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99

 淄水渔夫 2017-01-31

 

疫苗适合于所有人吗?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正气强弱。若正气旺盛,邪气不侵,疫苗有利于健康;若正气不足而外邪已经侵袭,或正不胜邪而出现三阴体质,这时若用疫苗,则会出现异常反应。因此说,为了保证疫苗100%的安全,必需要考虑到个体的正气强弱,否则,就是滥用,滥用则往往会在某个体上出现问题。

 

关于雾霾引起的咽喉疼痛、咳嗽,有人提出要用清热解毒,我有不同看法。雾霾不是热毒,而是寒湿邪气,最伤肺阳,特别是在入冬之后吸入雾霾。肺为娇脏,喜温而恶寒,滥用寒凉虽能解一时之苦,却有伤损肺阳之虞。若不分虚实寒热,一味使用苦寒中药,轻则延误病情,重则伤损正气,反易导致慢性咽炎、咳嗽。

 

六、疑难杂症

 

 

有人上半身汗出,下半身几乎无汗,这是下焦虚寒而阳浮于上的表现。古人所谓的水寒不养龙,逼迫真火上浮即是这种情况。更有甚者,下肢冰冷,面色却红润。红斑狼疮患者不少属于此类情况。根本的治法是温阳潜阳,使下焦温暖,则龙雷相火渐可归根。另外,有些高血压患者亦属于此证,需要温潜,而不是凉降。

 

有一肿瘤患者要求,能不能加点补药?我说,您暂时身体不虚,要通阳降浊才好,邪气排出去,正气就能来复。若只顾着用补,一则可能补不进去,二则越补反会越虚。推之,不少人喜补而恶泻,每天吃着大鱼大肉,却不重视排浊。及时排泄浊毒非常重要,浊去则正安,正安则五脏六腑和谐,这才是最高明的补法。

 

曾有一肝癌晚期患者,腹部胀大,医院放弃治疗,当地土医处以散剂,其方有近三十味药,中有瓜蒂,牵牛,甘遂,大戟,商陆,常山等毒药。病人每次服两小勺药粉,服后必腹部剧痛,之后大泻,泻后即安。再服再痛再泻,渐而肿瘤消失。这是重用攻逐,冀邪去而正安。只是攻逐太强,需病人忍耐,亦要正气不虚。

 

癌症晚期,体瘦如柴,病邪泛滥,稍有不慎即易危怠。在病家强忍病痛,求生欲望强烈,在医者不但要有慈悲怜悯之心,更要有高明的医术。非常之病,需非常之手段,若仍用平和之方,恐怕病势难衰,非大毒之剂不能救其性命。医患之间需反复沟通,医者一心赴救,病家安然无悔,纵然出现各种反应,亦不需疑虑。

 

一病人25年前患脑溢血,因不能来诊,嘱其试用续命煮散。此为孙思邈自拟方,孙真人自述“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痑曳,处此方日服四,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此病人服药两周后,记忆力、反应慢及说话不清都有明显好转。再诊时辅以补阳还五汤,黄芪120克,余药各6克,诸症又见减轻,家属欣喜异常。

 

龙曼花:临床多见肾病患者有蛋白尿,它是身体精华外流的表现,中医称水土流失,脾胃主土,主肌肉,也主蛋白,肾主精,主水,故蛋白尿病人,大都伴脾气虚弱,易恐等症。处方吾喜用生黄芪与山茱萸为底方,加强气的固摄功能,巩固脾土,收敛肾精,再依证加减,效果不错。此类患者平时忌多思,少惊吓,少欲……

 

——最后一句甚为关键。所谓三分治,七分养,在此病甚为要紧。@选择中医工作室

 

我曾诊治过数例红斑狼疮引起的高血压,用补肾固本、引火下行、疏泄肝气诸法诸方,效果枉然。仔细观察病状,病本在肾,下肢见肿胀,或冰凉,或皮肤黑色,是肾阳亏于下而相火浮于上。制附片无力温化肾中寒水,水不温则龙不潜。试着换用生附子,从十克开始,久煎两小时,竟有卓效,不少病人血压从此稳定。

 

