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是全身能量的来源,2位专家教你如何用中医调理脾胃

 apple0316 2017-01-31
2017-01-29 


性味调脾

16岁的女孩两年间体重由110斤骤降到仅仅60斤,虚弱无力,面色晄白的背后,是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三代家传的国家级名老中医,根据自家行医理念,通过性味调脾,让女孩恢复健康。

大家都知道太阳、水和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根本,那人体的根本是什么呢?

柴老的父亲行医时一直遵循“治病必求于本,治病以脾胃为本”的原则。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再传输到五脏六腑乃至整个全身,所以说脾胃是全身能量的来源,没有脾胃的滋养全身的各个脏器都会出现问题。

柴老的话

治疗内科疾病,注重脾胃为本,药少量轻,小剂缓投,忌补碍脾,克伐胃气,寓消于补,轻舟效捷,常获似缓实速之效。

在中医里,每一个性味都入一个脏器,五味对五脏。

酸入肝 咸入肾 辛入肺 甘入脾 苦入心

气阴两虚

这位16岁的女孩就是因为她的脾胃出现了气阴两虚的问题而逐渐消瘦、虚弱无比。经过医生用甘淡养脾的方法对她脾胃的调养,身体状况慢慢好转。

【脾气阴两虚症状】

食欲不振

面色苍白

疲乏无力

口干舌燥

大便秘结

舌红苔少

专家告诉我们,脾胃虚弱会使得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这些营养物质不能去营养五脏六腑、四肢肌肉,最终导致形体消瘦。久而久之,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腹泻、糖尿病、内分泌失调、失眠等疾病的出现。

【甘淡养脾】

甘味入脾,补脾气健脾胃

性平为淡,入脾补气养阴

专家告诉我们,甘味的药都能入脾,能够补脾、健脾、运脾。淡也可理解为平,代表性质平和,对于脾胃特别虚弱的人群来说适宜平补。

山药

柴教授推荐治疗脾气阴两虚的食材——山药

专家告诉我们,山药是甘味药,能入脾,有健脾养胃的作用,但是一点也不燥,非常平和,是很好的一味药。

养脾助消汤

针对脾气阴两虚,柴老给了一个柴氏调脾经验方—养脾助消汤。

组成

炒山药18克

太子参9克

炒谷芽9克

荷叶6克

服法

水煎取汁,早晚服用

功效

山药甘平,益气补中,补脾胃,助消化;

太子参甘平,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可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

炒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荷叶苦平,升发脾气,清脾热。

此汤适合脾气阴两虚的人服用。

禁忌

脾阳虚者不宜食用。

柴氏山药粥

如果脾气阴两虚症状不是很严重,柴老也给出了一个柴氏食疗方用于日常调养:柴氏山药粥

组成

铁棍山药100克

莲子10克

薏米5克

粳米50克

枸杞子3克

做法

①首先将10克莲子和5克薏米洗净,加清水浸泡一夜。

②准备铁棍山药100克去皮切成约1厘米厚的片。

③锅中倒入泡莲子和薏米的水,加入淘洗过的粳米和泡好的莲子、薏米,大火烧开,转小火熬煮15分钟。

④15分钟后,再加入备好的山药片和枸杞,依据个人口味下入3、4颗冰糖,继续熬煮10分钟即可出锅食用。

脾虚湿盛

脾虚不仅仅是气阴两虚,相当一部分是脾气虚脾阳虚然后产生湿。湿是以脾胃为中心的,脾主运化、主运湿,脾虚脾功能弱就不能运化、运湿了,就会产生水湿,造成脾虚湿盛。

【脾虚湿盛症状】

脘腹痞满

口淡纳呆

大便溏薄

全身困重

面色萎黄

舌淡苔腻

脾虚湿盛使得水湿代谢失去平衡,从而导致整个内分泌紊乱,包括水湿痰饮瘀血这些病理性的物质沉积在体内,造成糖尿病、慢性腹泻、慢性胃炎、月经失调等疾病。

中医认为:苦温能运脾祛湿。苦味具有能降、能燥的作用,对于脾虚湿盛症,气机不畅者,可调畅气机;温药可以运脾除湿,因此二者结合能运化脾胃和苦温燥湿。

橘皮

专家给大家推荐了调理脾虚湿盛的食材——橘皮。

橘子一身都是宝,橘皮、橘络、橘核、橘红都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成熟的橘皮剥下来晒干或阴干,晾三年以上才能制成陈皮;

而橘皮是橘子皮剥下晒干晾干以后即可食用。

橘红是将成熟的橘子皮去白留红再晾干。

这三种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炮制方法。

从药效来讲,陈皮和橘皮都有理气健脾燥湿的作用,但陈皮的功效更大一点。橘红除了理气健脾燥湿以外,偏温偏散寒一点。专家建议平常在家养生保健用橘皮就可以了。除了橘皮,哪些东西的皮可以起到健脾化湿的功效?

