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病 因

 唐文庆图书馆 2017-01-30

第四章 病  因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六淫邪气为外因:七情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虫兽,金刀等为不内外因。尽管这种分类方法不一定恰当,但对后世影响甚大。除此之外,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又反过来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也属于病因范畴。

中医学认为,临床上没有无原因的证候,任何证候都是在某种原因的影响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反映。中医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临床素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所以,中医学的病因学,不但研究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同时也探讨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凤便更好地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
          第一节;六   淫
    风,寒,暑,湿,燥,火本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简称;六气。由于六气的不断运动变化,决定了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即春风,夏暑《火》,秋燥,冬寒,长夏湿。所以正常的六气并不使人致病。只有四时气候急剧变化,或出现反常气候所谓太过或不及,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或人体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这时六气才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就称为六淫淫,有太过或不正的意思。所以;六淫;又称六邪。为一切外感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1每与季节有关,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湿病,冬季多寒病。但气候的寒热温凉变化相当复杂,并非固定不变,因此同一季节可能有不同性质的外感病,而同一外感病除暑证外,也可出现在不同季节里。
2;每与居住环境有关,如夏天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或从事高温作业,容易中暑;久居湿地或长时间冒雨涉水,易得湿病等。
3;六淫邪气可单独使人致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4;六淫致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互相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热邪不解可以伤阴化燥。
5;六淫邪气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称外感病。此外,还有一些因为脏腑功能或气血津液失调,也出现尖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把它们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一;  风
     风是春天的主气。风邪为病,春季多见。风邪侵犯人体多从皮毛而入,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寒,湿,燥,火《热》等邪致病的先导,故称为,六淫之首。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为阳邪,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故风邪伤人,易侵犯人体上部头面和肌表,并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发热,恶风,汗出,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2;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变化最多,最快。如外感初起,恶寒,无汗,口渴,咽喉肿痛为风热;恶寒发热,口干咽痛,干咳少痰为风燥等。

3;风善行而数变,风性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常病位无定处,游走不定。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关节疼痛无定处,呈游走性,则为风邪偏胜,称;行痹,或,风痹。又如皮肤瘙痒,痒疹散漫无定处,此起彼伏,称为;风瘾疹。
 
              二;  寒
    寒是冬天的主气。寒邪为病,冬季多见。寒邪伤于肌表的,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的,称为;中寒。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寒,故寒为阴邪,易伤人之阳气而呈现寒象。如寒伤于表,卫阳被郁,可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等症;寒中于里,脾阳受损,可出现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四肢不温。
2;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即凝结,阻带,不通的意思。人身气血津液的运行无阻,全赖阳气的推动。当人体遭受寒邪侵袭,阳气受伤,则出现恶寒无汗,或皮肤冻疮,甚致寒盛气血凝滞不通而痛,因此有;寒主疼痛;之说。寒邪束表,可见头痛身疼;寒邪直中,可见脘腹冷痛;寒邪阻滞经络,可见关节疼痛。凡痹证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称为,痛痹,即寒邪偏胜所致。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易使气机收敛,筋脉肌肉拘引。寒侵皮毛腠理,可见毛窍收引,肤起粟粒,恶寒,无汗,脉紧;寒袭肌肉血脉,可见全身颤抖,面色苍白;寒客经络关节,可见肢体蜷缩,拘急不利,冷厥不仁。
4;寒性清澈,临床出现较清稀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均属寒象。台感冒初起,鼻流清涕,属;风寒;咳痰清稀,多为;寒邪束肺;泛吐清水冷涎,为胃受寒邪;大便澄澈清冷,小便清长也属寒象。
 
                   三;  暑
     暑是夏天的主气,是明显的季节性。夏季的热病多称暑病。暑邪致病,轻的为;伤暑,重的为;中暑。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是夏令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故为阳邪。暑邪为病,可出现身热,头痛,烦渴,汗出,脉洪大等一系列火热炎盛征象,是为;伤暑。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邪属阳,易升易散。暑邪伤人,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易伤津,而口渴喜饮,心烦闷乱,小便短赤。在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脱而致气虚,曲子气短乏力。当津气耗伤太过,可使人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冷汗自出,手足厥冷,是为;中暑。
3;暑多挟湿,暑令气候炎热,常又多雨潮湿,所以暑邪伤人,每兼湿邪,常在发热烦渴的同时,兼风头身困重,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四肢倦怠,大便溏泻等证,是为暑湿。
 