三个月前我曾诊治一肺癌晚期患者,因肿瘤转移至骨,导致剧烈疼痛及痉挛,西医认为只有一个月生命,兼见高血压,乏力,精神不振。病人每天要用吗啡止痛。试服汤药,其方重用芍药甘草汤及大黄附子汤,配合生龙骨、生牡蛎、葛根、红参、五灵脂、蜈蚣、木瓜等,其中生黄芪重用至120克,药后疼痛完全消失。

 

我曾诊治过数例红斑狼疮引起的高血压,用补肾固本、引火下行、疏泄肝气诸法诸方,效果枉然。仔细观察病状,病本在肾,下肢见肿胀,或冰凉,或皮肤黑色,是肾阳亏于下而相火浮于上。制附片无力温化肾中寒水,水不温则龙不潜。试着换用生附子,从十克开始,久煎两小时,竟有卓效,不少病人血压从此稳定。

 

近日看到某药店宣传:三七、丹参与山楂按3:2:1的比例共研细末,每次三克,日两次,温水冲服,可以软化血管、预防心脑病。此方颇可取。三药都可活血,丹参还有安神作用,山楂能消化食积,尤其善消肉食。三药合用,可以活血化瘀、养心安神,尤其适合于气血运行不畅,而见皮下青筋明显的老年人。

 

 

与朋友喝茶聊天,朋友问我,中医治疗肿瘤的有效率大概有多少?我回答说:近乎百分之百。肿瘤毕竟属大病重病,治愈不容易,但中医取效却不难。肿瘤晚期的剧烈疼痛都可用汤药或针灸,往往速效;放化疗引起巨大的毒副作用,经中医辨证用药,亦有良效;肿瘤的治疗不但在药物,更需要正信正念,中医有优势。

 

有人不理解中医,甚至建议:肿瘤若能手术根治,就千万别找中医。岂不知肿瘤患者本身就正气不足,正虚而邪积,凝滞而成肿瘤。若滥用手术,更损正气,兼易导致血瘀。况且,肿瘤切掉了病就好了吗?持这种观点无异于掩耳盗铃。正气不复,邪浊仍会凝滞。切割绝不可能根治肿瘤,扶正祛邪方是标本兼治之道。

 

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不仅能治感冒发烧,更擅长治疗大病重症,特别是用于治疗各种肿瘤。只要是有不适的症状或舌脉体征,就可依六经而辨证,识其病在何经,则用何经之方。只要辨证无误,用方准确,药对于病,定有显效。当代大医李可即是活用六经方证于大病重症的典范,他的经验弥足珍贵,值得我辈学习。

 

有些人素体肺虚而患哮喘,且易因气候变冷而复发。时逢寒露之后,燥气盛行,肺喜润而恶燥,可于此时及时滋润肺金,有助于缓解哮喘的发作。除辨证处方之外,亦可用饮食调理。提供一个秋燥润肺的食疗方:鸡蛋黄10个,冰糖100克,混合搅匀,加黄酒500毫升,密封保存十日即可服用。每次服一小勺,日服2次。

 

七、生姜红糖水

 

 

有人问,生姜红糖水中可以加红枣吗?当然可以。红枣味甘性温,入脾胃经,其色红又入心经,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红枣内含有环磷酸腺苷,能扩张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营养,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良好作用,而且是一种药效缓和的强壮剂。与生姜红糖同煎,更增其效。

 

八、药酒疗法

 

有朋友跟我说,平时喜欢喝酒,希望能提供一味中药泡酒,既有利于冬天的阳气闭藏,又好喝。我推荐山茱萸,此药既能敛火归于下焦而温中潜阳,又可祛逐周身寒湿之痹,使寒湿邪气不能着人。药与酒配合,既能温阳通阳,又可治疗关节诸痛。而且,此药泡酒后味道甚好,酒色类似葡萄酒,适合于阴寒的冬天养生。

 

平时我常喝点自己制作的药酒。或用复方,或直接取一味中药泡酒。比如,山茱萸,既能敛藏阳气,又可逐寒湿痹痛,且其有酸涩甘苦辛五味,甚是好喝;葛根,能祛风邪,缓筋急,用于防治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更可治疗中风偏瘫;红花,入酒煮服最能活血,泡酒亦有此功。单味药酒其药简力纯,且少有杂味。

 

膏方

 

膏方问答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养生,而入冬后服用膏方即是养生方法之一。在此就网友关注的有关膏方的相关问题合为一辑,以方便大家了解膏方。膏方的疗效除与药方、药材、制作有密切联系外,膏方的服用方法、禁忌、....

