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课研究之'构建以发展高层次思维为核心的学习序列”

 wangzh311 2017-01-30

向你介绍我是谁



大家好,我是“一课研究”第28组成员朱圆圆,来自四川省成都市金苹果公学,很高兴与您在一课研究的微信平台中相遇。

本期内容有哪些

1.轻轻松松听听书: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可以有不同的发展

2.坚持阅读八分钟:“构建以发展高层次思维为核心的学习序列”

3.开开心心笑一笑。

轻轻松松听听书

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潜藏于知识的背后,就像一棵大树的树根,不显山露水,却是根本所在。简单的说,知识是思维的载体,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智慧的生长。

节选自“新思维”小学数学的教育信念

坚持阅读八分钟

张景中院士指出:“我认为,最糟糕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一个公式之后做几十个类似的题目。数学教学改革也不能只着眼于讲什么、不讲什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应该下功夫研究在课本之外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更好的表达方式。不但要教学生算,更要教学生想”。笔者理解,推进课程改革,要摆脱浅层化的教学流程改造和碎片化的教学内容创新,把课程的设计从知识体系转向能力体系,把教学改进与创新从零敲碎打聚焦到核心素养上。

 

一、学习多样化的算法,根据数据特征选择不同的算法。

例如,5+8,既可以看8分5凑成10,也可以看5分8凑成10.特别地,进位加法36式中,两个加数分别大于等于5的有24式,用两个5凑成10对于熟练进位加法有一定的作用。此外,还可以把8看成10,10+5=15,15-2=13,即“进一减补”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进位加法的起点上,就建立起算法选择的观念。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在计算中融入数学方法训练。比如,利用天平平衡的直观,进行等量替换的启蒙训练。

用加法算式表示出一个杯子和几个球一样重,把计算与代换、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结合起来。

又如,以同数连加求和为基础,推算图形(实物)代表的数,培养可逆思考能力,初步渗透代数思维。

再如,以等距搭配的方法,进行构建等式的训练,培养有序思考的习惯,初步渗透模型(结构)思想。

再将这五个数填入下面的方框或圆圈中,使每条线(或每个三角形)上三个数相加的和相等。

学生能把前面构建的等式分别填在上面这些变化的图形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模型思想或结构意识发挥了作用。

以上这些形式的练习,其基础知识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由于呈现形式的变化,联系数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等,这些都是基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以及可能发展的核心素养。







 

二、重视算法的自主探索,加强计算活动中的思考性训练。

比如,乘法分配律a×(b+c)=a×b+a×c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运算定律,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乘法与加法运算的转换,可以实现灵活的运算。“新思维”小学数学在乘法口诀学习时,安排了如下训练:

基于乘法意义的理解和式子之间关系的分析,让 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积累思维活动经验。如,

乘法分配律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基础。进一步,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中,从乘加引出两积之和的运算,以及一位数乘整百数与两位数的题组训练,为概括乘法分配律积累更加丰富的思维活动经验。如,

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之后,引进组块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式与式之间的关系,根据已知条件(算式)对参与运算的数进行拆分,进而实施合理、灵活的运算。如,

学生在运算中积累的基本活动经验,以及建立的选择算法的观念,为后继探索算法多样化打下了基础。如,三位数乘一位数,

几百零几的数乘一位数肯定不会出现叠加进位,在三位数乘一位数中,可以把几百零几的数乘一位数看作一个组块,乘出来的结果作为第一层部分积,再用十位上的数字乘一位数。这样的计算方法,把乘法与加法拆解为两个独立的环节,分解了传统算法中“边乘边加”的难度,是一种通用且方便的算法,其算理核心仍然是乘法分配律。

进一步,在两位数乘法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多样化的算法如,

在学生交流了多样的算法之后,对这些算法进行分类,一类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另一类运用了乘法结合律。进一步讨论哪一类算法比较好,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乘法分配律作为算理核心的重要价值。

     加法与乘法练习密切,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中,通过设计乘法与加法的相互转换,可以丰富学生计算活动中的思考。如,

又如,

等式一边的加数是乘法计算的两个部分积,根据部分积推断两位数乘个位上的数,或者根据部分积推断两个乘数,突出了计算过程中的位值理解,并把数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多种核心数学素养结合在一起。

计算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活动

理想的计算教学,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新思维”小学数学设计的多位数乘法,以乘法分配律为知识的内核,按照“前有蕴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思路设计能力训练,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重视算法的自主探索,加强计算活动中的思考性训练,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课题,它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具体到数学教育中,没有高层次的数学思维能力,改革就迷失了方向。

古希腊教育家普罗塔戈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作为人的独特本质的创新精神释放出来,使其成为能够自觉、自由创造的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再造的重要目标,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创新的基点,努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数学教育的力量。


开开心心笑一笑

仔细的考生

教室里正在进行考试, 对于每个问题学生只要回答“对”或“错”即可。 几乎所有学生都在认真思考并仔细地写上答案,但有一个学生在用抛硬币的方法选择答案。监考老师经过他身边的时候想:“这个学生一定会第一个交卷”。

 一段时间之后,所有学生都交上了试卷,只有这个学生还坐着继续抛他的硬币。老师忍不住走过去问他:

“试卷上的题都做完了吗?”

“是的,都做完了。”

“那你现在在做什么?”

“我正在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审核人: 候燕妍    李晓霞

新年快乐HAPPY NEW YEA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