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陶寺扁壶朱书文字辨识:晋介

 任万廷 2017-01-24

 《晋》:陶寺扁壶朱书文字辨识:晋介

——兼论陶寺遗址为西王母国所在地

.《晋》卦前传

1.从陶寺遗址说起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300余万平方米,是一处重要的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的史前遗址。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1978年至1984年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6000余平方米,发掘1300余座墓葬,获得一大批重要的随葬品。2002年经过第二轮发掘。

1300余座墓葬,存在明显的金字塔式等级结构。处在塔尖位置的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彩绘龙盘等重要礼器。其中的一座大墓出土随葬品72件套,墓主人极有可能是“王者”级别人物。而占墓葬总数90%的小墓,墓圹仅能容身,死者身无长物,应是社会的平民阶层。

发现并确认了陶寺文化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早期小城南部贵族居址等。早期小城面积56万平方米,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位于中期大城的东北。中期大城是在早期小城基础上向南、向西发展为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宽约1500米的大城,面积达到近280万平方米。同时,在城内发现了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等重要遗迹。

陶寺遗址考古发现,将改写华夏历史,也将改写中国文化史。体现在考古上,证明5000年左右国都的存在。称作国都,其宫殿区、王陵区、城墙、大型礼制建筑区、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民区、王权控制的大型仓储区等,陶寺遗址具备了上述所有功能区划要素。在4200年前的陶寺,社会组织已经进入到国家阶段。文字、礼器、乐器、宫殿都是文明生活方式的精神或物质表象,是文明的构成要素。

陶寺遗址出土王者之器彩绘龙盘。陶寺遗址6座早期大墓中,有5座各出土一件彩绘龙盘,这些龙盘于1984年出土,距今4300——4100年。早期大墓长且宽,规模宏大,随葬品在100件以上,包括石磬、鼍鼓、陶鼓、玉钺等。而同时期同墓地的小墓仅容一人,几乎没有任何随葬品,表明等级甚至是阶级已经出现。陶寺贵族和王墓出土的玉器、彩绘陶器、礼乐器组合成比较完备的丧葬礼仪制度,体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和社会内部的等级制度,如龙盘、鼍鼓、陶鼓、彩绘大陶盆、玉兽面等都是王者之器。

陶寺遗址出土一件精巧红铜铸件铜铃,表明陶寺文化时期已经掌握了比较复杂的复合模范铸造金属工艺。

2003年陶寺发现大型圆体夯土建筑,发掘者推测其功能与观天象和祭祀有关。如果这一推测成立,此圆体建筑就应是中国最早的观象台。唐尧时代尧派遣羲和、羲仲管理历法与授时,并测定了一年的天数、二十四节令和四季。《尚书·尧典》就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等历法记载。陶寺遗址“观象台”的发现证实当时“观天授时”活动的存在,印证了《尚书·尧典》上记载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真实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    

陶寺朱书文字的发现,是文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标本。一件陶制残扁壶上书写的文字,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朱书颜料为朱砂,文字笔迹有毛笔笔锋,可知是用毛笔所书。此壶所处时代为陶寺文化晚期(距今4000年左右),比甲骨文早五百多年。

扁壶上书有两个字符,学着们认为一个字符确实形态酷似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文”字,几乎已被多数学者所认定。在扁壶背面还有一个红色的字符,学着们争议比较多,被认为是命、尧、邑、唐、昜等,认为“昜文”,也即“明文”;认为上为土,下为似“兀”的篆体,将其隶定为“堯”的初字。认作是什么字,各有异议,但学者们都几乎是一致性地往尧的身上猜测。

2.陶寺扁壶朱书文字辨识:晋介

 《晋》:陶寺扁壶朱书文字辨识:晋介

《周易·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对爻辞的解释,《象传》讲:“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文言传》讲:“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传统解释九三爻辞的意思是:君子整天勤奋努力,晚上也警惕戒惧。虽有危险也不会有灾难。孔子的解释很不靠谱。像学者们解释陶寺扁壶上的朱书文字,是内心先有了一个“这里是尧帝时期的都城”的设定,便一股脑儿地去往尧的身上对照。孔子研究《周易》也一样,他不是为了弄清楚《周易》本来是做什么的,而是把《周易》拿来,用以解释自己的道德体系。

