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除夕知多少

 天道国学 2017-01-27

?


 



文言版《説文解字》:除,殿陛也。从阜,余聲。     

白话版《说文解字》:除,殿阶。字形采用“左耳旁”(阜),“余”是声旁。 


字源解说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屋舍、旅馆。,篆文(阜,石阶)(余,简易屋舍),表示屋前台阶。



造字本义:屋舍门前的台阶


隶书将篆文的“阜”写成“左耳旁”



词汇分类


①本义,名词:屋舍门前的台阶。 本义只见于古文( 阶除 庭除 )


除,殿阶也。——《说文》


自前殿南下椒除。——《汉书 · 王莽传》


登自东除。——张衡《东京赋》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汉书 · 李广苏建传》


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世说新语 · 政事》


②动词:在皇宫的台阶上拜授官职。 义项只见于古文


初除之官。——《汉书 · 景帝纪》


予除右丞相兼柩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③动词:去掉,删去,排斥。 除尘 除污 除害 除名 除夜 除夕 除非 除了 除却 除外 除暴安良 除旧布新 / 铲除 根除 减除 排除 消除


斩草除根


除恶务本。——《书 · 泰誓》


由帅其属而修除。——《周礼 · 典祀》


诛乱除害。——《史记 · 秦始皇本纪》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战国策 · 燕策》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张溥《五人墓碑记》


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袁枚《祭妹文》


④动词:一种数学计算方法。



文言版《説文解字》: 夕,莫也。从月半見。凡夕之屬皆从夕。     

 

白话版《说文解字》: 夕,太阳下山。字形依据“月”字变形,像月亮半隐半现。所有与夕相关的字,都采用“夕”作边旁。      


字源解说



”与“”同源,后来分化。甲骨文、金文将“月”的字形减去一短竖指事符号,表示月上黄昏,月光不明。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略有所变形。


造字本义:月亮初显的黄昏



日初出为*  ;月初出为“”;月高人静为*  。


词汇分类


①本义,名词:月亮初显的黄昏。


夕,莫也。——《说文》


日之夕矣。——《诗 · 王风 · 君子于役》


初昏为夕。——《书 · 洪范 · 五行》注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宋 · 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


②名词:夜,晚上。 / 除夕 前夕 风雨之夕


今夕何夕。——《诗 · 唐风 · 绸缪》


以永今夕。——《诗 · 小雅 · 白驹》


以朝夕燕出入。——《周礼 · 道仆》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易 · 乾》


朝而不夕。——《左传 · 成公十二年》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除夕的来历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的起源 


据记载,有关除夕最早的相关庆祝活动在夏代已经开始。作为除旧布新的大节,它确立在汉朝。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相应地,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除夕又称“年三十”、“大年夜”、“除日”“除夜”。时至今日,除夕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而形成一个广义的新春佳节。起先,除夕单指这一天的夜晚,除日则指白天。后来,通常把这一天统称为“除日”或“除夕”。其实除夕或除日,其意义关键在一个“除”字。首先,“除”有“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也是“月穷岁尽之日”,因此还有“岁除”、“岁尽”、“年关”、“暮年”等别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除灾难、祈福呈祥而展开。



另外,“除”还有驱魔除恶的一层意思。古代的社会,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的健康无法保障,加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春季流行病侵袭之际,使得百姓不得安宁。古人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便将疾病等灾害归之具有魔力的怪物,因之祛灾除害也成为一种生活主题。传说中的“年”和其他妖魔鬼怪一样,怕火光烟雾、怕爆响、怕药酒、怕热闹的场面,于是,在年关来临之际开展祛傩、饮屠苏、挂桃符和燃放烟花爆竹等驱除鬼怪与疫病,祈求生活安康太平的系列活动,并逐渐成了以“除”为主题的各种民间风俗。


除夕的传说


关于除夕的来历有很多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流传最广的是:很早以前,一个名叫“夕”的妖怪,在人间吃人犯乱无恶不作,尤其是见到漂亮的女孩子,晚上就去糟蹋。老百姓对之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决心为民除害。可“夕”神出鬼没,白天不出现,等到太阳落山了才出来害人,半夜又不见了,没人知道他的住处。就这样,七郎找了一年,直到夏历腊月三十这一天,他来到一个地大、人多、姑娘也多的镇上,心想“夕”可能会来。



于是,他找来镇上的人们商量,让大家做好准备,晚上不要睡觉再找些敲得响的东西守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并点起火光把“夕”吓出来除掉。果然,这天晚上“夕”出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人们纷纷点起火把、灯笼,把黑夜照得跟白昼一般。“夕”被吓得四处奔逃,可哪里还逃得脱,后腿被七郎放出的猎狗紧紧地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放箭,把“夕”射死了。从此,人们就把夏历腊月三十叫做“除夕”。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