 

秋去冬来,又是一年膏方好时节,注重养生的伙伴们看过来价格:580元三瓶包邮,每瓶200毫升。联系电话及微信:15296483855.支付宝:long1007@126.com,如需银行账号的请来短信索取。因工作量较大,需要的请尽量发短信,如转账请截图发来,我们一定会尽快回复和安排发货。

 

冬令进补,膏方最好。中医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时节天地之间阳气升浮,人气亦升浮,当养阳气向外而动;秋冬时节阳气敛藏,人气亦敛藏,当养阳气向内而静。阴为阳之根、阳之居;阳为阴之使、阴之用,入冬之后服膏方可以养阴,阴足则阳能敛而藏之,是为阳根。阳根是健康与寿命之本。@选择中医工作室

 

回复@朝菌不知晦朔---:之所以我推荐入冬后服补肾膏,是因为补肾膏可以敛藏阳气,使阳气归根,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养生方式。冬天我们仍要学习、工作、生活,仍不免有怒悲恐思忧愁恨怨恼烦等负面情绪,这些都会扰动阳气,使阳气外泄,进而影响我们的健康。补肾膏不能调治百病,但可以让我们更健康些。@选择中医__董洪涛

 

有人问,自从入冬后服补肾膏,感觉身体越来越暖和了,补肾膏是不是补阳的药方?我们都知道,冬天要养阴,何谓阴?阴即是阳的闭藏状态,阳气闭藏于五脏之中,即是阴。入冬后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努力闭藏阳气,闭藏得越坚固越深入越好。补肾膏有助于闭藏阳气,使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当然会更健康。

 

董洪涛中医微博集(六)

 

〔养生〕

 

一、四季

 

 

夏至之后,南宁暴热,不少人喜欢呆在空调下。其实,四季各有不同的温度,夏天就是要热起来才好。虽然夏天炎热,汗出不断,但这是自然规律。夏天人气外浮,汗出的同时也可以排出体内郁滞的浊毒,这样对健康有利。所以,我主张夏天不要到处避暑,只要不中暑,能正常休息,精神体力饮食不减,即是正常。

 

进入小暑时节,但南宁反而气温下降,凉风吹起,颇有些秋意。此时正是盛夏,人体处于阳气宣散状态,毛孔已经打开,若骤然受寒,卫气被遏,极易出现营卫失调,导致感冒、周身关节寒痛、身紧、发烧、咳嗽等不适。需服麻黄、桂枝、大葱白、苏叶、羌活类的辛温开表汤药以宣通阳气,祛除寒邪,并可调和营卫。

 

若夏天太热,则汗出过多,既伤阳,也伤阴;若夏天当热而不热,则寒邪闭滞卫气,导致诸寒证。因此,夏天需重视人体与自然的平衡。天太热时则注意避暑,多饮水,亦可服乌梅固本汤,但不可贪凉过度饮冷;天太凉则可艾灸大椎穴,或服麻黄或桂枝类的汤方。关于夏天养生,可参此篇文章。

 

今天为入伏的第一天,从此今天开始进入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三伏天。天地之间气候炎热,对应于人体则是阳气最浮,中阳最虚。因此,三伏天养生要重视养阳,而不能耗阳。建议不吃螃蟹、鱼生等寒性食物,不饮冰啤酒,不吃冰淇淋,冷饮消不了暑气,但会伤损中阳;不要怕出汗而常呆在空调屋;常灸中脘或关元。

 

夏天炎热,人体阳气外浮,蒸迫津液向外疏泄,故汗出。营阴外泄,体内郁滞的热气亦透出肌表,这是人体自动降温避暑。中虚之人若过度出汗,会出现倦怠乏力、纳差神疲等不适,这是相火外泄而致阳损的表现。故中虚之人逢炎暑当重视养阳,养阳之要在于收敛木火,使勿过泄,需用酸甘,乌梅白糖汤颇合其证。