专家告诉我们,小金橘、柚子、橙子这三种的皮都有健脾化湿的功效。无论是金橘、柚子、橙子还是橘子,都是芸香科的植物,它们的皮都称为橘皮,用作中药入药都是一样的。

提醒:皮晒干以后要在干燥的环境中保存。而冰箱里比较寒湿,不宜存放。

运脾除湿汤

针对脾虚湿盛,专家推荐了运脾除湿汤。

组成

炒白术9克

党参9克

陈皮6克

砂仁3克(最后下)

服法

水煎取汁,早晚服用

功效

陈皮归脾、肺经,长于理气健脾、和胃止呕、燥湿化痰;

白术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砂仁行气和中,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党参是补气健脾之要药。

禁忌

湿热证者不宜服用。

脾胃湿热

现代的人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多食大鱼大肉,长久助湿化热,湿热困脾,影响脾胃运化。

【脾胃湿热症状】

舌红苔黄

小便深黄

大便粘滞

口臭口粘

嗳气呕恶

胃脘痞满

脾胃湿热者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不能有效的运输水谷精微,代谢废物。痰饮水湿血瘀等堆积于体内,会导致血液粘稠,动脉硬化,甚至影响内分泌,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等等问题。

中医认为辛味能散能行,苦味能降能燥,二者加起来辛开苦降,脾气升清,胃气降逆,脾胃一升一降,恢复脾胃功能,适用于脾胃湿热证。

辣椒

专家给大家推荐了一个调理脾胃湿热的好食材——辣椒。

辣椒能调味,能增加食欲,很多人都爱吃。专家告诉我们,辣椒性温、味辛,能散能行,脾湿、胃消化不好吃一点辣椒能有助于脾运化、胃消化。

但是并不代表越辣效果越好,要适可而止,选择自己能接受的辣味。

泻热和胃汤

组成

马尾连6克

生姜6克

炒杏仁6克

陈皮6克

服法

水煎取汁,早晚服用

禁忌

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提示:每一个人的体质及情况是不一样的,为了安全,非专业人士,使用以上药方时,最好在本地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五脏最怕什么

1.“肝将军”怕堵

“肝木生发,犹如树木。”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表示,肝脏为将军之官,其特性就是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只有当肝不受约束时,身体才能达到一种轻松、疏泄的状态,犹如一棵枝叶舒展的树。但以下几个坏习惯往往会给肝“添堵”。

过量喝酒。少量饮酒能够活血,但如果过度,很容易乱肝性。

心情郁闷。压抑、生气、小心眼等情况都会令肝脏不能舒展。肝气郁结会引出一系列的疾病,比如胃疼、头疼、高血压等。

用眼过度。肝脏贮藏着丰富的血液,其主要作用是保持眼睛的明亮。长期看电视、对着电脑,很容易用眼过度,从而导致肝血不足。

专家支招:春季阳气升发有助于肝的疏泄,此时可以吃点酸味的食物,有健脾开胃之效,能增强肝脏功能。最重要的是保持心情的愉悦,千万不能做情绪的奴隶;生气不要超过3分钟,气头上不盲目做决定。

2.“心君主”怕累

心主血脉,是一个阳气非常旺盛的脏器,相当于一国之君。北京市朝阳医院副院长沈雁英教授表示,心气旺盛,则面色血润。反之则会出现心胸面痛、心气衰弱等症状。所以,一些“伤心”的坏习惯需要特别重视。

接收海量信息。现代人每天要接收到许多信息,这很容易使人乱了心神。如果“心君主”变得心浮气躁,就会影响其他“部门”的协调。

情绪压抑、劳累。人最大的劳累莫过于心累。看不开,放不下,都会导致体内器官调节作用衡。

专失家支招:养心,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中午静卧或静坐30分钟,但切忌午饭后马上睡觉。苦入心,夏天吃苦味的食物,不仅清心火,还可以养心。做一些有氧运动,多接触阳光,也对心有好处。

    3.脾胃忌生冷

“脾胃是健康的根。”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副院长李志刚指出,中医上讲的脾,实际包括脾脏和胰脏两个脏器,并经常将脾胃当作一个整体。食物要靠脾的运化才能化为精微,从而化生为精、气等滋养五脏六腑。伤脾的坏习惯主要和饮食有关。

吃得太生、太冷、太撑。生冷的食物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容易伤及脾胃。而饥一顿,饱一顿也对它伤害很大。

思虑过多。中医认为“思伤脾”,如果思虑过多,就会损伤脾气,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有些药最伤脾胃。李志刚表示,很多西药都会刺激肠胃,比如硫酸亚铁、胍乙啶、阿司匹林等。一些苦寒类的中药,如板蓝根等,虚寒体质、经常拉肚子的人也不宜久服。

专家支招:中医认为甘入脾,吃甘甜食物可补养气血、调和脾胃,应适当吃点甘味的食物,比如山药、红薯等。早上7-9时,喝点小米粥,对于脾胃虚弱的人也有好处。

4.肺怕环境差

肺像一把大伞,罩在五脏六腑上面,肺气调和则气机通畅,五脏才能正常活动。杨力指出,肺气的衰旺,还事关寿命的长短。

长期吸烟。烟草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中医和西医都认为吸烟对肺的伤害极大。

在空气不好的地方停留太久。肺对环境的要求很高,清新的空气是它的最爱。在尾气密集、烟味弥漫的环境内待太久,肺就会提出抗议。

过度悲伤。早在《内经》中就有“悲伤肺”的记载,是指人过分的忧伤、悲哀就会严重损伤人体肺脏的功能。

专家支招:杨力建议,早上起床后可以找一处空气清新的地方做做深呼吸。饮食上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在秋天,可以多吃一些滋阴的银耳和清热的秋梨。中医更有“常笑宣肺”一说,笑让人心气平和,对肺好处多多。

5.肾怕缺水

肾主水、藏精,是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心,肾精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所以,护肾一定要摒弃以下坏习惯。

吃得咸。中医讲咸味入肾,元气虚的时候,口味就会变重。

    不喝水。很多人不爱喝水,这其实对肾的伤害很大。

夜生活过于丰富。熬夜、通宵唱歌等活动实际上很伤肾。引起肾阴被伤,导致虚火上炎。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事后会出现精神不振等现象。

家支专招:先咬紧牙齿再放松,每天反复做百次,可以防止肾气外泄。用热水泡脚,按摩脚心,有强肾滋阴之功效。饮食上,多吃些坚果;泡茶时放一些枸杞,都有助于补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