对于《周易·乾卦》九三爻,应该是这样断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是“君子终日”,不是“终日乾乾”。“君子终日”就可以直接理解为“夸父追日”。《乾卦》爻辞中的君子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夸父,神话传说中的夸父就是《周易·乾》卦中的那位君子。无论称夸父还是君子,都指向伏羲。《<<SPAN style="FONT-SIZE: 26pt">丰>:“日中见斗”、“日中见沬”:用图画画出的“周易”二字》一文中,我们揭示了《周易》概念中“日”不是指太阳而是指候鸟,我们揭示过《夸父追日》神话是演易行为,我们也就要理解到,《周易·乾》卦中的“君子终日”是“君子终鸟”,神话传说的“夸父追日”是“夸父追鸟”。

    “君子终日”:意思是君子去追赶候鸟看候鸟秋天飞往什么地方去了。

《<<SPAN style="FONT-SIZE: 26pt">小畜>:解密不周山:与“周”相对的是“不周”》一文中,我们提出了《周易》中有“周”与“不周”这一对概念。在《周易》中,还存在“终日”与“不终日”这样一对概念。

 《周易·豫卦》六二爻爻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对于“介于石”,传统的解释是耿介如坚石,“不终日”是不待日终。

    秦简《周易》中《豫》卦卦名作“介”。《经典释文》:“介,古文作砎。”《类篇》:“砎,硬也。或从界。”“或从界”意义下的“介于石”,即“界石”。

孔子对《周易·豫卦》六二爻辞的解释在《系辞传》中。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解释《乾》卦中的“终日”时,孔子讲“知至至之,可与几也”。这里解释“不终日”,孔子又“知几其神乎”,“其知几乎”,“君子见几而作”,一个“几”字,可以知道孔子考虑到了“终日”与“不终日”的关联。但孔子对“介于石”的解释,是耿介、刚直不阿,是于上不谄,于下不渎,安静自守,正固如磐石。

也有学者不听孔子话,训“介于石”为“痴疥若已硬如石”,是从身体的疾病上来解释。

“终日”我们解释为君子去追赶候鸟看候鸟秋天飞往什么地方去了,“不终日”的意思便是:没有去追赶候鸟的人。把候鸟还原为“日”,按照“夸父追日”的说法就是:夸父追日去了,还有不曾去追日的女娲他们。

“不曾去追日”或“不曾追日”,进一步简省为“不追日”,怎么样用一幅图像画下来?像《夸父追日》那样:上面一个表示太阳的“〇”,下面一个奔跑着的人。

这个画面已经出现了,就是陶寺扁壶朱书文字中笔画较多的那个画面,那个字。扁壶朱书文字中那个字的下部分,更像是“不终日”的“不”字。由此我们可以确认:陶寺扁壶朱书文字中这个字的字象由下而上形成的字义是:不终日。

在《揭秘山海经》以及《女娲转·释娲》两篇文章中,我们讲到过中国汉字在由图画画面向笔画线条转换过程中,经过了为了统一的整合,本来不同朝向的图画画面,原本可以朝上朝下朝左朝右朝前朝后,转化为文字后都被统一确认“字首,统一将一种设定的字首朝上。从而使得一些汉字的字象、字原面目全非。比如女娲的“娲”字,在作为图画画面表意的时候,其画原出自鸟翼的部分,就有着朝上朝下朝左朝右朝前朝后的不同形态,转化为文字后用线条表意的鸟翼的象,就被强制性地、规定性地“只允许鸟儿朝上飞”。

“不终日”这个字,原来是“不”在下“终”在中“日”在上,假设这个表意“不终日”的字也经历过文字整合,我们试着给以上下颠倒一下,结果是它果然是一个字了:晋。

就是说我们看到的陶寺遗址扁壶朱书文字中那个笔画多的文字,作为汉字,是“晋”字,它的字义,是“不终日”,是不曾去追赶候鸟的人。

有了对陶寺遗址扁壶朱书文字中“晋”字的辨识,结合《周易·豫卦》六二爻“介于石,不终日。贞吉”爻辞,我们就可以惊奇地发现,陶寺遗址扁壶朱书文字中另一个笔画少的文字也在这个爻辞中:“介”。