                四;   湿
    湿是长夏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湿气最盛,故多湿病。外湿伤人,除与季节有关之外,还与工作,生活环境有关。如长期涉水雨,水中作业,居处潮湿等,也能成为感受湿邪的条件。
1;湿性重浊,重,是沉重,重着之意。湿困于头,则清阳不升,头重如里,昏昏欲睡;湿阻经络,则肢体肿胀,重滞难举,困倦乏力;湿留关节,则滞着不移。如痹证痛有定处,沉重不举,则称为;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不清。湿邪致病,分泌物,排泄物常秽浊不清,如小便混浊,大便溏泄,痢下脓垢,妇女带下粘稠有臭味,疮疡,疱疹破溃流脓淌水等。
2;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不证候,如舌苔垢腻,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滞涩不畅;二是病程,即湿邪不易速去,病程较长,如湿疹,风湿,湿温病证等迁延难愈。
3;湿易伤阳,阻碍气机,湿为孤邪,重着粘滞,最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故湿邪伤阳,最易阻遏脾阳,聚湿为患,泛于皮肤则为水肿,流窜肠胃则泄泻,故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胜则濡泄;之说。湿邪伤人,如湿滞上焦,症见胸膈满闷,头目眩晕,咳嗽多痰,湿阻中焦,症见脘腹痞满,呕恶食少,口粘或甜;湿带下焦,症见小便短涩,大便不爽,便痢脓血,带下水肿等。
 
                  五;  燥
    燥是秋天的方气,故又称秋燥。也有因久睛无雨,骄阳久曝,火热烘烤而致病的。燥邪致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尚热,扰有夏火之余气,多为温燥;深秋已凉,近于冬寒之凉气,多为凉燥。

1;燥易伤津,燥邪为倒流隶之气,其性干涩,最易伤人津液,出现种种干燥证候。常见鼻燥咽干,口唇皱裂,舌上少津,口渴,干咳少痰,大便干结或见皮肤干燥,毛发不荣等,称为;秋燥。如燥而偏热,症见头痛身热,咽痛声嘶,痰中带血,舌红等热象,则为;温炽。如燥而偏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而干等寒象,则为;凉燥。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邪伤人,多以口鼻而入,最易伤肺。燥伤肺,肺失当润,则肺气宣发与隶降功能受到影响,而出现干咳少痰或咯痰不爽,咽干而痛,呼吸不利,喘息胸痛等症,甚则损伤肺络而见鼻衄,痰中带血。
 
                  六;  火
     火为热之极,二者程度不同,性质则一,故火与热常并称。风,寒,湿,燥等邪均能在其病理过程中化热成火,故有;五气皆能化火;之说。这些多见于外感热病,是为外火,也均属实火。
1;火性炎上,火热为阳盛所生,火热之性,燔灼焚焰,升腾上炎,故谓火性炎上。火热之邪伤人,可见壮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又因其性炎上证候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易蒙蔽心窍,扰乱神明,则可见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甚则神昏谵语,所谓;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2;消灼津液,火为热极,热甚燔灼,最易伤津耗液。故火热伤人,临床上除有热象之外,常伴口干,渴喜凉饮,舌干少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一系列津干液少的症状。
3;生风动血,高热伤津,筋脉失养,而引起热极生风,症见高热抽搐。火热邪气易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若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营血阻遏,化腐成脓,则发为痈肿疮疡。
 
          第二节; 疫     疠
   疫疠,又称温疫,疫气,疠气,泪气,异气,疫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致病因素,故名疫气。又以其为病颇重;如有鬼厉之气;故名之为疫气或疠气。’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疫疠不同于六淫。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疫气不同,发病各异,疫疠非单纯一种,所致疾病也多种多样。不同疫疠,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有的可以散发,有的可以引起瘟疫流行。如大头瘟,虾蟆温,疫痧,疫痢,霍乱,白喉,烂喉丹痧,天花等。
2;传染方式各异,疫疠的传染,有从呼吸感受,有从饮食而入,有从肌表内袭。正如,《温疫论》中所说;邪从口鼻而入,呼吸之间,外邪之着人,有自天受之,有传染受之。
3;疫疠的发生与流行,一是与自然界气候的特殊变化有关,如久旱,酷热,淫雨,洪水,山岚瘴气等。二是与环境有关,如动物尸体未及时掩埋,秽恶杂物处理不善,日久腐败,均有利于疫毒的孳生。
           

第三节;七     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七情属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并不是致病因素,但如果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剌激,或某种情志活动过久,超过了人体生理的能调节的范围,引起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阻塞,脏腑功能紊乱,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致病特点如下;