 

可能是入伏之后脾虚湿盛的原因,前几天我发现的自己舌苔略有些黄厚。即取乌梅、生山楂、陈皮各10余克,煎汤睡前温服,服两次而黄厚苔即消失。此方加白糖适量,即可作为酸梅汤晚上服,用于养生最好。酸梅汤能酸甘养阴,收敛浮火,兼可化湿浊,健脾运,最适合于炎夏时节天气炎热,汗出淋漓且胃纳变差者。

 

虽然立秋,但天气仍未完全凉爽。要到处暑之后,清秋方至,此时天清水清风也清。身体不再汗出淋漓,精神也跟着清爽了起来。约上三五好友,或踏青于郊外,或登高于山林,披着一身秋色,裹着一身秋风,纵意山水之间,是为人生一大乐趣。饮食美口,山水悦目,顺应四时之变,感受风景变化,此亦怡养之乐。

 

秋三月,金风渐来,天气清爽;暑湿已去,地气清明。对于每个人来说,在这样的季节里感觉非常舒服。即使是大病患者亦往往病情缓解,且精神舒畅。由此,大病重病患者可借此时及时养生、治病。一则可得天地之助而更容易使五脏六腑平和;二则金气主收,可使浮火归根,特别是精虚于下而火浮于上的诸多疾患。

 

秋天燥气盛行,滋阴可以润燥。滋阴不一定要用麦冬、地黄之类的中药,鸡蛋黄就是一味滋阴的好药。鸡蛋黄性温味甘,除能滋阴之外,兼可宁心安神。用法,取鸡蛋黄一个,搅入温水中(注意,不能用开水,则变成蛋花,失去滋阴安神效果),喝下即可。若阴虚引起失眠、烦躁、精神亢奋等症,都可于睡前服此方。

 

秋天偏燥,可多吃些能养阴的食物。滋阴润燥,蜂蜜颇擅其功。蜂蜜既是可口的食物,也是一味良药,其味甘性平,兼能补虚、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秋燥盛行,可出现皮肤干燥,嘴唇干裂,可每天用温水冲服一杯蜂蜜水,既可润肺之燥,又能治阴虚干咳、肠燥便秘等不适。蜂蜜外涂局部还能治疗口疮及水火烫伤。

 

 

冬天寒冷,阳气潜藏于肾水之中,阳气密藏即称为精气。冬天要藏精,则阳气不至于外泄。若冬天温暖而不寒,或因怕冷而白天穿太多衣服,晚上盖太厚被子,使身体不断汗出,这是把阳根给泄掉了。保暖固然可以御寒,但过于保暖则会使精气暗耗。冬天精气不能深藏,至春天则易发作一些以发热为主的温疫类疾病。

 

我们都知道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足则人能健康,肾气虚败则必难长寿。而且,补肾要趁冬天。为什么冬天要补肾?肾者主水,其中藏有相火。相火旺则水温,水温则相火能温煦五脏六腑,使气化有力,机体有生机和活力。冬天寒冷,寒则水旺,水旺则火或易灭,或易浮。故冬天当温养肾水,使火能敛藏于肾水之中。

 

冬天冰天雪地,天寒地冻,天地之间阴盛极而阳已衰,在人体则易受寒而诸痛发作,在精神则易心火不旺而抑郁。幸好冬天还有太阳,太阳是生命的源头,地球上的任何生命都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太阳而存在。因此,经常晒太阳可以祛寒逐阴,可以通畅阳气,尤其是在严冬时节,若逢晴好的天气不妨多晒太阳。

 

奥地利有人研究发现,每年阳历的十一月及十二月自杀率最高。从中医来看,阳主生机,阴主寂灭,之所以自杀,是因为心火不旺,不能抑阴,致使阴邪弥漫,心神不属。十一月和十二月天地之间阴最盛而阳最弱,阳气不能胜阴,阴阳失去平衡。我临床也观察到,这段时间的抑郁病人明显增多,其原因或亦与此相关。

 

养肾补肾的方法养肾补肾的方法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先天之精,既关乎寿命,又关乎健康,故肾不可不养。按五行之理,冬天水旺,入通于肾,故冬天由肾主时,冬天亦是养肾的好时节。(此理亦可推及他脏: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天阳气....