“晋介”,不是“介晋”。

《经典释文》:“介,古文作砎。”《类篇》:“砎,硬也。或从界。”“或从界”意义下的“介于石”,即“界石”。“晋介”的意思就是:晋人的地界或晋人的地域边界。

3.《晋》卦中王母为西王母

陕西省临汾一带,古称河东,临汾盆地上,汾河横贯由北而南,经洪洞、临汾、襄汾至侯马折向西流后经稷山、河津入黄河。汾河较大支流有:洞过水、高粱水、矞水、平水、古堆水、浍水等。明代以前,这里是著名的食盐产地,有盐产必有沼泽琥珀,做大的湖泊有解池即运城盐池,另外还有王泽、方泽、董泽、晋兴泽、张泽等。除湖泊外,该地区泉眼丰茂,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述,至明末,这里的泉水还是“平地涌出,其大三轮……泉出岩顶,悬流千尺……大旱不涸,隆冬不冻”。

据目前资料,河东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约有400余处,分布区域范围北起洪洞赵城,南至平陆、芮城;西到河津、乡宁,东抵垣曲、翼城,在这里,凡是有临水台地或山前丘陵地带,就有可能找得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或几种文化的共存遗址,现仅曲沃、翼城、垣曲三县的不完全统计数字,新石器文化遗址即达72处。

陶寺类型遗址在河东地区的分布,比较密集的地方在汾水下游的侯马、曲沃、翼城、新绛、襄汾、临汾等地。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鼓类乐器,首推陶寺遗址出土的土鼓和鼍鼓,土鼓在发掘简报中被称为“异形陶器”,在同期其他文化遗址中尚未发现过,是陶寺遗存独具特色的陶器。

从地理形势上看,今翼城县翔山以西,曲沃县汾水以东,浍河以北,翼城、曲沃二县的塔儿山以南,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广约15公里的长形地带,当为晋始封地的中心地带。

据不完全统计,在晋南地区已发现的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遗址有70余处。主要集中在临汾盆地塔儿山周围的汾、浍地带,遗址的分布特征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大、且十分密集。现已发掘过的曲沃县东许聚落遗址,位于汾河以东,浍河以北,滏河以南之平原上,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位于塔儿山以南,滏河以北的翼城县南石、曲沃县方城聚落遗址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位于侯马市东南四公里的浍河两岸的乔山底聚落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距离陶寺遗址都在三、四十公里范围之内。

目前河东地区发现400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正式发掘或试掘的遗址仅有20处左右。

此范围内未经发掘的大型聚落遗址尚有:翼城县天马遗址约500万平方米;古城遗址约120万平方米;郭家坡遗址约105万平方米。曲沃县安古遗址约80万平方米;东下环遗址约80万平方米。翼城县河云遗址约80万平方米;西石桥遗址约56万平方米;南丁遗址约54万平方米。曲沃县西白集西—西白集东遗址约40万平方米。翼城县西王遗址约36万平方米;下高遗址约28万平方米;古居遗址约28万平方米;南垣遗址约24万平方米;感军遗址约20万平方米;牛家坡遗址约15万平方米;南橄遗址约12万平方米。曲沃县西阎遗址约12万平方米等等。此外,在汾河东岸、临汾盆地北端也发现了大面积陶寺文化聚落遗存。

在汾河西岸,这一代还有更为原始的丁村遗址。

这里是周初晋国的始封地。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山西的考古工作者就致力于寻找周初晋国的始封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终于在山西临汾市的翼城县天马村、曲沃县曲村一带发现了晋国早期都城遗址和历代晋侯墓地。

这里是周初晋国的始封地,也是太原的始原地。

太,意思是比大还要大。《骈雅训纂·释名称》载:“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素、大室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小大之大,遂分而为二矣。”《左传·昭公元年》载:“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史记·晋世家》载:“台骀,汾、洮之神也。”《通典》载:“绛州曲沃有台骀神。”《元和郡县志》载:“台骀祠在曲沃西南三十六里。”有台骀神的地方才是“太原”,而不是今天的山西省会太原。王国维认定“太原,正汉河东郡地”。《禹贡》讲大禹治水“既修太原,至于岳阳”,顾颉刚就认为大禹治水之太原“在河东,兼带汾、洮、南障大泽,相当于今山西闻喜一带”。王国维认为:“疑壶口梁岐而往,至霍太山,其地皆谓之太原。”台骀障大泽,大泽即解池。顾炎武提出“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窃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缗之灭,并在翼”,翼即翼城。

