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联和粮食

 好了明理 2017-01-26

苏联和粮食

作者:惜人绵绵

苏联和粮食

苏联在世界史上一个伟大的国家,不可回避的国家,当年谁都不会想到一个庞然大物突然的就倒下了。

在苏联历史上,上世纪70年代可算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时期。这一时期,苏联政局稳定,在与美国的军事争霸中也不落下风。然而就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苏联却多次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曾经的苏联是当时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化肥农药当之无愧的强国第一(因为石油产业的发达)。

1923-1927年苏联全面工业化,从一个农业发达国家极速转变为工业国家,在改革之前既没有足够的国内储蓄,也没有可借用的外国储蓄,唯一能够提供原始资本积累的就是占国家经济主要部分的农业。高速工业化向农民索取了劳动力和食物,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却导致轻工业无法向农民提供消费产品来交换他们的粮食。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转向工业和城市,使得农民必须提供更多的粮食,而自己能保留的部分却更小。同时,还要养活数目日益庞大的红军,农民的境况日益恶化。

在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土地的农民可以拒绝这样的不平等交换,而要求合理的价格,情况也正是这样发生的。1923-1927年,工业产品的价格虚高产能过剩,而且大大高过农产品价格,导致农民不愿向国家卖粮。1927年,农民卖出的粮食只占收获总量的13%,而在1913年,这一比例是26%。这样,农民保持了较高的生活水平,但工业化的积累却断了来源。

在这样的情况下,斯大林认定传统的农业模式不足以支持工业化的积累需求,必须搞强制性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土地、生产工具和牲畜公有化,迫使农民转变为无产工人,为工业发展提供原始资金积累和足够的工人。结果是农民宁愿杀掉牲畜,也不愿无偿地交给集体农庄。从1928-1933年的集体农庄推行期,苏联的耕牛从3070万头,下降到1960万头,羊从亿只剧减到5000万只,马从3350万匹降到1660万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大量农民破产。

高度工业化又促使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和房价高涨,房价高涨有反而促使羊吃人的圈地运动高涨。

30年代不到20年的时间,苏联从世界最大粮食生产国出口国,最大粮食出口能占时间40%还多,迅速成为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房价增值几十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离谱的地步。

无限的从加盟共和国和农民处无限索取,集中发展俄罗斯地区,加盟共和国很多国家衣不遮体,食不裹腹,这也是后来很多独立出去的国家仇恨俄罗斯的根本原因。

进入60年代后,工业品大量生产,因为是配给经济,国家以产品实际价值数倍强行兑换农民粮食。但是经过多年的圈地运动,粮食已经严重不够用了,最厉害的一年,苏联以国家三分之一的黄金储备买粮食。

因为农民已经无油水可捞了,苏联什么多?石油!大量出口石油和能源。领导层依然过着奢靡的生活,光首都的房价就能买半个美国·············

7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的粮食危机,世界粮食减产三分之一,苏联粮食进口占比超6成,1981年4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秘密访问沙特。凯西曾在二战中从事对德国的经济战工作,成效斐然。双方开始策划如何利用石油武器对付苏联。石油战发动。

苏联在内忧外患、债台高筑、财政濒危、众叛亲离的险恶环境之下,已经滑向了全面的政权危机的边缘。

所谓的中国商人粮食换飞机,一包粮食换卡车什么的就是说的这个时候,下面作为现在的中国人就比较了解了。

1991年12月25日

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一个伟大的帝国,被饿死了!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