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扫盲】中国历史上的战列舰——定远级战列舰

 不沉俾斯麦 2017-01-28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4-4-10 17:01 编辑

本文用到词汇的中英对照表
战列舰(Battleship)
巡洋舰(Cruiser)
巡航舰(Frigate)
轻巡航舰(Corvette)
巡逻舰(Sloop)
炮舰(Gun-brig)
炮艇(Gun boat)
主力舰(Capital ship)


先说说战列舰(Battleship)这个单词,Battleship或者说Battle-ship,就是line-of-battle ship的简写,这是18世纪而不是19世纪,就已经发明出现的单词(牛津词典,Battleship的词源:Origin:late 18th century: shortening of line-of-battle ship, originally with reference to the largest wooden warships. http://www./definition/english/battleship?q=battleship),自古有之。而line-of-battle ship就是Ship of the line的另一种形式,不懂的自行维基:http://en./wiki/Ship_of_the_line

像胜利号(http://en./wiki/HMS_Victory)那样的玩意既可以叫Ship of the line,也可以叫line-of-battle ship,还可以简写作Battleship

所以,说Battleship是战舰,Ship of the line是战列舰的说法,可以休矣。Battleship和Ship of the line,这两个词压根就是一码事


谈Battleship必然绕不开风帆时代的分类体系:http://en./wiki/Rating_system_of_the_Royal_Navy。简单来说,18世纪末19世纪初军舰的分类和称呼方式,是按照炮甲板层数和火炮数量来划分的。


其中:
一等到三等,通常拥有两到三层以上炮甲板,能够拥有足够的空间和位置去安装大量火炮的,被称作战列舰(英语:Ship of the line);
四等舰属于是战列舰和巡航舰之间过渡的灰色地带。
五等到六等,通常是单层炮甲板,被称为巡航舰(Frigate)或者轻巡航舰(Corvette),相当于后世一等巡洋舰和二等巡洋舰的前身;



Frigate这个词,在祖上可是相当牛逼的存在,就是战列巡洋舰见了也得叫声爷爷。后世却被护卫舰(Escort)篡夺,这种恬不知耻的行径,是二战中加拿大那帮土包子民兵首先叫出来的,可能出于鼓舞生活环境极为恶劣的护航舰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需要。就像共匪几千人就敢自号Army Group一样


其他还有不入流品的巡逻舰(Sloop,相当于后世三等巡洋舰的前身)、炮舰(Gun-brig,嗯?还是炮舰的前身)、浮炮台(Floating battery,后世Monitor等长相千奇百怪的玩意被归于此类)等等打杂舰。

到了铁甲舰问世的时候,有铁甲Frigate,有铁甲Corvette,还有铁甲sloop,甚至有铁甲浮炮台,却为何独独没有出现铁甲line-of-battle ship?

前面说了,按照当时传统的标准,炮多的才能被称作战列舰,当时铁骨木壳船的船体占总重的比例都在50%以上,可以说没剩下多少重量能够分配给动力、装甲、火力。由于铁的密度较高,若给炮甲板数较多的战列舰全部覆盖上足够面积的铁甲的话,重心过高GM值捉鸡很容易成为风翻战列舰。那么,建造高干舷的伟大的三到四层炮甲板一等铁甲战列舰就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所以,铁甲舰船型只好选用干舷较低只有一到两层炮甲板的巡航舰船型

这些因为技术原因而建造的铁甲Frigate,铁甲Corvette,铁甲sloop,耗费巨资(勇士号铁甲巡航舰比当时任何战列舰都要巨大昂贵),并不是设计用来执行Frigate\Corvette\sloop传统的保交破交任务的(当然也不是说不能),而是充当主力舰进行主力会战,打上门去进行近岸封锁。凭借刀枪不入的装甲,这些特别能挨打,特别能战斗,战力超群的家伙,传统的line-of-battle ship照面之后也会被放翻。

这其中,铁甲sloop不过是铁甲Corvette的阉割版,铁甲Corvette不过是铁甲Frigate的阉割版。所以,铁甲舰这个概念是非常混乱的,下到浮炮台,上到战列舰,都能冠以铁甲舰的称呼。