我们的认识,不要停留在周初晋国的始封地上,我们懂得了晋字的字源,指向的是《夸父追日》神话中伏羲追赶、观察飞往南方的候鸟去了,指向的是《周易·乾》卦中的“终日者”伏羲,指向的是不曾“终日”者,指向的是女娲,我们就应该明白翼城的这个晋原之地,是女娲在世时期的所在地。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太原的称名,并不是比大还要大的原野,而应该是太昊伏羲之原。

应该没问题,在大泽、王泽、方泽、董泽、晋兴泽、张泽这几个水泽中,或许有《周易·履》卦中华胥氏履大人迹的雷泽。而翼城、翔县等地名,会是我们想到伏羲、女娲身披鸟羽、臂缚鸟翼,混迹于鸿雁雁群之中仰观俯察的情形。

我们在《中孚:<<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26pt; mso-ascii-font-family: ">周易>记述的上古史:五帝皆伪帝》一文中对《中孚》卦上九爻辞:“翰音登于天,贞凶。”有过一下释读:

《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鸡曰翰音。”因此后世解释“翰音”为鸡鸣。《周易集解纂疏》:“翰,高也……鸡鸣必振其羽,故有翰音之象。夫豚鱼知风,鹤知夜半,鸡知旦,皆物之有信者……然鸡能鸣不能上飞,叫旦虽不失时,欲使羽翰之音登闻于天,岂能久乎?”刘沅:“鹤鸣子和,则一体同德以抒其诚;翰音登天,则无实虚声以博其誉,故得失不同也。”

 “翰”字在经文中还有一处,即“白馬翰如”,如果“翰”为“鸡”,那么“白馬翰如”的“翰”怎么解?不至于解释成“马跑得像鸡一样快吧”?

《中孚》卦上九爻实际上是讲:伏羲再也没有归来,女娲登上最高的山峰极顶,遥望远方,发出凄厉的呼叫,并且再也不曾离开山峰极顶一步。以致女娲后裔西王母,就把自己的部落建立在高山之巅,后世典籍所称的昆仑之巅,俗称的“九重天”之上,或许就是为了一个永远的期盼。此谓“中孚”——在心灵上,信守一个永远的承诺!

女娲与女娲后裔之间曾经有过近距离迁徙。伏羲、女娲所居住的晋这个地方,是今天的翼城,女娲后裔迁往高处所建立的西王母国。正是今天开发的陶寺遗址。

王母:《尔雅·释亲》曰:“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程颐曰:“王母,祖母也,谓阴之至尊者,指六五也。”李光地曰:“二五相应者也,以阴应阳,以阳应阴,则有君臣之象,以阴应阴,则有妣妇之象。不曰母而曰王母者,礼重昭穆,故孙祔于祖,则孙妇祔于祖姑。盖以昭穆相配,《易》爻以相配喻相应也。”

于省吾《双剑誃易经新证》卷二:“'王母’一词金文称母或曰王母,王乃尊大之称。”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这王母二字并不是祖母,也不是王与母,更不是所谓西王母,应该就是女酋长。母系制度的残存此其证二。”

郭沫若想到了是“应该就是女酋长”但又否定了是西王母。

《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孔子不谈鬼神,不会把《晋》卦爻辞中的王母解释为西王母。孔子之后2000年,也从来无人有过《晋》卦爻辞中出现的“王母”即是西王母的论断,这也实属正常,因为从来就没有人有能力认识到“晋”这个字的字源竟然就是女娲。

4.释康侯

《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序卦传》“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

《杂卦传》:“晋,昼也。”

《说文》:“晋,进也。日出万物进。从日,从臸。”《说文》解释“晋”字,基本是照搬了《序卦传》的意思。

李光地:“晋,如日之方出;升,如木之方生;渐,则如木之既生,而以渐高大。”俞琰曰:“晋,日之进也;升、渐,木之进也。日出地上,其明进而盛。升、渐,则进而无明盛之象。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二三子问》中,有孔子对《晋》卦卦辞的解释:

《易》曰:“康矦用锡马番庶(蕃庶)、畫(昼)日三接。”孔子曰:此言圣王之安世者也。圣人之正(政),牛参弗服,马恒弗驾,不忧(扰)乘牝马,□□□□□□□□□□□,□粟时至,刍稾不重,故曰“锡马”。圣人之立正(政)也,必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天地橆菑(无困),民不伤,甘露时雨聚降,剽(飘)风苦雨不至,民也相(酉/易)以寿,故曰“番庶”(蕃庶)。圣王各有三公三卿,“畫(昼)日三[接”者],□□□□□者也。