 

五脏各与四时相联系,肾主水,水旺于冬天。因此,冬天是养肾的好时节。肾为水火之脏,火藏于水中,是为相火。相火固敛而不妄泄,即是肾精充足。冬天当如何养肾呢?养肾即是固密肾精,让火不妄动。其方法不但可服补肾膏,还需在生活、起居、调心等方面重视。可参《养肾补肾的方法》

 

有人问,冬天可以锻炼吗?动能生阳,冬天当然也可以锻炼,锻炼后身体发热,阳气宣通,有益于健康。但冬天锻炼与夏天不同,需注意适度,以后背微汗出为度。微汗出是阴阳平衡,营卫调和的反应,此时锻炼的效果最好。若致大汗淋漓,是妄扰阳气,暗耗肾精了。若遇阴霾、过寒、雨雪冰雹等天气则勿户外锻炼。

 

风者,气也。在《内经》里“风”与“气”相通,一般在体内则为“气”,在身外则称“风”。“风者,百病之长也”,是指生病的外因;而“百病生于气”,则是指患病的内因。推之,所谓中风,不一定是外感风邪,亦可能是气机的厥逆;外风侵袭,最伤正气,风邪入体,其变在气。或风或气,在医者需明审细察。

 

入冬之后,气温降低,万籁俱寂,天地之间阴闭于外,阳藏于内,人与自然相应而阳气亦内藏。因此说,冬天养生要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逆冬藏之道。若仍是象夏天一样做大运动量的锻炼,即是妄动筋骨,导致阳气不能内藏而耗散于外,这就逆了自然规律。短期内或许未见健康受损,但长期如此,易生大病。

 

秋天由肺当令,最容易发生一些与肺相关的疾病,如咳嗽、哮喘、咽喉肿痛、皮肤干燥等等。有人问,既然肺主秋令,逢令应该气旺,气旺怎么容易生病呢?岂不知五脏当令之时,其气若能应时而旺,自然不会受邪;若当令之脏气虚,虚则应时当旺而不旺,邪气乘之,反而容易受邪。由此说,秋季养生重在养肺。

 

 

立冬之日,再谈冬天养生之一。冬天寒冷,寒则伤阳,而万类生命必需依赖阳气,若阳气受损则影响生命,但生物各有其过冬方式。比如,树木则叶落归根;蛇、青蛙、乌龟、蝙蝠、熊等则冬眠;大雁、燕子等迁往暖和的地方;兔子、鹿、狐狸、麻雀、乌鸦等加厚身上的皮毛或羽毛。都是以敛阳归根,保暖避寒为本。

 

立冬之日,再谈冬天养生之二。天地之间逢寒冬则树木凋零,万类萧条,生命都去哪儿了?——都在避寒过冬。人为万物之灵,人比万物更适应冬天,所以人可以在冬天照常工作、学习、生活。但冬天水冰地坼,阳气闭藏,一切生活起居、工作锻炼、精神情绪等活动都当掌握一个原则:无扰乎阳。若扰阳则必然伤肾。

 

立冬之日,再谈冬天养生之三。冬天阳气收敛于地下,虽然外面天寒地冻,但地下却是温暖的。动物知道藏在土里冬眠,不吃不喝,这是养阳,是使阳气归根。受天地规律影响,人的阳气入冬后亦敛藏于肾水之中,此时就不能瞎折腾,比如:冬季长跑、冬练三九、破冰游泳等等,这都是妄耗阳气的行为,是逆反自然。

 

立冬之日,再谈冬天养生之四。不少人冬天会长膘,这是自然现象。其原因有三:冬天温度降低,我们需要多吃些食物以维持体温;冬天阳气内藏,脾的运化功能增强;冬天运动减少,消耗也减少,慢慢就会凸起小肚腩,这有利于顺利度过冬天。况且动物逢冬都会长膘,若担心长膘而在冬天减肥变瘦,这是逆反自然。

 

