穴:大椎、风门(双)、肺俞(双)、定喘(双)、膏肓俞(双)。将新鲜生姜切成5分硬币厚,2㎝×2㎝大小的姜片备用,取精细艾绒制作成底阔1㎝大小的圆锥形艾炷数壮,每次敷贴药饼置于大椎、风门行隔姜灸,每穴灸3壮,灸至皮肤潮红为度,然后将做好的药饼置于穴位上,用4㎝×4㎝的风湿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小时,15岁以上者贴6~24小时,于每年夏季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在贴药期间如皮肤感觉特别疼痛者可提前取下。按时取下者,如局部水泡较大,应用消毒针筒穿破水泡、排干,局部搽甲紫即可。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海鲜品。

治疗结果:运用三伏灸治疗1~3年,随访1年后统计,每年感冒<2次为痊愈,2~5次为显效,>6次为无效。本组共80例,治愈44例,占55%;显效27例,占33.8%;无效9例,占11.2%;总有效率为88.8%。

11.敷贴感冒灸治疗感冒53例分析 吴耀持 汪崇淼 中医药学刊 2003,21(4):632

治疗方法:感冒灸治疗组用感冒灸外敷,贴敷于大椎、风门等穴位,每日1贴,连续贴药24小时,总共使用3天。然后,再换药继贴。感冒对照组口服银翘片,每日3次,每次3片,连服3天。感冒灸治疗组53例,痊愈13例,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86.79%,对照组51例,其中痊愈11例,显效16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86.27%。

治疗结果:感冒灸治疗组和对照组间比较P>0.05(RIDIT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证明感冒灸使用方便,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符合自然疗法的理念,因而是一种理想的、值得开发的医疗药物产品。

12.艾灸与火罐治疗感冒的临床观察 杨艳杰 袁绮 文甄君 中国实用医药 2010,5(19):219

治疗方法:艾灸组:取穴:大椎、陶道,第一胸椎旁开0.5寸,1对夹脊穴、足三里。针具:选直径0.3×50mm华佗牌针灸针。药艾条选用(苏州市东方艾绒厂)。操作:取坐位,1对夹脊穴向脊柱方向针刺不易过深,其他穴位垂直进针,平补平泻,针毕每穴均悬灸4~8壮,从根部点燃艾壮,使温热慢慢扩散。1次/d,5次1疗程。火罐组:穴位:大椎、陶道、肺俞 (双)、足三里。火罐选4号玻璃火罐,用95%酒精。操作:取坐位,遵上述穴位进行针刺,肺俞(双)向脊柱方向针刺不易过深,其他穴位垂直进针,平补平泻。针后用针罐法拔罐,大椎、陶道、用一个火罐拔于针刺部位。肺俞穴左右各拔一个火罐,足三里针刺不拔罐,6min后启罐。再用TDP照射颈背部,15min拔针。1次/d,5次1疗程。

治疗结果:评定标准:痊愈:无咳嗽,鼻塞,咽痛,及全身症状;好转:偶有咳嗽,鼻塞,及乏力,疱疹未完全消失;无效:咳嗽,鼻塞,咽痛及全身症状仍明显。火罐组54例,痊愈18例,好转19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8.5%;艾灸组54例,痊愈34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7%。艾灸组明显高于火罐组。

更多艾灸知识、学习艾灸请关注微信jiudaotang1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