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里的似水柔情

 芝润斋 2022-08-07 发布于江苏

又是一年七夕时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赋予了“七夕”一种浪漫的气息

在历史的长卷中

爱情,始终是亘古不变的议题

时光荏苒

虽然故事里的主人公早已不知去向

但它们的故事

却随着流传至今的文物历久弥新......

七夕渊源与成因

牛郎织女其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时的“牵牛”、“织女”,在人们的意识中,还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两颗星辰。

古人在观测星宿的运行规律时,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情于此,产生出丰富的联想,这是牛郎织女传说形成的文化基础。

两汉时期,它们已经演变为神人形象,另录有东汉后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将爱情元素融入其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清唐培华牛郎织女扇面,

17.5x56.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另据《文选》中,魏文帝曹丕的乐府诗《燕歌行》,李善引曹植《九咏注》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可见牛郎、织女故事,在三国魏初时已基本成型。

七夕节是女性的节日,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注入了爱情的内涵,表达了古人追求幸福婚姻的愿望。节日期间,举办各种祭祀及智力游艺活动。

清姚文瀚七夕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

文物中的乞巧文化

七夕乞巧节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农历七月初七这天,青年女子们聚集在月下乞巧、乞美、乞姻缘、乞子,童子们还要乞聪慧。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七夕乞巧图》局部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汉宫乞巧图》

■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任颐绘《乞巧图》轴

纸本设色 34.5×34.5厘米

这幅图描绘了七夕日下,年轻女子们将小针投入碗中卜巧的情景。画中的女子们望着碗中的小针,表情专注紧张,似乎这并非游戏,而是在占卜自己未来的命运。

■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缂丝七夕乞巧图》轴

纵47厘米,横32厘米

乞巧的女子们明为卜巧,实则卜命,她们在七夕之夜,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聪颖灵慧、美貌多子,以此来博取男性的欢心,从而生存下去并巩固其家庭地位。

这是乞巧节俗千年不衰的社会成因。

七夕文物大赏

古人的生活痕迹大多湮灭在历史尘埃中,只有在零星的出土文物细微的角落里,尚可一窥他们彼时细腻委婉、或者大胆炽热的盟誓。

01

长毋相忘银带钩

西汉“长毋相忘”银带钩,现藏南京博物院

枚“长毋相忘”银带钩,出土于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属江都王陵12号陪葬墓。

这枚银带钩实物极其小巧,长度还不足4厘米,它像兵符一样,自中间一分为二,两个半扇的内壁分别以阴阳文刻着“长毋相忘”四字小篆铭文。

02

莲荷鸳鸯玉钮

明透雕莲荷鸳鸯玉钮

南城县益宣王夫妇合葬墓,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这对玉钮出土南城县益宣王夫妇合葬墓,镂雕而成,造型为鸳鸯戏水,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03

东汉接吻俑

▲东汉 接吻俑 合江县城郊出土

泸州合江出土的东汉接吻俑成为汉代女子大胆追求爱情的象征。这对接吻俑,让人不得不大口吞下这把狗粮。右边男子的摸脸杀,简直像极了如今偶像剧的霸道总裁。

04

真子飞霜镜

▲唐 真子飞霜镜 故宫博物馆藏

这面真子飞霜镜直白地以铭文表达爱情:“凤凰双镜南金装,阴阳各为配,日月恒相会,白玉芙蓉匣,翠羽琼瑶带,同心人,心相亲,照心照胆保千春。”

05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唐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窑藏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盛唐时期,达官贵人佩戴香囊是―种时尚。根据史书记载,当年杨贵妃也有―款香囊。

《旧唐书》卷五一提到,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说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不得不提一只信物。

06

长沙窑诗文壶

▲唐代 长沙窑诗文壶 长沙博物馆藏

相比 “长毋相忘”银带钩的隐秘誓言,镌刻着“君生我未生”的诗文壶就属于热烈的告白了,虽是表达了一份爱而不得的惆怅与遗憾,但这份淋漓尽致的缱绻深情,着实令人心动。

七夕节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留存下的文物,不仅代表着当时人们的理想与社会期盼,也是研究民俗史、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物证。

时至今日,七夕已经演变成为了潮流的文化节日,在欢庆佳节的同时,我们也要敬畏历史,尊重历史,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