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标准建设项目 完整引入台湾咨商心理学硕士教学体系
01. 精神科医生比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老师、社工师更加专业吗? 不见得。不同的专业,没有谁高谁低。精神科医生做咨询不见得比咨询师强。精神治疗应该由专业的团队来做,应该是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社工师一起合作,治病、咨询、帮助患者家庭复健,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台湾,以前也存在精神科医生排挤心理师的情况,但是后来精神科医生也认识到术业有专攻,在心理咨询方面也开始向心理师求助。 02. 心理咨询是事件取向还是个人取向? 事情是人制造出来的,只有改变了人才能彻底改变问题。但来访者都要求解决问题。怎么办?咨询师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统整自己,他开始觉察之后,就不那么着急要答案了。 在第二年的基本咨商技术的学习后,还会有个案概念化和进阶干预的课程,到时会进行统整。 当心理咨询师专业程度提高、公信力足够、威望高时,会有很多疑难杂症、悲惨的事情主动找到你。心理咨询不是读读书就会做。如果涉及到具体的领域,如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性、离婚等,又需要咨询师对相关领域进行了解,这很复杂。心理咨询也应该分科。 03. 遇到非自愿个案怎么办? 以小孩子为例—— 孩子:我不想谈,我想走。 咨询师:哦,你不想跟我谈。 孩子:是我妈妈非叫我来谈……那我走了。可是,我怎么跟妈妈说?她会凶我。 咨询师:哦,你妈妈很凶。 孩子:是啊。 咨询师:那你要不要坐下来谈谈,你的妈妈为什么凶? 孩子:好啊。 …… 这叫“移情换位”。非自愿来咨询的孩子会认为咨询师是父母的帮凶,不信任咨询师。当咨询师保持价值中立,听孩子诉说,走进孩子的内心时,自然会获得孩子的信任,也就可以开展咨询了。 04. 说到行业伦理,在台湾是如何制定咨询师伦理的? 在美国,行业伦理是由专业的学会来制定的。在台湾,行业伦理由学会制定,由政府来推行。学会制定的标准比政府制定的标准要高,也就是说,行业伦理标准比法律标准要高。 台湾《心理师法》生效后,必须持证才能执业。《心理师法》执行之初,有一部分人不符合专业受训要求,开通了“特考”渠道,应考者通过率百分之十几,硕士毕业加一年全职实习的,应考者通过率百分之五十。 台湾心理咨询的专业度就是这样一点点确立和提升起来的。 05. 面对“咨询师都有病,怎么给人治病”这样的言论,如何辩论? 首先我不会去辩论,笑笑由他去吧。 有些特殊观点,有其特殊的认知框架,跟一般人不一样。我们不要随便说人有病,病有病的标准。自私是不是病?不是。自私到一定程度才算是异常。 要想变得专业,需要去学习专业,而不是否定专业。 06. 很多心理咨询师,是从“自助”开始,再到“助人”,前提是自己的问题已经解决,老师怎么看? 要想成为专业的人,必须要经过专业的训练,获得专业的执照,才可以执业。 “三折肱而成良医”,可能吗?不可能。必须“折肱”后经过治疗好了,再去学习专业的知识后才有可能成为良医。 在台湾,无咨询师证但宣称自己能够治疗的,一定会被抓,判刑两年。 过度幸福美好的人也当不了咨询师,不了解人间疾苦,人家没饭吃你叫人去吃肉,可能吗? 咨询师自己能走多远,才能带领来访者走多远。 07. 近代以来,中国盛行“拿来主义”,包括心理咨询也是一个西方的事物,我们拿来借鉴时,会用西方的东西全盘覆盖中国文化吗? 拿来就用,是因为没有搞懂人家到底在干什么。要从社会脉络背景、哲学观、人性观等基本观点去了解其产生的根源,才能决定要不要拿来、如何拿来。 如果要调整,要弄懂了才能够调整,没弄懂就去调整很可怕。如果要批判,也要先搞懂了再批判。外来文化有优势,也有局限。 08. 关于咨询师的界限问题—— 在督导中发现,大陆的咨询师有两个问题比较严重,一是不能接纳对方的想法,二是想承担太多责任。这都是界限不清的表现,这是很可怕的。 不能接纳,是对来访者不尊重;想承担责任,咨询师会很着急替来访者解决问题,有可能乱给建议。 09. 不专业的情况下,不仅仅伤害来访者,甚至还害了咨询师自己,我们可以从什么渠道接受好的督导? 