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长铭:教育不应只是生存技能训练,而是教人去追求幸福生活

 昵称815848 2017-02-01





教育不应当仅仅是生存技能的训练,它的宗旨和使命应当是引导和教会人们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追求高贵的生活,追求有质量的生活,追求有价值的生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这里所谈的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等。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将人训练成为工具或机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如果教育背离了这样的目的、宗旨和使命,就意味着教育的价值发生了扭曲。


无数人的生活经历和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教育的价值一旦被扭曲,将会给人类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所以十几年前,北京四中明确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总目标,这个目标表述为“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培养学生善良的人性和科学的理性,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融通能力”。其中,人文教育是通过学习与人文有关的各类课程及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式,使学生具有深情而广博的人文情怀,形成对生命、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的情感与态度,从而形成善良的人性。


40年前,在我刚刚做教师的时候,我国人均GDP仅数百元人民币。今天,我们已经迈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有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贫困,人们的生活从开始追求温饱到追求生活的质量,再到追求生活的意义。然而就基础教育来讲,与40年经济发展、生活提高和社会进步相比,我们课程设置的科目类别和结构却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们的教育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吗?我们的教育能够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吗?我们是否应当冷静地思考和研究,在人均GDP提高了上百倍、人们的收人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以后,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


不少同行都曾考察过国外教育。我们通过考察和比较后知道,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的学校,尽管课程设置的科目种类和我们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在他们的课程中,人文、艺术、体育和社会学内容的实际比重比我们大得多,而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人数比例也比我们大得多。这是为什么?我想这反映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人们生活需求产生的影响。我们要承认,人文情怀、艺术修养和身心健康等等,是决定和衡量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社会的进步要求教育不仅要培养能工作的人,还要培养会生活的人。我们说一个人会生活,是指一个人不仅会享受物质生活的快乐,同时懂得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懂得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当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具有这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目标追求的时候,人类社会就会发展进步,人类社会才能文明和谐。所以,我们认为教育价值的终极目标指向是人,是人的生命,是人的生活。


(本文为在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走进名校,聚焦课堂系列活动’——北京四中全国教学开放日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有删节。)


来源:《现代教育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