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磨喝乐

 闲情偶的 2017-02-02

磨喝乐----是信仰,也是游戏

(宋 执莲童子 故宫博物院藏玉)

文/暄妍揽胜


01


持莲童子是磨侯罗的化身,宋代时,也被叫做“磨喝乐”。


磨侯罗是梵文Mahorage的音译(也称摩候罗)。他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天资聪颖,15岁便出家,在佛的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


相传,在唐宋时期,人们借磨合罗之名,把磨合罗演化为孩童形象,圆脸身壮,阔袖宽衣,双手执莲过于肩。成为“七夕”(七月初七)的礼物,以祝祷生育男孩。


后又演化成为送姻亲家的礼物,儿童玩具和儿童游戏。

(宋 执莲童子国家博物馆藏玉)


02


为什么会把“磨合罗”佛演化为持莲童子的形象,据专家学者研究,这形象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乞巧”、“宜男”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乞巧”也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


这一故事在《诗经.小雅》中就有记载。后受儒家伦理和诗教的双重影响,演化成为神化故事。在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乞巧)节这天,女子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瓜果乞巧,意喻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民间在这个节日供奉“磨合罗”也包含着对女子多多生育男孩的良好祝愿。“宜男”是古人对女子多生男子的祝愿之词。


由于中国古代是农耕经济,加之民族之间战争连年不断,因此男子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劳动力,多生男子就意味着后续生产力的繁衍连续,也意味着江山社稷的稳定。


因此,“多子多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良好祝愿。天真无邪、憨态可爱的童子正好迎合中国“宜男”的传统文化。

(宋 执莲童子 国家博物馆藏玉)


03


佛教文化中有“鹿母生莲”的传说,也和持莲童子形象有关。根据《杂宝藏经》记载,鹿女(后成为梵豫国王第二夫人)所经之路,必出现莲花。她一胎为国王生下五百个儿子,长大后个个成为相貌清秀的大力士。


由此,莲花既是多子的象征(莲和连谐音,寓意:连生贵子),也是佛教寺院供奉的清净、圣洁、吉祥之物。到宋代,人们不仅把持莲童子作为“七夕”节的供奉偶象,还用玉、陶、木、泥等材料制作持莲童子,作为吉祥礼物赠与家人,讨喜及赏玩。

(宋 执莲童子 国家博物馆藏玉)


04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汴梁的七夕节俗无比盛大和热闹。


过节最重要的礼物就是“磨喝乐”:“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值数千者。”


同时,为增加“七夕”时“乞巧”的娱乐性和气氛,大人们还让孩童效仿磨合罗的造型做游戏,进而发展成为当时一种节令性的时尚活动。

(宋 执莲童子 国家博物馆藏玉)


05


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目侯罗之状。”

(宋 执莲童子 国家博物馆藏玉)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少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

(宋 执莲童子 故宫博物院藏玉)


06


金盈之《醉翁谈录》中对磨喝乐的描述:“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磨睺罗。小大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南人目为巧儿。”


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也有对磨喝乐的记载:“磨喝乐南人目为巧儿。


今行在中瓦子后市街众安桥,卖磨喝乐最为旺盛。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

(宋 执莲童子 上海博物馆藏玉)


《武林旧事》中这样的记载:'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执荷叶,效颦摩侯罗。' 

(宋 执莲童子 国家博物馆藏玉)


作者简介:暄妍揽胜,据徳游艺签约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