立冬之日,再谈冬天养生之五。世界上不少国家热衷于搞冬季奥运会,这就要求运动员在严冬里坚持训练,并要在冰雪上展示运动成绩。从中医来看,入冬后阳气是要收要藏的,我们当静以藏阳,而不能剧烈运动以耗阳散阳。由此说,冬天大量运动是逆反自然。当然,夏天若过度运动也会损伤阳气,照样不利于健康。

 

五脏各与四时相联系,肾主水,水旺于冬天。因此,冬天是养肾的好时节。肾为水火之脏,火藏于水中,是为相火。相火固敛而不妄泄,即是肾精充足。冬天当如何养肾呢?养肾即是固密肾精,让火不妄动。其方法不但可服补肾膏,还需在生活、起居、调心等方面重视。

 

今日小雪节气,因斯布鲁克恰逢一场大雪。下雪是天地间的阳气在向地下闭藏,是归根,人亦同此。故在下雪的日子里不要折腾阳气,多些休息,让身心都安静下来,避免烦劳、房事、过度思虑、剧烈运动、大汗淋漓等扰动阳气的行为,也不要有怨怒烦恼等不良情绪,这样有利于借天地之力以促进人体的阳气归根。

 

冬天当冷,夏天当热,这样阳气才能升起来,并降下去,完成一个圆运动。冬天越冷,夏天越热,其阳气升浮降沉运动形成的圆圈越大,人受天地影响,人的阳气圆运动也就越明显,生活在这样的地方越容易健康长寿。由此推之,太靠近赤道或南北极的地方阳气运动的圆圈不大,居住其地的人的寿命亦当受此影响。

 

冬天要寒冷起来,这样阳气才便于归根。有人问,生活在靠近赤道的人怎么办?——越近赤道,天气越热,阳气越浮,越不容易归根。天不帮忙,自己可以努力。比如,晚上按时睡觉是阳气小归根;入冬后保持心静,避免过度锻炼而大汗淋漓,则阳气不至于妄扰;忌辛辣、香燥饮食,可适当吃些黑色的、滋阴的食物。

 

冬令进补,需分地域南北。冬季北方天气寒冷,进补宜温热,羊肉甚好;而南方的冬天气候温和,进补则忌温热,当以清补甘温为佳,如鸡、鱼等。再者,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有虚实寒热之辨,中医养生重视因人而异。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病人尚需随证忌口,绝不能一概逢冬温补。

 

 

入冬后天地阳气敛藏于地下,人亦应之,阳气归根,虚火不再上浮,故会感觉神清气爽。北方多用暖气,屋子很热,甚至是地暖,热气自下而上,虽然让人更舒服,但易增燥气,且使阳气上浮,最不利于阳气闭藏。因此,北方人入冬后反而更容易出现火气上浮的不适症状,如头晕、痘痘、口腔溃疡、耳鸣、心悸等等。

 

在同样的温度下,冬天的北方会比南方感觉舒适些。分析其原因,北方入冬后气候干燥,燥偏阴亦偏阳,且能伤津,会缓解一部分寒气,使寒冷的感觉减轻;而南方气候潮湿,入冬后更兼寒气而成寒湿,寒与湿皆为阴邪,寒湿合至,在人则会感觉刺骨的寒冷。故冬天在防寒的同时,在北方需多防燥,在南方则多防湿。

 

夏天阳气升浮,干扰神明则易致失眠,汗出排毒则皮肤毛孔粗大晦暗;入秋后阳气收敛,诸症缓解,入冬则阳气闭藏,即豁然舒适。因此,我们可借天地阳气的变化以改善自己的健康。比如,夏天多些运动,运动则汗出,有助于皮下的浊毒排出体外;冬天则少动多静,适当补肾,使阳气归根,虚火下潜,人会更健康。

 

现已小雪时节,天气寒冷,又逢雾霾天气,寒邪与湿浊合而杂至,最伤人体阳气。肺主呼吸,雾霾入体,先伤肺阳。素体肺气虚弱,或患有肺病的人千万要远离雾霾,更不能在雾霾中户外锻炼,不但不健身,反而伤损正气,甚至诱发疾病。今日有此新闻:大妈在雾霾中跳广场舞,酷似生化危机现场。真不如回家休息。