铁甲舰(Ironclad ship)是怎么样一个概念呢?与之相类似的是当代常说的盾舰的概念。铁甲sloop铁甲Corvette铁甲Frigate就好比当代的宙斯盾护卫舰,宙斯盾驱逐舰,宙斯盾巡洋舰一样。随着时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宙斯盾系统成本体积重量不断降低装舰率不断增加。到了天下无盾的时候,宙斯盾舰,作为一个曾经烜赫一时的称呼,就像历史上的雷达哨舰一样,自然而然就会消失


到了1870年代,因为炮塔/炮台舰少量大口径重炮的大量装舰,船舷列炮舰那种依照火炮数量的旧分类体系已经无法准确划分舰种,也就无法区分评估战力的强弱,旧体制失去现实价值后自然土崩瓦解。就好像冷战时期导弹巡洋舰的主炮是76毫米一样,已经不能用二战时巡洋舰的套路来划下道来一样。

而Cruiser和Battleship,则是另外一个体系下的分类方法,都是以任务导向为标准的分类体系,大概在1870年代末开始出现,在1880年代流行。

1876年,皇家海军主计长(第三海务大臣)威廉·休斯顿·斯图尔特将军(http://en./wiki/William_Houston_Stewart)在纳尔逊级被甲巡洋舰2号舰(http://en./wiki/Nelson_class_cruiser)下水仪式上的演讲,将不列颠海军舰船分成三种类型,装甲化战列舰,装甲化巡洋舰和无防护巡洋舰

出自J.W. King于1881年写的The war-ships and navies of the world; containing a complete andconcise descrip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motive power, and armaments of themodern war-ships of all the navies of the world; naval artillery, marineengines, boilers, torpedoes, and torpedo-boats.,第182页。



谈到此,就不能不提战列舰(Battleship)同在一个分类体系下的好基友巡洋舰(Cruiser),Cruiser词源来源于荷兰语,最初是指“单舰巡航”的意思。在18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时期,cruiser这个词,更多的指一种角色,而不是舰种,如果一艘74炮三等战列舰单独行动,那么就可以被称作Cruiser。米醋南北战争时期,南部军有几条著名的cruiser,阿拉巴马号(CSS Alabama)和佛罗里达号(CSS Florida )。在19世纪中叶,用后来的话来说,应该翻译成袭击舰的意思。于是后来Cruiser(巡洋舰)用于命名专搞贸易破坏或者贸易保护的家伙,其活动特征一般是:单干。而作为一种舰种称谓,大概在1870年代末开始出现,在1880年代流行。

再来看看约翰·比勒的Birth of theBattleship: British Capital Ship Design 1870-1881,巴纳贝(http://en./wiki/Nathaniel_Barnaby)是什么江湖地位,无需赘言


因为义大利又(为什么要用又字?)不按常理出牌搞了个全新的架空设计,一种全穹甲的一等军舰——意大利亚级(发明穹甲),英国佬再次凌乱了,这种军舰没有传统的水线装甲,也就无法用传统的铁甲舰来称呼定义,只能勉为其难地叫Battleship吧。此时,英国佬再次跟风设计的Battleship也是凌乱的,没有固定标准,但毫无疑问的是在巴纳贝的文件书信中,这都是一种主力舰。





巨像级战列舰http://en./wiki/Colossus_class_battleship_(1882) ,才是英国第一艘复兴古称的战列舰


其实,书名说明一切



所以说综上所述,某些小白所认为的英国人把皇权级才开始叫Battleship,不过是无知的小白认识罢了。巨像级战列舰,才是英国是英国第一艘复兴古称的战列舰。甚至夸张一点假如追封祖上三代,结构没大区别的英弗莱息白也能被称作战列舰。



历史上英国人把巨像级 http://en./wiki/Colossus_class_battleship_(1882)       都叫成战列舰了,属性无大区别的定远级到底是不是战列舰,还不是呼之欲出么



有人说:“定远是铁甲舰,不是战列舰”
前面说了,英国早在1880年代就在巨像级上复兴了战列舰的称呼。我呸,英国人叫得,清国人叫不得?按照这种逻辑,俄国人直到1907年才拥有战列舰(Линейный корабль),法国人更可怜,直到1922年才拥有战列舰



有小白说:“定远横阵战术船头对敌,不能一舷齐射,算不上战列舰”
我呸,你让胜利号百来门炮来个一舷全齐射给我看看,按照小白的逻辑,胜利号也被战列舰开除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