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对人体内脏有不同的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但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怒虽可伤肝,也可伤脾,因肝旺则?脾;忧思虽可伤脾,也可伤心,因;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临床上许多癫狂,痴呆等病,即认为是神志损伤心神所致。情志病中,以伤及心肝脾为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如豁达乐观,可使五脏安和,气机调畅,促进疾病向愈;如忧思郁怒,损伤五脏,影响气机,可使病情恶化。所以正确对待客观事物,解精神负担,是防止七情致病和战胜疾病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节;饮 食,劳 倦
                 一; 饮     食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故饮食所伤主要病及胃,而后累及其他脏腑,发生它病。
1;饮食不节,以适量为宜,过饥过饱都会发生疾病。这种病证,以小儿多见,因小儿进食不知饥饱,而且消化功能又较薄弱所致。若食滞过久,郁而化热,每易酿成,疳积,出现面黄肌瘦,毛发槁,精神痿靡,午后潮热,手足心热,腹大青筋等症。
2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易致脾困纳呆,而助湿,生普,化热,或生痈疡。过食生冷,易伤脾胃阳气,使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偏嗜辛辣,可使胃肠积热而致大便燥结或痔疮下血等。
                   二;  劳      倦
     劳累过度,可损及脾土,耗伤气血,出现食少力衰,神疲懒言,动则气喘,甚至引起内脏二垂。安逸过度,缺少体力活力,会使气血行下畅,脾胃功能呆滞,出现食泊乏力。肢体萎缩等症。另有一种劳损,乃指房事过度《性生活不节》早婚或妇女产育过多,耗伤肾精,而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呜,男子遗精滑泄,女子月经不调,带下等病症,又有别于一般劳倦。
 

            第五节 痰饮  瘀血

痰饮与瘀血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但又能倒果为因,作为一种病邪,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某些脏腑组织而引起疾病,因此也属于致病因素。

一 ;   痰     饮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痰和饮也有区别,中医学认为,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清稀的叫饮,稠厚的叫痰,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1;痰饮的形成,痰饮是水液停聚,不能正常布散,流通和排泄而成。多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影响了水液的正党输布所致。因肺主布散津液,并有通调水道的作用,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通调输布,便可停聚而为水饮;脾主运化水液,若脾脏受邪,或脾气虚弱,运化失职,亦可使水湿不行,停聚而为水饮。肾主蒸化水液,若肾阳不足,不能蒸化水液,则水液停蓄而成水饮。水饮内留,加上寒热,气火等困素,则煎熬,凝聚而成痰。如火热煎熬而成痰,或寒积凝结而为痰,或气道闭塞,饮停聚结而为痰。
2;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可随气而行,全身内外上下无所不至。停留部位不同,症状甚为复杂。所以古人说: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如痰在肺,则多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引起心悸,神昏,癫狂;痰上逆头部,多见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可致咽中梗塞,如有异物;痰在胃脘,多见恶心呕吐,胸脘痞闷;痰在胸胁,多胸满面喘,咳引胁背作痛;痰在四肢,可见四肢麻木疼痛;痰在经脉筋骨,楞生瘰疬,痰核,或阴疽流注,或半身不遂等。
 
                二; 瘀    血
    凡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组织之中,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都称为瘀血。
1 瘀血的形成,造成血液运行不畅,有气虚,气滞,血热,血寒等原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气对血的影响甚大。诸如阳气虚衰,鼓动无力。血的运行可因之而迟滞;气机不利,摁的运行可因之而阻塞。血行迟滞或阻塞均可造成血瘀。偏寒偏热,也是形成瘀血的条件,如寒入于经,经脉收引,血液凝涩不通而瘀滞;热入营血,血热互结,血失濡润,流行不畅而瘀阻。此外,跌仆损伤,离经之血留于体内不能消散,也形成瘀血。
2;瘀血的证候特点,瘀血的证候常随其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如瘀阻于心,可见心悸,心痛,胸闷不畅;瘀阻于肺,咳血;瘀阻肠胃,可见呕血,黑便;瘀阻胞宫,可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

[1]疼痛,瘀血阻滞经脉,不通则痛,故疼痛为瘀血病证的常见症状之一,瘀血致痛的特点是痛如针刺,或锐痛如刀割,拒按,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而顽固,部分患者有得温则舒,遇寒增剧,昼经夜重等特点。

{2}肿块,外伤瘀血,伤处可见表紫色血肿。若体内脏腑组织发生瘀血,则常可在患处触到肿块,如肝脾肿大,宫外孕破裂形成的包块,一些新生的肿块等。瘀血肿块积而不散,又称;症积,与气滞形成的肿块即,瘕聚,之时聚时散截然不同。

{3}紫绀,瘀阻经脉,血行障碍,故外伤局部青紫,血证见爪甲发青,唇色紫绀,舌色紫暗,或见瘀斑瘀点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