孔子将“康侯”解释为“圣王之安世者”之后,马融、荀爽、虞翻、陆德明、苏轼、朱熹,无不释康为安。

近代以来开始有人认为“康侯”是一个人具体人物,指晋文侯。顾颉刚在《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中又认为《周易·晋》卦卦辞中的“康侯”是卫康叔姬封。于省吾《双剑誃易经新证》说“金文康叔均作康侯”,指 1931年河南浚县辛村卫侯墓出土西周康侯青铜簋铭文有“王朿伐商邑,令康侯啚于卫。”《周书·康诰》载:“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

然而,有一个事实是,康叔之受封及其举动,应该是周公作爻辞以后的事情,不可能被写为爻辞事件。

锡,《说文》:“通赐,予也。”锡马,赏赐良马。蕃庶:《释文》:“蕃,多也。庶,众也。”

“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的传统解释是能安定国家的诸侯蒙受天子赏赐马匹,加之他大力繁衍生民,一天之间获得天子三次接见。

《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象传》说:光明出现于大地之上,这是晋卦的卦象;君子要向日出东方一样彰显自己的德业。

俞琰:“明德,君子固有之德也;自昭者,自有此德而自明之也。人德本明,人欲蔽之,不能不少昏昧,其本然之明,固未尝息。知所以自明,则本然之明,如日之出地,而其昭著初无增损也。《大学》所谓“明明德”,所谓“自明”,与此同旨。”

王阳明:“心之德本无不明,故谓之明德。有时而不明者,蔽于私也。去其私,无不明矣。日之出地,日之自出,天无与焉。君子之明明德,自明之也,人无所与焉。自昭也者,自去其私欲之蔽而已。”

把“晋解释为明出地上,把“康侯”解释为“圣王之安世者”,指出君子要有日出东方一样的道德。其他卦中还有,比如把《恒》卦之“恒”解释为恒其德等。孔子真的够极品,几乎是把《周易》卦爻辞中能够与他的仁义道德联系上的字词,都要处心积虑地用道德去做出一番解释。

我们也认为《晋》卦卦辞中的“康侯”是一位实有其人的历史人物,不过不是周代初期的人物,是夏代中早期的一位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在《周易·恒卦》、《周易·豫》卦中被记述的王恒。

商汤之前的先商历史,契以后是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王恒。王亥、王恒是同一代人。契佐禹治水而受舜始封为侯,进入夏代,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无不受封。

夏启统一部落方国,建立夏朝,却在西王母天国以未得道未被授予天命,同公共战败颛顼未被授予天命而只能称后不能称王一样,夏启也只称后不能称王。启之后是太康,也与共工之子后土一样,不能称王,只能称后太康,后仲康,后少康。史书中记载太康失国,“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不应这么评鉴,太康不入朝,不统领政事,是他的觉悟,是自己知道自己无天命,没有天子资格。到了少康中兴,中间有后羿“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寒浞“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直至少康“有甜十里,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实现少康中兴,期间以近百年,正是王亥、王恒时代。在少康复国“抚其官职”的政策下,王亥、王恒中当有再被封侯者。

康侯,少康所封之侯。

我们在《<</span>>:《周易》中的焦作》一文中论证了王亥是《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牛郎的人物原型。《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牛郎兄弟二人分家时,长兄霸占了房产与马匹等家产,牛郎只分得老牛,这是说王亥、王恒兄弟二人,一个擅长于马,一个擅长于牛。“康侯用锡马蕃庶”,是说此时王恒已经做了西王母手下的弼马温。

“康侯用锡马蕃庶”,意思是康侯王恒用西王母赏赐于他的马匹为西王母国繁殖了更多的马。

“昼日三接”,接见者是西王母,受到接见的人是王恒。

《周易·晋》卦讲的是西王母部落被消灭前后的情形。带领部队消灭西王母部落的,正是为父复仇的王亥之子上甲微。正面描写战争情形的是《周易·豫》卦。《晋》卦内卦讲,战争已经开始了,昏庸而贪恋财富的末代西王母,竟然照看她的财富、财宝去了。《晋》卦外卦讲西王母国灭亡后,残留的西王母部落女巫,遁入深山老林,昼伏夜出,在惊惧胆怯中度日。内卦坤卦为老母,指的是末代西王母。外卦离卦为中女,为西王母后代从战火中侥幸逃出生天的女巫。