1879计划有小团体课程,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测验、讨论流派等工作,帮助咨询师了解自己。 1879计划还有心理机构的开设与经营的课程。 同学们开业时,需要我(指廖老师自己)去敲锣打鼓的,我愿意去演讲助力,完善机构的设置。我去很多地方访视(特指考察1879计划实习基地),都发现很多机构和医院都想让我督导。 同学们可以跟自己的督导协商,在完成作业必修的督导之外,再继续请老师督导,均低于市场价。后期(成功之道)会开设督导课,包括个人督导和团体督导。 10. 一些短期不会自然出现的结果,如何处理?比如孩子不好好学习,短期内看不到后果,可长大了怎么办? 有些行为的养成不能着急,一着急就会用权力去压迫,一着急就会打,压迫不成功就会泄气。在读书方面,大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急功近利。 一,孩子说“教科书是骗人的”难道不是真话吗?教科书那么贫瘠,笨蛋才会读书。 二,孩子不读书,有三个原因: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不知道读书的好处;读书有困难。 三,家长想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先要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也要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动自发地学。 11.学了心理咨询比如认知行为后,如何在亲密关系、社会关系中界定自己的角色,合理应用知识和技术? 专业的咨询最好不要双重关系,以后咨询师伦理里会讲到。古代易子而教,医生不为亲人开刀,也是这个道理。 咨询关系是专业关系,不是一次两次就能结束,要避免角色混乱。比如拿自己的孩子练手,咨询中常会出现家长的角色,而不是纯碎的咨询师的角色。 亲密关系之间,某些专业的知识、观念,偶尔可以拿来讨论一下,或者拿来用一下。但是因为太亲密、期望过高,会混淆关系。所以角色必须二选一,亲密角色和咨询师必须屏蔽掉一个,亲密关系更容易被屏蔽掉,这样岂不得不偿失? 12.来访者有移情,在适度的范围之内,如何处理? 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 精神分析会催化更深的移情;存在人本会适当移情,不催化;认知行为不需要处理移情,只需要和来访者理性地讨论;焦点疗法不谈移情。 (廖老师认为)可适度接纳移情,不要催化,如有不适当的移情,要敏锐觉察,立刻处理。比如当来访者产生有爱情性质的移情时,要及时处理。爱情一开始都是暧昧不明的,一旦烧起来,灭火都来不及。 13.精神分析的潜意识那么不理性,鼓励退行,那还要不要学精神分析了? 懂精神分析可以让咨询关系更深入,精神分析提供了很多的材料和宝库。 但作为心理咨询师,要不要学到精神分析师的程度?(精神分析师要接受300—400个小时的个人体验)咨询工作中,必须彻底移情吗?什么都要谈性吗?我看不见得。 对于个人成长,其他流派不会要求那么多,但是也有要求。像在1879计划,有小团体课,对咨询师人际能力、咨询能力、咨询技术的成长很有用。每一门课,其实也都是在个人成长。 (结合老师们的观点,羽编说一点个人感受。心理咨询面对的人群,是健康人群而非病人,无需将人格推翻重来、彻底改造。精神分析催化彻底的移情和退行,对非心理疾病人群而言,好比大炮打蚊子。什么时候要用到大炮来打?林家兴老师举过一个例子: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只能通过长期的精神分析来改变人格,等他过了40岁了,没力气折腾了,不能寻死觅活了,可能会看到一些改变。) 14.咨询师如何成为督导? 在台湾,相比咨询师,督导是一个更高的专业。咨询师接案满3年以上,修60学分以上的课程,每门课程3学分,经过实习,才能单独督导。 同学们现在有证了之后,可以开始接案,但不要接严重的案。咨询师不是听课就能学会,还要实习、实践、督导。 咨询师、督导都要经过系统的训练。咨询师的训练不仅是知识和技术的训练,重要的是训练这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