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这篇,你就不会觉得金庸小说里的奇门异术玄乎了!

 我心飞扬695 2017-01-30

“北冥神功”、“凌波微步”、“六脉神剑”、“玉女心经”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武林大招,不知道大家看武侠小说的时候会不会幻想着自己也有那些神功呢?会不会像对这些看上去玄乎的奇门异术感到好奇呢?

这些武林神功各不相同,却有一共同点,即都和人体的经脉穴位有关。本期我们就带大家走进武侠世界中的经络腧穴。

经络腧穴是怎么来的呢?

经络腧穴的概念都来源于医疗实践,经络腧穴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现和积累起来的,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初期没有腧穴,也没有做工精良的针具,只是在病痛的局部用兽骨、鱼刺、树枝等做砭刺、叩击、按摩,或用火熏烤等,也就是后来《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以痛为输(腧穴)”有时人们在无意识中还偶然地发现了一些穴位,比如误伤或者按压刺激身体某一部位,其他远离部位的脏器疼痛或者不适得到了缓解或消失。当后来再有类似病痛出现,人们慢慢开始有意识地去刺激这些部位来进行治疗,并慢慢积累了经验。随着对这些刺激部位和治疗作用的不断观察,人们对腧穴的认识逐渐成熟起来,后来就开始对这些部位或刺激点进行命名和定位。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和积累,古代医家对腧穴主治进行分析和归类,将某些作用相似、感传路线一致的腧穴进行归纳整理,就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经络腧穴理论。

假如把经络比喻为一棵大树的话,那么经就是树干,是主干、纵向的;而络就是分支,像网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四经脉的命名

经脉是左右对称的,我们每个人的经脉以身体前后正中线为界左右对称分布,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任督二脉,前正中线就是常说的任脉,后正中线是督脉。十二正经加上任督二脉,就是我们说的“十四经脉”。那么其余的那些经络怎么命名呢?我们! 用手和足表示经络分布在上肢还是下肢,经络外行路线在上肢的就称为手经,在下肢的就称为足经。每个脏腑都有其对应的一条经脉,就以脏腑名称命名,如隶属于肺脏的经脉称之为肺经,隶属于小肠的经脉称之为小肠经。根据阴阳理论和经脉的阴阳属性我们划分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来区分阴阳多少。阳气最旺的是阳明,其次是太阳,接着是少阳;阴气最盛的是太阴,接着是厥阴,最后是少阴。把手足、脏腑、阴阳3个因素综合起来,一条完整的经络名称就产生了,如肺经就是手太阴肺经、小肠经就是手太阳小肠经。那么十二经脉就有6条阴经和6条阳经,也就是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和足三阳。

十四经脉的循行

十四经脉的循行有一定的方向,或上行,或下行。归纳一下规律就是,任脉在前,督脉在后,手三阴经联系胸部,足三阴经联系胸和腹部,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联系头部。任脉和督脉均经会阴部走到头部;手三阴经循行方向是从胸走到手;手三阳经循行方向是从手走到头;足三阴经是从足走到腹;足三阳经是从头走到足。

如果把双手举起来的话,可以找到一个方便的十二经脉记法,就是“阴升阳降”,是指阴经往上走,阳经往下行。

经脉流注顺序是,起于手太阴肺经,肺经从中焦开始,带有水谷之精微,流注于十二经脉,阴阳相贯,首尾相接,如环无端,起到濡养的作用。后世认为督任二脉亦参加流注称为十四经流注规律,即肝经经过督脉注于任脉回到肺中。

由图可知,十四经流注顺序是:经脉循环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手太阴肺经在手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手阳明大肠经在鼻翼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足太阴脾经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手少阴心经在手小指端与手少阳小肠经相接,手太阳小肠经在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足少阴肾经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手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手少阳三焦经在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再从足少阳胆经在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接,然后经脉从足厥阴肝经流注到督脉再到任脉,最后从肺中在注入手太阴肺经。内属脏腑,外连肢节,周而复始。

本文选自《沪上中医名家养生保健指南丛书》之《准妈妈的经络养生》

丛书总主编:施杞

本册主编:黄琴峰

(桃仁 蜗牛 艾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