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我们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痛苦是来自于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不是因为他人。非暴力沟通是帮助大家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也被称作“爱的语言”,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谈话和聆听,不再条件反射一般粗暴地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愿望,重塑我们对冲突的积极思维方式,打开爱和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接,使得人们乐于互助。 因为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被称之为“异化的沟通方式”。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道德评判: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这其中暗藏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但这样并不公平,即使对方做出让步,也并非心甘情愿。我们不能讲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 2、比较:这也是一种评判的形式,如果你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比较吧。数不清的“比较”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3、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但有人却习惯说“我不得不”。这种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淡化了个人责任。把“不得不”改成,“我选择”。我们不能选择这件事,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例如:虽然我不喜欢加班,但是如果不加班我就没法承担责任,所以“我选择承担责任”。 4、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暗藏着威胁,这意味着如果不配合,你就会受到惩罚。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这种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 一、区分观察(事实)与评论(观点) 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我们习惯于对看到的人及行为做出反应,给出评判和分析。“我看到你有三个迟到记录”而不是“我看到你最近经常迟到”;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论语》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二、体会和表达感受 要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用具体的语言清晰的表达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没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表达感受的词汇:难过、忧伤、痛苦、孤独、慌乱、开心、愉悦(P43词汇表);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当我们说“我觉得”“被抛弃”“被拒绝”“被利用”“被误解”“得不到支持”等时,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不表达感受的原因:从小到大被忽略感受,不懂得照顾自己的情绪; 三、感受的根源是需要 一个人生气是因为他的某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的四种反应:责备自己、责怪别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大部分人成长有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时期-过(我是被迫的/我不得不,我的义务是使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时期-不及(关我P事/推卸责任,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时期-中庸之道(乐于互助/帮助他人是因为爱,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们负责。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四、请求帮助 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是“要什么”,不是“不要什么”),越具体越好,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谈话时要明确目标,开场就亮明。反面案例“领导旁敲侧击的跟员工聊了一下……”;在提出要求后,请对方反馈。是请求不是命令。“我希望你以后每周给我送两次花”,而不是“你以后要对我好一点”。 1、用全身心倾听:不要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感受,需要先放下己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反应情感,能够正确的说出对方此时的感受; 2、倾听时给予他人反馈:倾听之后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建议使用疑问句给予他人反馈。语气十分重要,一个人在听别人谈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将会留意其中是否暗含着批评和嘲讽。当他们通过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不是在下结论,他们就不会产生反感; 3、倾听能够预防潜在的暴力: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过程中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不要用“应该”这个词打击自己,这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使我们感受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我们应该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选择生活: 第一步:列好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清单; 第二步:把这些事情改成“你选择做它们”,而不是“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第三步:填写做那些事的理由:“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你会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你在生活中看重什么。这样即使困难重重,你也会在价值观的支持下欣然前行。 1、停下来,深呼吸,什么都别做; 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体会自己的需要; 4、表达感受,并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 1、做了什么?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哪些需求得到了满足? 3、我们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我观察到…… 我感觉…… 是因为…… 我请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