解释《周易·晋》卦的钥匙,是《周易·豫卦》六二爻“介于石,不终日”,在《周易·晋》卦,关键是上九爻“晋其角。维用伐邑”,我们要看出这是一场极其残忍的战争。《周易·晋》卦之时,王亥已经被杀数年,传说王恒在王亥被杀后失踪。同样是在正面描写战争场景的《豫》卦里,战斗中极其残酷的杀戮之时,“恒不死”,上甲微才发现王亥死后,王恒不仅活的好好的,并且在西王母天国位列仙班。《晋》卦卦辞写出王恒为西王母部落繁殖马匹,交代的是西王母“裕无咎”的财富,即是她的马匹。

将伏羲追逐观察候鸟的“君子终日”写成是一整天一整天在勤奋工作,将留守家门将伏羲的观察记录整理绘制成册而未曾去追逐候鸟的女娲的“不终日”写成是工作不待日落;“士刲羊无血”,将伏羲的名字“羲”描述成宰羊不见血,“女承筐无实”,将女娲的名字“娲”描述成女人扛着空筐子;紧邻陶寺遗址这个西王母天国,为盗天书而来的王亥的旅居地“焦”,被描述为鸟窝着火了;“月几望”,陶寺遗址由黄帝亲手留下的半圆打型演易台“不周山”,被描述为月亮快圆了……有一个共同点,《周易》中凡是牵涉到神话传说的,全部都被爻辞作者所歪曲。由此,我越来越相信今本《周易》爻辞是出自周部落的文王、周公之手了。只有完全不懂《周易》创立者仰观俯察什么的人,不懂远古华夏神话传说原型的人,将一部图画形式的《周易》改写成文字形式的《周易》的人,才会弄出今天我们所能读到的周易爻辞这个样子。

一部《周易》,其爻辞使用的事件材料,就是从伏羲、女娲创立《周易》,到女娲后裔创立西王母天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完整的巫觋史书。《周易》中的《晋》卦,讲西王母国消亡,《晋》卦应该是这整个巫觋史事的终结部分。

 .爻辞释义

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象》曰: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晋:指人物,指女娲。指女娲后裔所建立的西王母国。摧:紧急行动。西王母国已经知道战争已经来临,只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才可以获得贞祥。罔孚:谁是不遵守号令的人,违反统一行动的人,失去信义的人?而这个人都指向最后一代西王母。裕无咎: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之际,失信的末世王母干什么去了?看护她的财富、财宝去了。她的财富和财宝都还在。《象传》说:战争来临,西王母部落在催促巫觋们统一行动,赶快行动。此时竟然有人单独行动,并且认为自己有正当的理由。西王母的财富、财宝没有受到损失,但却耽误了指挥巫觋们统一行动。末代西王母,是一位贪财误国的昏庸王母。

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象》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

晋如愁如,贞吉。西王母国中的一些女巫在战争来临之前的恐惧犹疑心理。贞吉,这些有恐惧战争心理的女巫没有做出不应该做出的事情,原因是她们承受过西王母的福泽。《象传》说:承受大的福泽,是西王母中且正的大德。

六三:众允,悔亡。《象》曰:众允之,志上行也。

众允,悔亡。西王母部落女巫男觋的战前动员。众人信允,胆怯、惧怕、悔恨等心理消失。《象传》说:众人信允者,心志在于上行。应该是经过战前动员,女巫男觋斗志高昂。《集解》引虞翻曰:“坤为众。允,信也。”传统解释是六三不中不正,处非其位,本当有悔。又近承九四而有孚,远应上九而志上,故曰“众允,悔亡”。

九四:晋如鼫鼠,贞厉。《象》曰:鼫鼠贞厉,位不当也。

“河念有易,有易潜出,”“河伯与有易友善,不忍心邻邦灭亡,让其中许多人暗地转移到别处,别立方国。”《晋》卦上卦中女在西王母战死后,经河伯帮助到别处另立方国,是什么样的情景?

像鼫鼠一样!