 

冬天的屋子里有多少度为合适?冬天寒冷,寒主收引,则人体阳气能闭藏,闭藏即是归根;若暖气开得太足,使屋子里炎热如夏,要穿短袖,甚至汗出,这会导致阳气不能归根而上浮。由此说,冬天的屋子里要稍微凉些,以穿毛衣感觉舒适为度。以我自己的体会,大约1520度最好,太冷则不舒服,太热则影响入眠。

 

入冬之后,天气渐寒,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容易发作。因寒为阴邪,会耗伤阳气;且寒主收引,会使脉管拘急。老年人平素阳气偏虚,猝然遭逢寒邪,正不胜邪,寒邪直入手少阴心经,导致心阳暴脱,引发以心悸、胸闷、胸痛、昏仆等为表现的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之法在于养阳,使阳气宣畅,则寒邪不能伤人。

 

入冬之后,不少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患者容易复发。分析其原因,一则天气寒冷,寒则伤阳;二则素有病根,寒邪外袭,则内外勾结而诱发。故需注意保暖,千万别着凉,“秋冻”万万不可取,正气本虚,若更兼感寒,最是伤人;经常晒太阳,可升发阳气;适当锻炼,以后背微汗出为度;经常针灸,可预防病症复发。

 

冬三月是天地阳气的大归根,人居天地之间,入冬后人的阳气亦借天地之力而闭藏。一年有冬天,一日也有夜晚,每天晚上按时睡觉也是阳气归根。推之,动则阳气升,静则阳气敛,因此,累时打个盹当可敛阳;打坐或静坐也能敛阳;缓慢深呼吸也可使阳气内藏。法无定法,若明白其理,诸法皆可随方便而选择。

 

入冬后,因为阳气敛藏,虚火不升,我们都会感觉心情更安静,头脑更清爽。但亦有人因居处地暖太热,或妄动心火,或纵欲过度而出现舌尖红、烦躁、易怒、失眠、口腔溃疡等不适症状。这都是阳不敛藏,虚火上扰的表现。轻者可服绿豆汤,重者需用黄连、栀子类的中药。因药性寒凉,切需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二、饮食

 

 

有一胃病患者来诊,其体瘦如柴,告诉我说,平时坚持每天大鱼大肉,要努力吃胖,结果越吃越瘦。我说,您的身体属于肝旺脾弱,脾的运化功能不足,越是多吃这些油腻难消化的食物,就越容易加重病情。平时饮食最好以五谷杂粮为主,多吃小米、山药、红薯等健脾的食物,少吃肉类,调理一段时间,自会好转。

 

一天的什么时间吃饭最健康?从中医来看,上午7点至9点为胃主时,因此早餐最好在这个时间段内吃,这时人的食欲最旺盛,也最有利于养胃;平时我们都是中午12点下班后吃午饭,而小肠主时的时间是下午1点至3点,小肠主泌别清浊,此时吃午饭最有利于消化吸收。至于晚上,心包与三焦主时,尽量少吃或不吃。

 

进入三伏天,如何解暑?要喝热茶,绿茶、红茶、花茶、黑茶等都好,茶是最佳的解暑饮品;不要喝冰镇的任何饮料,尤其是大汗淋漓时,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但最伤中脾胃阳气,且会闭塞毛孔,导致热邪排出不畅,更增暑热;下午至晚上可以喝乌梅白糖汤,此汤滋阴敛阳,最有助于素体阴虚且怕热的人度过炎夏。

 

三伏天要热养生:吃热的,喝热的,热水洗澡,热水泡脚,这是以热除热。相反,若贪图凉快而吃喝洗澡都是冷的,最易伤损中阳,收敛卫气,便汗不得出,导致各种不适。况且,三伏天利用天热而适当出汗,可以透出体内的郁热,有利于健康。特别是平时畏寒肢冷,面色青白的人,可借三伏天时好好补一补阳气。

 

