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版《脂肪肝防治指南》解读(1)——成因与发病率

 茂林之家 2017-01-29

记者 黄薏

转自《大众医学》

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肝病与代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脂肪肝专家委员会,以及《大众医学》编辑部共同编制的全球首部“科普版”《脂肪肝防治指南》曾于2015年3月“全国爱肝日”前后正式发布。

为帮助大家充分认识脂肪肝的“真相”,提高脂肪肝防治意识,维护自身健康,《大众医学》曾特邀《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指南主编庄辉院士和范建高教授,就“科普版指南”中的关键点,作详细解读。本头条号将予以连载。

关键词1:成因

专家解读:当肝细胞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或转运脂肪入血的能力减退,肝细胞内就会堆积大量脂滴,即形成肝脂肪变。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在脂肪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肝脏从血液中摄取游离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随后再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将甘油三酯转运出肝。肝细胞内的脂类主要以脂滴的形式存在。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肝细胞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或转运脂肪入血的能力减退,肝细胞内就会堆积大量脂滴,即形成肝脂肪变。

脂肪肝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将肝组织病理切片染色,若在光学显微镜下出现5%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就可诊断为脂肪肝。脂肪肝时,肝细胞内异常积聚的脂质主要是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50%),其他脂类成分也相应增加,并伴有磷脂/胆固醇酯比例的下降。

与病毒性肝炎一样,脂肪肝也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前者通常起病急、病情重,表现为急性脂肪肝;后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轻微且无特异性,表现为慢性脂肪肝。急性脂肪肝在临床非常少见,目前日益增多的主要是慢性脂肪肝。

在慢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中,可以主要由一种病因引起,也可以由多种病因同时作用或先后参与。肥胖、糖尿病、酒精滥用是目前我国居民脂肪肝的三大病因,营养不良性脂肪肝仅流行于部分经济落后地区,遗传性疾病引起的代谢性脂肪肝非常少见。

关键词2:发病率

专家解读:脂肪肝已经取代病毒性肝病,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第一大肝病。

脂肪性肝病(简称脂肪肝)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疾病,主要包括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各种特殊类型脂肪肝。近10余年来,我国慢性肝病的病因谱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不断下降,普通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已经由原先的9.8%降到7.2%以下;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已降至1%以下长效干扰素和新型强效抗病毒口服药物的问世,又显著提高了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预后,丙型肝炎已能治愈,乙型肝炎也可有效控制其进展。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症和酒精滥用的流行,我国脂肪肝的患病率迅速增长,脂肪肝正成为我国越来越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最近几项基于城市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介于12.5%~35.4%。与过量饮酒相比,脂肪肝与肥胖的关系更为密切,高达80%~90%的脂肪肝患者并不饮酒。由于目前我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脂肪肝的患病率还将进一步上升。

目前,脂肪肝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居民第一大肝脏疾病。由于目前我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脂肪肝的患病率还将进一步上升。

科普版《脂肪肝防治指南》解读(1)——成因与发病率

脂肪肝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肝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