鼫鼠,《本草纲目》载:“鼢小居田,而鼫大居山也。”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载:“鼫,原作鼯,赵曦明曰'鼯’当作'鼫’,《尔雅·释兽》:'鼫鼠。’注:'形大如鼠,颈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为(鼠+勺)鼠。’《说文》:'鼫,五伎鼠也,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度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卢文弨曰:“《尔雅释文》:'鼫,或云即蝼蛄也。’《诗·硕鼠正义》引作'鼩’,音瞿。”郝懿行曰:“《困学纪闻·卷五》云:'《隋、唐志》有蔡邕《劝学篇》一卷,《易正义》引之,云:鼫鼠五能,不能成一伎术。’”王利器案:《易晋卦正义》引蔡邕《劝学篇》:“鼫鼠五能,不能成伎。”王注曰:“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度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荀子《劝学篇》:“梧鼠五伎而穷。”

我们可以理解为,一是说由西王母中女所率领的巫觋残部,如惊弓之鸟,虽然在他处深山中另立方国,却过起了鼫鼠一样白天潜伏夜晚活动的日子。二是说西王母死后,《周易》之道从此失传。其部落残部如同“鼫鼠五能,不能成伎”,从此中国无真道。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象》曰:失得勿恤,往有庆也。

悔亡,悔恨消失。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不要再计较战争的胜败失得,离开这毁灭之地、绝望之地,往他处去,才会无所不利。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郭璞注引古本《竹书》:“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王国维、吴其昌、顾颉刚、袁珂等结合《天问》和《易·大壮》六五爻辞和《旅》上九爻辞,推断这段史实大致是王亥初与有易友善,王亥受有易歌舞宴饮款待,将牛羊寄托于有易,被有易所杀,后上甲微向河伯借兵伐有易,灭其国家肆情于妇子。河伯与有易友善,不忍心邻邦灭亡,让其中许多人暗地转移到别处,别立方国。

“河念有易,有易潜出,”“河伯与有易友善,不忍心邻邦灭亡,让其中许多人暗地转移到别处,别立方国。”《晋》卦下卦为坤为老母,指的是西王母;上卦为离为中女。西王母战死后,河伯帮助西王母部落中的中女潜出,到别处另立方国。

爻辞说往吉无不利,《象传》说前往会有喜庆。

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象》曰:维用伐邑,道未光也。

内卦坤卦下爻、中爻、上爻讲了在战争来临之际西王母国的内部情形,外卦上爻讲西王母国在战后被消灭的悲惨场景。晋其角,传统释义莫名其妙地解释为上进到了头角。我们用一段文字来说明什么是“晋其角”:

陶寺晚期,当城址废弃之后,发生了毁坏前期大墓的奇特现象。比如2005年陶寺遗址发掘的4座大墓均在晚期遭到彻底的捣毁,墓主人的尸骨、棺椁、随葬品被随处抛弃。从遗址第3层还出土有不少随葬品的情况看,当时毁墓抛尸的目的并不一定是盗掘古墓、追求昂贵的随葬物品,而是对墓葬主人所代表阶层的一种切肤之痛的报复行为。发掘的墓葬出土陶器具有明显的中期特征,因此墓葬的年代定在陶寺中期为宜。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址中也发现了晚期阶段的社会暴力现象,晚期灰沟里出土6层人头骨,总计30余个头骨,另有散乱的人骨个体约40-50人,其中以男性青壮年为多,在灰沟的第3层还出土一具35岁左右的女性完整骨架,被折颈残害致死,并在阴道部位插入一只牛角。

史前时期暴力遗迹在考古学中并不少见,但是像陶寺遗址的这类遗迹往往难以以一般的军事冲突来解释,比较合理的推测应该是在陶寺遗址的中晚期之交,随着权力的更易和城址的废弃,显然也发生了不同族群或者说国家内不同阶层之间的暴力事件。

“在灰沟的第3层还出土一具35岁左右的女性完整骨架,被折颈残害致死,并在阴道部位插入一只牛角”,这就是晋卦外卦上爻所记述的“晋其角”。

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学者们感觉到了陶寺遗址晚期的那场战争不像是正常的战争。里面有着一种强烈的复仇因素,但学着们不懂得读不懂《周易》就最终解释不清楚中国文化与文明,他们不知道陶寺遗址晚期的战争,正是上甲微为父亲王亥复仇的战争。先商部落对西王母部落的这场战争毁灭,厉吉,无咎,贞吝……几乎是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学者们甚至想到这场战争可能是部落内部的阶级反抗,《周易》爻辞在这里讲明了是伐邑,是侵略,是侵伐。

《象》曰:维用伐邑,道未光也。这场战争即便是复仇之战,也不是正义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