不少人逢夏天多饮绿豆粥,绿豆性寒,能解百毒,善清暑热,但脾胃虚寒的人(面色青白,易腹泻,手足不温,平时多喜温食而恶寒凉)一定要少喝绿豆粥,以免伤损中焦阳气。况且炎暑之时多食寒凉还会滞塞血脉,女子最易导致痛经、闭经等不适。苦味能清火,如莴笋、莴苣叶、苦瓜之类,素体虚寒者也不要过食。

 

发表了博文《饮食与养生——网友蝈蝈果果整理的选择中医微博精华》董序:民以食为天。饮食中含有水谷精微,饮食入胃,经过脾气的运化升清,游溢精气上输于肺,再经肺气的转换,精微归入于身体,浊气则下输膀胱,最终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因此说,吃饭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保证。

 

饱食之后,周身气血皆归于胃脾,以助运化升清,此时不可躺卧。即使非常困倦,也要稍加忍耐。从中医来分析:一则眼眶属脾,眼开则眶动,脾应之而动;二则脾闻声则动,动即可化食。饱食后若立即睡觉,往往至第二天早晨仍觉胃脘有饱胀感,这是躺卧太早而脾气未动,运化未行。所以说,养生之要:食远而卧。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饱食之后要及时消化,身体才能健康。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又主四肢。饭后适当走动一下,可以运动脾气,有助于脾气运化升清。若饭后马上躺卧或静坐看电视,四肢不动,脾气不能运化,则饮食积滞于胃肠之中。久之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则人的精力体力都会下降。

 

有专家建议,早晨要喝一大杯温水,可以冲洗胃肠,有利于排出毒素。此法听起来可行,但理论上并非如此。人体的胃肠道并不是一根没有生命的管子,而是由阳气所主持的。水进入胃之后,经过脾的运化、散精,上归于肺,肺气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最后水精四布,濡养周身。这个过程即是阳气的气化过程。

 

早晨起床,要不要喝一杯温水呢?我的观点是因人而异。水性阴,即使是温水亦属阴。若素体阳旺,或晨起运动之后周身气血温运,则其人清阳升发,饮以温水不影响阳升;若阳气不足之人,当饮以温暖的姜糖水,有助于升发阳气,并促进阳气的气化功能。至于说饮水能清洗胃肠以助排毒,这根本就是想当然而已。

 

 

《禅门日诵》有这样一句话:疾病以减食为汤药。食入于胃肠,则人体阳气亦趋至而助运化,使清者升,浊者降,这个过程要消耗阳气。若过食,一则胃肠负担加重,二则过多消耗阳气,三则食物产生太多机体不需要的产物,积滞而成浊毒痰饮,反成致病因素。患病时若适当减食,可使神清气爽,更容易促进康复。

 

任何疾病(不管大病重症,还是小病轻症)在康复过程中都需减少饮食。脾胃为后天之本,内蕴中阳,减食可以使让脾胃充分休息,从而减少中阳的消耗。有人担心,久病体弱,若不多吃点,那会不会营养不够,会不会加重病情?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少食并非不食,少食可使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恢复,反而有利于康复。

 

俗话说:病从口入。为了健康,切不可多食暴饮,否则,先伤胃气,次损中阳,更增痰浊,最是害人。佛言: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四者不能讽诵经;五者多着世间。可见多食为害不浅,不仅伤身,而且坏其善心,失其仁慈之心。因此说,与其身心俱损,罹患病苦,何如平时管住自己的嘴。

 

董洪涛的选择中医工作室微信号:xzzy15296483855。您若有健康或服药方面的问题,都可加入此微信并咨询。

选择中医工作室在南宁,地址:青山北路4号畔山花园小区12号楼。自驾车可直达楼前,免费停车。可乘7134、环城2线公交车到青山站;或乘344870601W8公交车到青山菜市站,再往青山方向步行几分钟即到。电话:1529648385518977081988,信箱:xuanzezhongyi@126.com

欢迎电话咨询或预约来诊。

另外,我们致力于在国内外传播中医。若您有兴趣学习中医,且愿意接受我们的纯中医培训,或想加入我们的选择中医团队,不管是否有中医基础,我们都欢迎。可来信给龙老师:long1007@126.com,并请提供您的学习经历及对我们的要求。

董洪涛携手选择中医工作室全体同仁,共同祝福您:健康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